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苦惱:跟孩子說話完全得不到孩子的回應,更別說配合了,對此除了憤怒也沒別的辦法。但如果是去看病,總不能因為孩子不配合就算了吧?醫生是用了什麼方法搞定TA?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我在工作中接觸最多的就是各種帶著小孩來就診的媽媽,當她們看到自己在家指揮不動的小孩面對我卻言聽計從時,無不吃驚地瞪大眼睛。
其實,讓孩子配合本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看病是一件一定要完成的事情,不能因為小孩子不配合就算了。而在激發孩子配合力方面,雖然醫院的獨特氣氛以及醫生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幫了不少忙,但是更重要的是溝通的「技巧」。
以下是我想分享給大家的6個訣竅,穩穩激發孩子的配合力,實測有效!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孩子在泳池中表演手倒立,或者撞翻了剛壘好的積木大樓時,他是希望你用全部注意力去關注他的。相同的道理,若想孩子能認真聽你說話,你也需要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你已經不止5次讓你的兒子去刷牙,而他卻當作耳旁風,極有可能是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你在對他說話。事實上,研究表明,當父母提出某個要求或指令的時候,孩子的配合程度往往取決於他當時正在做什麼。
通常,我要開始給孩子做身體檢查的時候,不論就診的孩子多大,首先要確保他在那個時刻不是在玩,心思是在我這邊的,然後再與他進行眼神交流,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話。
這個方法,你同樣可以在催促孩子睡覺的時候使用。直視孩子的眼睛,給他一個「預熱」的提醒:「現在快到睡覺時間了哦。」一旦發現孩子和你對視,趕接著說:「該去刷牙了,我們一起去洗手間吧。」
孩子總是會在自己無理取鬧之後,向父母或醫生「投降」。美國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市的兒科醫生Karen Carson博士有個屢試不爽的辦法—她將身體檢查變成一場有趣的「尋物遊戲」:「我會告訴小孩子我在他們的耳朵里看到了蜘蛛俠、小丑魚Nemo、海綿寶寶……我還會說嘴裡有小猴子,肚子裡有大象,等等。如果有時候來就診的孩子太多,我因為忙而省略了這個遊戲,孩子們甚至會因此而生氣呢。」
你也可以效仿Carson博士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場景中運用一下,比如給1歲的寶寶換尿不濕的時候,抑或給5歲的孩子噴防蚊噴霧但他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跑去玩耍時,你都可以想出一些動畫片中的人物,哼一首歌,講一個小故事或者發出一些搞笑的聲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當我還在醫學院念書的時候,我以為跟學齡前兒童商量一下,請他自己坐上檢查台是一種尊重,然而結果卻不如我願,很多孩子都完全不配合我的請求。最後我終於意識到,小孩子和成年人不同,他們的思維更為單純,無法理解這種「禮貌」所傳達的真正意思是「你現在應當這麼做!」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研究表明,對3歲至7歲的孩子說「你能把你的鞋穿上嗎?」,相比更直白地說「去把你的鞋穿上」,所得到的結果大不相同。還有研究表明,孩子在10歲之前往往都無法完全理解諷刺和反語,所以用這類語言去對話通常也是不起作用的。
你還可以從孩子的溝通方式中學習。注意他和他的小夥伴說話時的用詞,尤其是當他要求其他小朋友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再對比你自己是如何表達同樣的內容要求的。然後下次當你想要他整理他的房間或穿上外套,抑或坐下來吃晚飯時,你就可以嘗試用孩子所用的詞語發出口令了。如果這個方法不奏效,考慮一下是否需要降低你用詞的難度。當我對患兒說「我要用我的電耳鏡了」,然後把耳鏡探入孩子的耳朵,有些孩子會表現得很震驚;而如果我說「我要用我檢查耳朵的小鏡子看一看你耳朵里的那隻小丑魚還在不在」,孩子就會很配合地把耳朵轉向我。使用更簡單易懂的語言和詞彙,你的孩子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你的意思,也許還能通過這個機會學習到新事物呢。
所以現在我改變了方式,使用更加愉悅的口吻,然後告訴他們「爬上檢查台」「張開嘴」「身體轉向我這邊」……現在我的小患者們大部分都會開開心心地按我所要求的去做。
孩子對於某些事情配合度不高,其實很多時候不只是他本身的問題,也可能是以下原因:一方面,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催促的時候,配合的積極性會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兒童尚不具備輕而易舉地切換各種任務的能力,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回應。
然而很多調查都表明,大部分父母在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做出反饋方面,都表現得耐心不足。與其一遍遍重複催促,不如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回應,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工作中,遇到要小孩子配合的事情時,慢慢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訣竅。」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醫院兒科急診室護士Kristine Robert,就是靠著這一訣竅順利讓孩子吃下最難吃的藥的。她說:「如果孩子拒絕吃藥,我會一次只給他一小口,這樣慢慢來,孩子通常不會把這一小口也吐出來的。」而且這樣慢慢地小劑量吃藥,比一次給患者全部劑量而被全部拒絕要有效得多。
對我來說,我從來不會一上來就直接用聽診器聽孩子的心跳或者檢查他受傷的膝蓋。我會使用聽診器先從他的腳丫開始,然後一路移動到他的心臟,或者先檢查他沒有受傷的那隻膝蓋。
和我們任何一個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會想要知道將發生什麼,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總是躲避梳子,你可以先用梳子在他的手上或肚皮上溫柔地梳一梳。
美國巴爾的摩市西奈醫院兒科醫生Kathleen Romero博士說,在為兒童患者檢查身體時,讓孩子覺得自己有選擇權,可以大大提高其配合度。比如問孩子「你想先檢查哪只耳朵呢?」或者「你想要自己走過去,還是讓我抱你過去?」
據Kathleen博士透露,這一招兒對他18個月大的兒子Carter非常管用。
其實,只要你給孩子的幾個選項都是你願意接受的,那麼讓孩子自己去決定是再好不過的。如果他拒絕選擇,這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那爸爸媽媽就替你決定了哦。」
如果無法給予孩子選擇空間,那你要在提出要求後,簡單直白地向他們解釋清楚原因。比如,小朋友不懂為什麼你堅持不讓他碰烤箱時,告訴他:「別碰它,好燙呀!」比起簡單地說「不要碰!」要好得多。再比如,我給我的患者或我兒子解釋說「我們要避開太陽直射,以免紫外線對皮膚造成傷害而導致皮膚癌」,他們就會更願意主動塗上防曬霜。
這種方式對於大一些的孩子更有效,因為他們已經開始具備邏輯思維了。
另外你還可以鼓勵孩子說出他自己的想法,這能夠幫助他學會一項重要的社會技能—交涉和談判。讓我們假設一個場景:孩子今晚不想練習鋼琴,與其直接拒絕他的請求,不如先問清楚原因是什麼。如果他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論點,比如他說想多和家人待在一起,並承諾在本周晚些時候加倍練習,你也是可以偶爾成全他一次的。
但如果他只是一味乞求,達不到目的就倒在地上大哭大叫,那麼這時候你反而不應該心軟,因為這不是談判或獎勵的好時機。
記得有一次,一個小患者在我為他檢查喉嚨時故意咬住了壓舌板,我沒有命令他不許淘氣,而是表揚他剛才檢查耳朵時表現得非常棒,然後他就變得非常配合,順利完成了這次門診。
還有一次,我請我7歲的兒子幫忙把玩具從床底下撿出來,完成任務的那一刻,正處於換牙期的他毫不在意自己缺了一顆門牙,露出一個大大的笑容,那個畫面我終身難忘。
在孩子心裡,被表揚意味著自己滿足了別人對自己的期望,他們很喜歡這種小小的成就感。指出孩子哪裡做得好,然後給予表揚,尤其是在孩子緊張的時候,會讓孩子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覺良好,這樣他們也就更加願意配合了。
但要注意,表揚的關鍵是要具體到某一項細節事務。如晚飯後我會說對孩子說「我注意到你剛才吃完飯幫忙把盤子放在洗碗池裡了,我為你感到驕傲」,而不是簡單地說「你真是個好幫手」。
你家寶寶看病配合嗎?各位媽媽都是怎麼解決的?快來評論區跟我們分享討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