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縣的「大躍進」運動

2020-02-02   鳳城在線


高邑縣的「大躍進」運動

趙振國

1958年,在「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指引下,高邑縣同全國一樣,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大躍進」運動高潮在這場運動中,許多領導幹部頭腦發熱,一味追求高指標、高速度、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違背經濟發展規律,急於過渡到共產主義。搞浮誇,說假話,虛報成績,虛報產值產量,自欺欺人,「五風」盛行,給當時國民經濟發展造成很大損失,嚴重破壞了幹群關係,損害了黨的光輝形象。回顧這段歷史,很值得我們進行反思和研究,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一、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大躍進高潮中,高邑縣與元氏縣合併,稱高元縣。合併後全縣有286農業合作社,平均每社200多戶。8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做出了「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認為這是指導農民加速社會主義建設,提前建成並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所必須採取的基本方針。緊接著《建設日報》刊登要在全專區建立人民公社的文章。8月23日,全縣有500多名社員結隊到各鄉交申請書和決心書,要求加入人民公社。

根據當時這種情況縣委發出「關於合併大社大辦人民公社的指示」,迅速在全縣開展大辦人民公社的宣傳活動。在幹部群眾中開展辦公社好不好,要不要,能不能辦好的大討論。通過宣傳、發動,廣大群眾紛紛寫決心書、申請書。至此,高元縣286個合作社合併成南佐、高邑鎮等7個人民公社,原高邑縣只設高邑鎮、萬城兩個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成立後,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原高級社集體所有的土地、性口、農具、機械技術等生產資料全部投入公社。公積金、公益金、股金等如數交給公社財政。社員的自留地也都如數歸公社所有。

公社成立後,在開展社會主義競賽奪紅旗,奪高產「左」的思潮影響下,一些領導幹部一味追求高速度,片面強調高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急於過渡到共產主義。因此,浮誇風盛行,虛報成績,虛報產量。有一個生產隊報多穩高糧畝產一萬多斤,有一個隊報山藥畝產5萬多斤,皮棉1000多斤,一夜積肥200多車等。各公社、各村在彙報工作中,形成產量數字相互攀比之風,你報的多我比你報的還多。這種假豐收的情況下,許多生產隊因怕分空而不敢進行分配,社員生產積極性被嚴重挫傷。再加上各級無償調用生產隊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甚至調用社員房屋、家備等,大大引起社員們的不滿。

針對人民公社化出現的許多問題,1959年3月,在鄭州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將毛澤東主席的「統一領導,隊為基礎;三級核算,各計盈虧」等14句話,作為整頓人民公社的方針。高邑縣委也作出了「關於全縣整頓人民公社的指示」。1959年3月召開全縣五級幹部會,整社運動全面展開。整頓中,把原高級社生產資料原則上歸原高級社的生產隊所有;無償調拔的生產資料,如大農具、大機器、大性口等由公社賠償;社員投入生產隊的物資,由生產隊歸還;大隊占用社員的房屋,由大隊歸還社員。並允許社員喂養豬、雞、鴨、兔等小家畜。由於這些措施的落實,使社員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村形勢開始好轉。1961年全縣糧食產量與1957年持平,1962年比1957年增長15%以上。



二、大煉鋼鐵和食堂化

在大既進高潮中,1958年10月至12月,高邑縣開展了一場大煉鋼鐵運動。大煉鋼鐵僅僅搞了3個月,以匆匆忙忙開始,又以匆匆忙忙失敗而告終。

這次大煉鋼鐵,高邑縣分配任務3000噸。樸素的高邑人民,為保證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實現鋼鐵翻番,儘快過上好日子,和上級保持了高度一致。全縣沒開動員會,沒大造聲勢,領導一號召,大煉鋼鐵運動便馬上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在西部崗坡村莊南焦、北焦以西的山坡上,迅速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煉鐵爐2000多個,參加大會戰的勞力達兩萬多人,村村出人,家家出人。一時間崗坡地上紅旗招展,車水馬龍,燈火通明,晝夜熬戰。運料的、看火的、鐵錘聲、車輪聲、呼喊聲交織在一起,一派繁忙景象。

但由於一哄而上,沒有技術,又沒有充足的礦石原料,結果是浪費了人力、財力,根本煉不出鐵來。由於當時浮誇風盛行,為向上級交差,社村幹部開始到各家各戶收廢鐵,沒有廢鐵就把社員的臉盆、門吊、鐵鍋以及水車等統統砸壞,充當煉鐵原料。結果還是煉不出鐵來,群眾怨聲載道,領導茫然。到1958年底,根據上級精神,大煉鋼鐵一律下馬。自此大煉鋼鐵宣告結束。


一哄而上的大煉鋼鐵運動,是一個失敗的舉措。一是勞民傷財,造成極大浪費,煉鐵原料如礦石、焦炭、石灰、耐火材料等白白扔掉。能用的水車、鐵鍋等都變成廢品。二是影響了農業生產。

1958年秋,風調雨順加上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確是一個豐收年。但由於大煉鐵占用了各村大量勞動力,使很多農作物沒有收穫或收不過來。如山藥沒人創,棉花沒人摘,結果是豐產不豐收。三是助長了

平調風。鋼鐵元帥一升帳,誰的東西也能用,誰家的東西也能拿。四是破壞了幹群關係,砸水車,砸鐵鍋等行為引起群眾極大不滿。農村大辦食堂,也是在大躍進「左」的思潮下應運而生的產物。當時大辦食堂的理由是:可解放生產力,解放婦女,節約糧食、燃具、炊具,有利於培養集體觀念和共產主義觀念,人們不再為糧柴擔心,能安心生產等。

1958年下半年,高邑縣共建大小食堂582個,各家各戶都加入了食堂,真正實現了食堂化。當時由於浮誇風造成的高徵購以及自然災害等原因,食堂越辦問題越多,各食堂嚴重缺糧,社員口糧指標嚴重低下,家家戶戶吃不飽,處於忍飢挨餓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上級號召以代食品,瓜菜代作為糧食補充。結果人們開始吃樹葉、谷糖、野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兩年來的食堂化,餓死、病死了不少人。有的村半年就死幾十人,有的村天天見埋人。並造成人們生育下降。食堂下馬已成大勢所趨。到1961年5月份,高邑縣所有食堂全部解散,重新恢復了我國歷史沿用幾千年的以戶立灶的傳統,人們生活出現好轉。

實踐證明,農村辦食堂是一個好心的舉措、沉痛的教訓。1、大辦食堂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當時我國經濟條件還很差,群眾覺悟也不那麼高,把食堂加在群眾頭上,群眾很不習慣,很不適

應。2、大辦食堂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天地,不符合群眾幾千年來的生活習慣。3、大辦食堂過程中,不少幹部多吃多占,群眾意見很大,造成幹群關係緊張。


三、萬人會戰的農田水利建設

高邑地處太行山,西部村莊是崗坡旱地,農業基礎和水利條件極差。當時全縣耕地大部分澆不上水,全縣有10%的村基本上沒有機井,完全靠天吃飯。再是全縣有兩萬畝崗坡地高低不平不能耕種。在「大躍進」運動中,縣委做出了「關於廣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高潮」的通知,一場大打農田建設的人民戰爭在全縣開始。

當時全縣各村大多數勞力都投入水田建設,兩萬多勞力參加了西部崗坡地開發大會戰。村村開展共產主義協作,社員們吃住在工地,開展互相競賽,爭奪紅旗。工地人山人海,平崗造田,深翻土地,修水庫,打機井。經過一冬一春的全民會戰,西部一萬多畝崗坡丘陵不見了,多年的大溝填平了,一片片人造梯田出現在面前。全縣共打機井200多眼,直徑十幾米的大口井30多眼,修水庫4座,人造水渠達幾十公里。

這場農田水利建設的人民戰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因片面追求速度,工程質量差,達不到技術要求,如水庫時間不長就毀壞不能使用,在縣城北坡建造的早地水庫,更是無源之水,脫離實際,勞民傷財。

歷史證明,1958年的「大躍進」運動,存在諸多問題和失誤。當時一味追求高速度,脫離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違背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平調風、浮誇風、瞎指揮等「五風」感行,極大地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破壞。三年困難時期的形成、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人們對政府的決策困惑不解。

「大躍進」運動,雖然是在當時特定時間、特定條件下形成的,但對這段歷史進行反思,對我們現在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具有很好的借鑑價值。在我們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按客觀規律辦事,按經濟規律辦事。要尊重科學,崇尚文明,尊重和支持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實事求是,切忌說假話、搞浮誇,腳踏實地的把我們的各項工作做好。

摘自趙振國著《千秋放歌》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