石家莊的十大特色美食,沒吃過的你OUT了

2019-07-25   石家莊本地看點

藁城宮面

大家都吃過很多麵食,其中麵條是很多人經常吃到的,可是今天說的麵條大家在其他地方吃不到。他就是藁城特有的藁城宮面,是河北省地方傳統名產之一,也叫貢面。

這種面歷史文化悠久,起源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而且麵條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麵條細勻空心,色澤油亮而潔白,耐火不糟,回鍋不爛,食用方便,老少皆宜,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佳品。

辛集咸驢肉

說到驢肉,很多人就會想到保定的驢肉火燒, 但是辛集咸驢肉大家應該很少吃到。這道菜是河北省傳統的名菜之一,在食材上面製作細緻,色紅味美,軟而不爛,香而不膩,鮮而不腥。

這道菜的歷史也是很長,據傳在清朝道光年間,辛集市佃土營村有一家姓田的屠夫,他們一家搬至辛集附近直接經營咸驢肉。

深澤西河肉糕

小編接下來要說的這道菜,也是從清朝流傳到今天,就是河北人經常吃的燒餅裹肉。相信大家在別的地方沒有吃過,這是深澤民間的傳統小吃之一,這道菜起源於河北深澤縣西河村。菜品色澤紅亮,香而不膩,老少皆宜的特點是當地人宴請賓客必不可少的地方名吃。

正定八大碗

在正定縣,一直流傳著用"八個碟子八個碗"款待尊貴賓朋、犒勞優秀工人的風俗。在春節等重大節日用"八個碟子八個碗"待客這樣的風俗從古至今淵源流傳,逐漸形成婚嫁時也用其招待親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個碟子八個碗"也發生了演變,碟子由於小縣盛菜少,演變成了盤子,由"八個"演變成了"十二個"、"十六個"、"十八個"等等,盤子裡菜的內容也非常豐富。

但是"八個碗"由於做工繁瑣,對技術要求高而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叫法由"八個碗"變為"八大碗",碗里菜的內容基本沒有變化,所以"正定八大碗"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民間傳統菜肴。

行唐燜子

燜子精選的瘦肉加上些許肥肉,和山藥粉和一起,用老湯熬制,然後蒸熟。顏色上呈現一種粉紅的顏色。值得一提的是老家的豬肉都是現殺都不注水,絕對新鮮,山藥粉都是田地里種的,純綠色無污染。

新樂大碗面

大碗面什麼材料都添加了些肥腸、排骨、牛肉、豇豆、雜醬,可以根據自己的材料來,麵條勁道,湯料十足。

晉州張家燒餅

晉州張家燒餅關鍵在於燒餅的酥,他製作時用的是1斤油和2斤面, 加鹽和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後用白面8:1的比例加上發麵,加水和成麵皮,然後再用皮麵包油酥面,包好後揪成小劑,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狀或圓或方均可,入爐烤熟。

鹿泉卷煎假肉

卷煎假肉是發源於鹿泉市南部地區北故邑村的一項傳統烹飪手工技藝,因其製作材料以面為主,又被稱作「四面菜」。這項技藝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卷煎假肉是當地村民逢年過節、置辦紅白喜事必備的傳統菜肴。

井陘抿須

井陘抿須作為井陘特色小吃,味道絕對沒得說,一吃上癮,爽滑可口。抿須必須用特意定製的抿床才能做出來,面是豆面加上白面玉米面還有蕎麥麵混在一起和制而成的,保證了嚼勁的同時又不失韌勁。井陘抿須疙豆兒澆的是店內的的秘制鹵,五花肉,雞蛋,木耳還有黃花菜再加上獨家調製的醬汁炒制而成。香而不咸,香味濃郁。

無極餄餎

餄餎是用餄餎床子把和好的麵糰軋成滾圓長麵條,直接進開水鍋煮熟,初以蕎麥麵為面料,配以熟羊肉、蔥花及茴香、花椒、胡椒、當歸、西洋參、桂圓、紅棗、枸杞、麥冬等熬制的羊肉高湯,熬上一天的高湯,既去了羊肉的膻氣,又消減了羊肉的火氣十分滋補,吃起來香而不膩,味道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