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心理健康網,國家級心理助推平台。
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公眾號,獲取更多心理資訊。
作者 | 媽小咪
來源 | 凱叔講故事
01.
娛樂圈裡,要說做思想工作、教育孩子,黃磊認第二,估計沒人會認第一。
然鵝,「大師」也有翻車的時候,而且還是敗在一個孩子手裡。
前幾天,黃磊發微博,說妹妹早餐沒吃完,就順勢跟妹妹談了談「不浪費」的事。
結果,「話」風是這樣的:
黃老師說不要浪費,妹妹說知道。
黃老師順坡爬,問為什麼,妹妹淡定地說不知道。
黃老師就義正言辭地講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並強調:小時候浪費糧食,長大了是沒飯吃的。
哪知妹妹人兒一點不害怕,輕飄飄地回答:那以後就一直吃糖,我吃糖從來不浪費。
第一回合,黃老師完敗。
當然,尊重孩子、善於講道理的黃老師肯定不會放棄,又接著說:公主可從來不浪費。
妹妹又懟他:公主從來都不吃飯。
「那是動畫片里沒拍到,公主其實都吃飯的,而且吃得很乾凈。」
「公主忙著演戲,沒時間吃飯。」
黃老師徹底完敗了。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們,紛紛對妹妹送去「大拇指」,誇她邏輯辯才天下無雙。
其中,有條評論是這樣說的:「不要和公主講道理,公主都不講道理。」
因為,真要講道理,大人不一定講得過孩子。
02.
看過一句話:大人講利弊,小孩講對錯。
其實,大人在給孩子「講道理」時,也在無形中遵循著這個原則。
比如:
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
你一定要好好吃飯,身體才長個;
你一定要講禮貌,別人才會喜歡你;
話里話外的意思是,孩子這樣做了,可以得到那樣的好處;若不這樣做,就會有某些壞處。
事實上,這樣的「道理」是講不通的。
讀書不一定就有好工作,讀書是為了讓自己見世面、漲內涵、增加自信;
好好吃飯,是本能,並不是吃了就能長個,也不是為了長個才吃飯;
同樣的,講禮貌、遵守公共意識,是個人修養的一部分,他人喜歡與否,都應該有這樣的自覺。
通常,當家長向孩子講道理時,流露出來的,往往是「我的經驗比你足,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都多,所以你得聽我」,一股強烈的居高臨下感,孩子當然不會輕易接受。
看過一個小女孩全程高能懟父母的視頻,整套流程下來,堪稱講道理的教科書。
小女孩先指出家長的錯誤,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後給出建議:講道理要用文明的方式進行。
語言清晰,邏輯清楚,精彩絕倫!
道理,在精不在多,道理雖好,可不要貪杯喔。
03.
前段時間,孫儷發了條微博,說每天讓孩子們好好刷牙,總是要嘮叨好久。
有一次,她看一個關於牙齒的紀錄片,當她再和孩子們聊起不認真刷牙的後果時,直接把紀錄片中,一個6歲男孩吃糖太多,拔了7顆牙的片段給孩子們看。
兩個孩子看片時的表現雖然不同,但是晚上刷牙時都特認真。孫儷表示,可以當「刷牙教科書」了。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講道理。
比起居高臨下地給孩子灌輸「道理」,不如用直觀的事例,讓孩子看到真正的結果,他們自然會從中體會到,該如何做人做事。
有位作家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深以為然。
反覆講道理無異於對孩子說:我現在就是在教育你,你一定要聽我的。
可想而知,這樣的道理,孩子自然是很難接受的。
正如我們常聽的那句話: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成年人在聽了道理後,也難以過想要的人生,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究其根源,也就是「懂得」和「行動」之間隔著一條巨大的鴻溝。
想讓孩子真正從道理中有所改進和收穫,父母不妨試試「以故事代替說教、以引導代替強塞、以講事實代替評對錯」,讓孩子從行動中,悟出道理。
比如:當孩子不喜歡吃青菜,與其對孩子說,不吃青菜就會怎麼樣,吃青菜如何,不如找來相應的繪本或動畫片,用孩子視角,讓他在具體的情景中,體驗道理的來龍去脈,會比簡單的語言表達更有力度。
畢竟,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想法被看見、被認同,不喜歡被動接受。
彼時,當父母發現孩子已經沉浸在事實情景中,可以適當引導孩子。比如:
「你覺得這件事情該怎麼解決好呢?
我遇到一點麻煩,你能幫我想個好辦法嗎?」
採用引導式問題,鼓勵孩子自己思考,挖掘孩子潛在的自覺性,自己學會改善言行,而不是我行我素,對著干。
04.
美國暢銷書作家凱薩琳·路易斯講過:
孩子其實很喜歡「規則遊戲」,當家長能夠在教育中做到「提前溝通、互相尊重、講道理、培養責任感」時,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是講道理好,還是少講道理好,沒有嚴格的界限區別,但凡行之有效的都是好方法。
但需要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覺得,被壓迫、強制,不得不去迎合父母時,親子關係遲早要陷入僵局,對孩子的自我成長、獨立個性養成,也毫無益處。
聰明的父母,總是善於留白,把判斷和思考的空間讓給孩子。
讓孩子從具體的行為和結果中,去發現和總結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道理。
>
- End -
作者:媽小咪,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在文字里潛心修行,不願為母則剛,只願回首莞爾一笑。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你想加入心理學人的專屬社交圈,請關注「國民心理健康網」微信公眾號,(ID:gmxljk)國民心理健康同城社群正全國招新中!與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一同前行。
國民心理健康網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文化發展中心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心理行業助推平台。以「為國民提供優質心理服務,促進人類健康與幸福」為使命,以「政產研學用」為思路,以「心理健康大數據」為基礎,依託國家級專家智庫,通過國民心理產業聯盟、產業基金、慈善基金、產業園等,集聚學術、資金、技術、項目等各方面的優質資源,支持心理機構、產品與項目落地,推動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心理行業發展。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轉發內容僅作信息分享及參考,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與小編聯繫(微信號:gmxljkw),我們將迅速採取適當的措施。本訂閱號原創內容,轉載需授權,並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