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好不好,好到什麼程度,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最清楚、反應最靈敏和最真實。
11月2日,全國工商聯發布《2019年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報告》,主要圍繞要素、法治、政務、市場、創新5個維度開展調查,重點突出企業家主觀感受。
報告指出,企業對政務環境優化成效高度評價,對改善市場環境呼聲最高。五大環境按企業評價滿意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政務環境、法治環境、要素環境、創新環境和市場環境。政務環境和法治環境分列第一、第二,涉及市場准入和監管的市場環境評價相對靠後。
據了解,2019年萬家民營企業評價營商環境調查共有全國31個省(區、市)、200多個城市的41275家企業參與,有效問卷達35550份,各類數據超過1600萬個。
參評企業數量在國內同類研究中最多。有17個省的有效問卷超過1000份;129個城市的有效問卷超過100份。
參評企業行業覆蓋廣,有25個行業之多。參評的大型企業占17.7%,中型企業占9.7%,小型企業占72.6%。參評企業中,2018年盈利的占46.1%,盈虧平衡的占24.2%,虧損的占29.7%。參評企業的區域、行業、規模、盈利狀況等結構特徵,與全國企業總體情況基本同構。
報告指出,總體上看,全國營商環境整體持續向好,企業對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廣東等地的營商環境滿意度最高。從城市上看,企業對杭州、深圳、寧波、南京、紹興、蘇州、廣州、廈門、無錫、長沙等城市營商環境滿意度最高。
數據顯示,民企投資信心有所回升。對當地經濟前景的信心、本企業盈利前景的信心較高的企業占全部調查企業的比例均超過50%。上海、河南、重慶等地對當地企業家的吸引力最強。
但是各地營商環境狀況相當不平衡,先進地區抓緊趕超國際水平,中西部地區在基本面尚存較大差距,東三省改革任務依然艱巨,某些領域問題突出。
具體而言,此次營商環境報告有10大結論:
結論1:經濟下行壓力仍存,景氣預期整體向好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調查顯示,樣本企業中2018年營收總額增長占比為44.04%,利潤率提升的占比僅為38.47%。在此背景下,市場主體活力不減,最主要原因是營商環境的優化與改善,提振了企業家投資興業的信心。
調查顯示,對當地經濟前景的信心、本企業盈利前景的信心較高的企業占全部調查企業的比例均超過50%。
從企業家推薦其他企業來所在地投資的意願打分來看,絕大部分企業家都願意推薦其他企業來所在地投資。
(滿分為7分)
在當地持續投資的意願,是對當地營商環境的高認可度的標誌之一。目前上海、浙江、重慶等省市對企業吸引力最高,82%以上的企業願意繼續在當地進行生產投資,甘肅、海南、西藏等省市吸引力較弱,僅68%的企業願意留在當地繼續投資生產。
結論2:減稅降費普惠效應顯現,多數小微企業受益
過往新聞報道中,不管是曹德旺對比中美稅收差距,還是宗慶後曝出企業上交500種費用,稅費問題一直是企業家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
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密集出台減稅降費、融資惠企等政策,特別是今年中央實施的大規模減稅效果得到企業認可。54.39%的企業對減稅降費總體效果滿意。其中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增值稅稅率降低、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3項政策實施效果較好。
調查顯示,企業對稅費調降較有獲得感,44.86%的企業認為有所下降,29.94%的企業表示沒有變化,25.20%的企業認為有所上升。從納稅辦理過程來看,企業滿意度較高的是申報納稅、發票辦理、稅務登記;就稅種來看,對教育費附加、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減負效果評價較高。
世界銀行《2020營商環境報告》中提到我國8項營商環境改革措施,包括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增值稅稅率下調等,與本次研究的評價結果高度吻合。
結論3:營商環境法治化程度提升,做企業,安心很重要。
本次調研發現,全國企業對行政執法和公檢法司的滿意度均較高,其中「執法程序」符合法律規定滿意度最高。法治氛圍總體較好,公檢法部門和政府部門的守法意識明顯增強。
在世界銀行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我國「執行合同」指標保持全球領先,總排名居世界第5,司法程序質量改善得分16.5分,是該指標的「全球最佳實踐者」,排名全球第一。
這表明「萬家民企評營商環境」項目中,我國企業評價的總體結論,與國際社會對我國營商環境的評價狀況具有一致性,並對之形成有力支撐。
作為我國參與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的兩個城市之一,上海2018年制定了以法治化、國際化為核心的營商環境改革2.0版方案,上海法院率先出台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政策文件。
就維權渠道或手段而言,企業對工商聯等協助維權的滿意度最高,排第二位的維權渠道是司法,說明企業對司法公正保持基本信任和穩定預期。此外,東部地區企業對維權滿意度總體評價較高。
結論4:融資難一定程度緩解,風險投資需求大
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創新工具逐步落地,超過6成的調查企業實際享受到紓困專項債、綠色債等政策。
融資成本有所降低,2018年1月以來獲得銀行貸款的企業中,71.12%的企業表示銀行貸款綜合年化利率在7%及以下,年化利率超過10%的僅占7.52%。
從獲得金融支持難易度來看,企業對從銀行渠道獲得貸款滿意度比政府產業基金及風投渠道滿意度要高,直接融資難度較大。金融供需缺口較大的渠道主要有A股上市融資、新三板融資、通過風投機構獲得融資。
此次調研了解了企業未來計劃使用的融資情況,折射出企業對風險投資的需求大。
這些年不少區域頻繁爆出非法民間集資、P2P暴雷等新聞,企業在使用資金時更應謹慎。
結論5:政商關係「清」上加「親」趨勢明顯
清則正,正則威;親則順,順則合。
總體來看,全國71.3%的企業對政商關係表示肯定。其中,企業對政商交往行為規範滿意度最高,如溫州率先創設「三清單、一承諾」制度。相對而言,對企業幫扶力度評分滿意度略低。
政府誠信改善初見成效,近七成的企業沒有遇到或聽說政府有失信行為;政府誠信建設強化,政府拖欠款項清理力度大。自2018年底以來,各級政府大力開展拖欠民營企業款項清理工作,不少民營企業受益。
自2018年11月1日民營經濟座談會以來,各地政府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加大力度改善政商關係,肯定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對企業家越是尊重。特別是今年,深圳將每年的11月1日確定為「深圳企業家日」,溫州在11月1日設立「溫州民營企業家節」。
「清」的前提基本具備,「親」的趨勢正在形成。
結論6:「放管服」成效顯著,服務便利化大幅提升
調查顯示,企業對政務環境給予高度認可。
就相關政策的落實結果來看,行政審批改革初見成效,企業滿意度普遍較高。其中服務態度、審批費用、在線審批等3項工作最受企業肯定。
企業滿意度偏低的是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等有償服務,需進一步整治政府部門下屬單位、行業協會商會、中介機構的違規行為。
企業對政務服務便利化中的開辦企業便利度、一網通辦便利度、登記財產便利度3項較為滿意。針對城市政務服務大廳和在線服務平台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政務大廳排隊等候時間長、政務大廳服務窗口未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等。
作為「最多跑一次」的發源地,浙江省政務環境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是全國首個關於政務服務的專項規範性文件。
世界銀行《2020營商環境報告》中提到,我國企業開辦一站式服務、辦理建築許可等多項政務指標有較大改善,與本次評價結果高度一致。
結論7:市場環境表現欠佳,信用建設顯成效
企業對政務環境優化成效高度評價,對改善市場環境呼聲最高。五大環境按企業評價滿意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政務環境、法治環境、要素環境、創新環境和市場環境。政務環境和法治環境分列第一、第二,涉及市場准入和監管的市場環境評價相對靠後。
在市場信用方面,我國市場信用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整體來看,東部地區市場誠信環境更好,西部地區稍遜一籌,上海、浙江、山東、重慶、河南、福建、江蘇、江西的企業對當地誠信環境評價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東三省中吉林省的此項得分較高,得益於近年來吉林在政務誠信建設上的持續發力。作為全國創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杭州、廈門、無錫、蘇州、青島等地的市場誠信環境得分位居全國前列,說明信用示範城市建設卓有成效,市場環境持續優化。
結論8:市場主體猛增,以開放促增長,西部效果明顯
市場主體規模增加是營商環境優化的直觀表現。
截至2018年底,全國實有市場主體達1.1億戶,其中企業是3474.2萬戶;全年新增市場主體2149.58萬戶,新增企業670萬戶,平均每天新增企業1.83萬戶。
整體上看,經濟開放度呈東高西低的態勢,東部地區經濟發達、開放度更高,中西部地區的開放度較低,特別是西部地區以占全國70%的國土面積、28%的人口、20%的經濟總量,僅擁有全國大約7%的對外貿易額、10%的利用外資額和8%的對外投資額。
今年上海第二屆進博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711.3億美元的意向成交額、7000多位境外採購商、91萬的進場人次……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疊加,川渝等西部省份,由內陸盆地一躍而為開放前沿,在經濟開放度上全面趕追湖南、湖北為代表的中部省份。
結論9:創新環境整體表現良好,人才政策亟待優化與落實
調查企業對科創資源總體評價處於中上游水平,尤其對政府在科創資金支持方面滿意度最高。
人才方面,東部沿海省份的企業在招才引智方面面臨的問題較少,對創新型人才供給較滿意。
此外,創新氛圍整體濃厚,發達地區風險投資更為活躍。
雙創服務整體質量提升,其中企業對雙創服務中的稅務服務最為滿意。
文教、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關係到生活便利度和人才吸引力,是創新軟環境的重要因素。近幾年,我們經常看到各類「人才大戰」,軟硬體結合,積極提升適合創新人才的宜居環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結論10:企業要素保障整體良好,但下降幅度較小
「要素環境」指的是基本條件,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發展。主要包括用地、勞動力、能源資源的保障與成本、物流運輸等。
總體來看,企業對要素獲得與保障的評價較高。其中,對用電、用水的獲得與保障滿意度最好。對用工、用地、物流設施滿意度較低,均低於對要素獲得與保障的總體評分。
從全國總體來看,要素成本下降幅度較小。企業對用網、用電成本下降滿意度較高,對用工、用地、物流成本下降滿意度較低。說明用工、用地、物流成本依然困擾企業經營發展,難題待破解。
此次調查中,民營企業面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營商環境負面現象
在影響營商環境的負面現象中,企業意見最集中是第三方中介機構收費過高(23.97%),其次是三角債大量存在(12.53%),市場准入方面歧視民企(11.30%)。另外,分別有10.39%和9.12%的企業認為當地存在PPP項目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不完善、PPP項目信息不透明的問題,8.56%的企業反映當地存在限制企業經營的不合理政策法規。
其他負面現象,包括個別地區經濟詐騙現象大量存在、部分領域和部門存在權力尋租、部分領域和部門存在紅頂中介、惡意搶注商標、涉企執法過程存在「吃拿卡要」、官員不喝酒不辦事、外地企業在當地受歧視等。
2.政商關係負面現象
三成企業反映遇到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項目扶持資金不到位、到位慢(37.19%),政府部門相互推諉扯皮、不擔當(33.55%),政策不連續、「存在新官不認舊帳」現象(32.94%)。
少數企業反映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涉企服務中,故意刁難、辦事拖拉、推諉扯皮(12.35%),排名最高;其次是把普惠性政策優惠當成熟人的「福利」「紅包」(9.85%),強制或暗示企業購買指定產品或服務(9.25%)、對企業隨意性執法,向企業亂攤派、亂檢查、亂收費(9.09%),在市場准入、項目審批、稅收征管等環節吃拿卡要(8.66%)。
比較代表性的是山東省。這幾年,網上關於山東發展的討論有很多,「山東終於意識到自己落後了」「山東著急了」,其背後癥結直指山東的「官本位」問題。
3.企業對降成本政策獲得感較弱
樣本企業反映銀行貸款獲得障礙較多,效率待優化,資金管理費等違規收費一定程度存在;銀行貸款中仍存在盲目壓貸、減少授信、以貸轉存等不合理現象,其中減少授信現象最為突出。
此外,企業還反映了社保壓力仍顯過高、清單落實過程的責任追究機制有待完善、人才政策亟待優化;不合理法規政策的清理明顯滯後等問題。
總之,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持續釋放對廣大民企的善意和禮遇,打出了一系列惠企政策的組合拳,但打通「政策最後一公里」依然任重而道遠。
從企業家獲得感出發,理想的營商環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基本面,滿足企業生存的基本需求,涉及要素環境、法治環境,給企業、企業家提供基本前提和安全保證,讓有恆心者有恆產。
第二層是政務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這兩種關係,各類主體同向發力,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第三層是政府對營商環境的更高追求和主動作為,表現為創新環境,為企業增收和經濟增長提供內驅力和新動能。
報告顯示,8成以上企業表示,最有獲得感的3項政府行為是:積極回應或協調辦理涉企特事急事、主動向企業提供政策解讀與明確指引、參加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活動等。
本文系《中國企業報》綜合報道。編輯:米果。
本平台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台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為已任。
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D0Ey24BMH2_cNUgkT4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