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毛主席為何多次拒見毛岸青?

2021-03-28     枕貓

原標題:建國後毛主席為何多次拒見毛岸青?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因心臟病病逝於北京的301醫院,享年84歲。作為毛主席的兒子,毛岸青確實是極為低調的,在他的一生中有著許多的遺憾,而其中最大的遺憾無疑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很少能見到自己的父親毛主席了。

確實,這讓人很不理解,為什麼建國之後,萬世太平的時期卻見不到自己的親生兒子了呢?難道是因為主席建國後工作更加忙碌,沒有時間去接見自己的兒子了麼?還是如外界傳言的那樣,毛主席不喜歡他的這個兒子?

其實原因不會是這個簡單的,主席為我們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為了革命的最終勝利相繼犧牲了至親的生命,主席雖然是我們國家的保護神,同樣也是擁有血肉之軀的普通人,也會渴望親情,尤其是晚年,是多麼希望和尋常人家一樣兒孫滿堂,承歡膝下呢?

更何況毛岸青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曲折不平的,即便這樣毛主席需要考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比起「小家」「大家」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毛岸青

是遺憾,也是愧疚

毛岸青是毛澤東的第二個兒子,同時也是唯一活下來的兒子。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三日,毛岸青生長於長沙東鄉板倉的外婆家中。在岸青滿月的時候,毛澤東奉命去離開長沙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此後的日子裡,毛澤東與楊開慧分分合合,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時間是少之又少。

在岸青四歲那年,毛澤東奉命發動秋收起義,只能匆匆告別妻兒,揮手而去,從此天各一方,直到二十年後,父子才得以重逢。

在岸青七歲的時候,母親楊開慧被國民黨湖南省省長何鍵抓捕,並殘忍殺害,岸青兄弟三人之後開始東躲西藏,由於形式的不斷變化,兄弟三人歷經人間苦難,岸英也曾說過:「那段時間裡,什麼都見過,除了沒有給別人當過兒子,真的是和《三毛流浪記》沒有什麼分別了」。

楊開慧

小弟岸龍不幸病死,岸青則是被特務抓捕,受盡折磨,遍體鱗傷,這病根就在他的身體里深深埋下。新中國成立之後,毛岸青在中宣部從事俄文翻譯的工作,因為他曾在蘇聯學習,俄文功底紮實,故工作上還算是比較順利,但是感情生活就不太如意。

毛澤東為此還和岸青談心,對兒子說:「你談戀愛找女朋友的時候,別說你是毛澤東的兒子,就說你是個俄文翻譯,這樣不挺好的麼,我覺得你適合找一個工人或者農民出身的人,這樣對你來說是合適的,你的要求越高,人家的能力越強,就可能會看不起你,這樣就不好了。」

這樣看來,毛澤東真的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父親,他的話平平淡淡卻實實在在。比起那些大搞「選美」活動相比,主席的做法實在令人敬佩。那時候機關逢周末假日,會舉辦舞會,而跳舞等這些對於岸青來說,那可是信手拈來,每次在舞會他都會成為中心人物。

也正是因為這樣,閒言碎語就多了起來,而這些風言風語被江青聽了去,於是,江青開始借題發揮,以此為藉口,找岸青的茬兒,甚至不給岸青解釋的機會就會破口大罵,儘管毛主席知道此事後嚴厲地評了江青,但是這對於岸青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毛主席

加之岸青得知最疼愛自己的哥哥犧牲在了戰場上,本來神經不能再受刺激的他一下子又病倒了,而且病情十分嚴重,毛澤東決定送他去蘇聯靜養,這也是他第二次去蘇聯。

他的內心很是孤單,嫂嫂劉思齊在蘇聯學習抽空去看了他,與其談心,岸青向嫂嫂提出想要回國的意願,並帶給父親一封信,毛澤東看後,思考一番,同意岸青回國在大連療養。之後毛澤東前去大連,探望兒子,見兒子氣色紅潤很是興奮。

他和兒子輕鬆地談了很長時間的話,岸青同時也是很是開心得到了欣慰,在與父親的談話中,毛岸青向父親講了自己的一個夢,便對父親說:

「爸爸,您說奇怪不奇怪,幾十年沒有夢到母親了。
昨夜她來看我了還笑眯眯地對我說:岸青啊,我不能再給你爸爸抄文章了,你可要多多練字呢,說著說著便淚流滿面。」此時一旁的毛澤東也是沉默許久,神情悽然,房間安靜地只能聽到主席的抽泣聲。

毛岸青與毛主席等人

與兒子的一場談話,引起了毛澤東的無限思緒。毛澤東與楊開慧這段戀愛,到如今只留下岸青這一牽掛,看著病中的兒子,想起了自己逝去的妻子開慧,兒子岸英,岸龍,身為人夫身為人父的主席,內心怎麼會不痛呢。

也是在這次的談話中,岸青和主席說了想找個女朋友,岸青認為醫院的一個護士不錯,但是主席調查後告知岸青不合適,於是岸青開始焦慮,病情加重,於是主席和岸青說:「你認為你嫂嫂的妹妹邵華如何呢?」

毛澤東這麼一問正合岸青的心思。岸青與邵華認識頗久,哥哥與嫂子婚後,邵華作為嫂子的妹妹自然經常來這裡玩,如今邵華已經成長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可謂是風華正茂,而岸青原本就與邵華相談甚歡,如果能親上加親,自然是更好不過了。

聽到消息的岸青可謂是喜出望外,畢竟自己只和哥哥岸英說:「要找女朋友就找嫂嫂的妹妹好啦」。

在岸青療養的日子裡,毛澤東會經常寫信給岸青,信的開頭都是:岸青我兒。可見毛澤東是一個極富人情味的父親啊!

毛岸英

忙於工作的主席,無法親自去探望自己病情時好時壞的兒子,只能拜託邵華常去探望,照顧岸青的生活。日久生情,之後在毛澤東的見證下岸青與邵華在大連完婚。毛澤東心中的一塊大石頭就這樣落地了。

就是這樣關心孩子的主席,又怎會不愛自己的兒子,謠言也只能是不攻自破了。對於建國後主席多次拒見岸青,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毛澤東的一生為新中國犧牲了太多,連自己的骨肉也只留下了一個岸青,是遺憾的。

對於楊開慧還有毛岸英等,而對於岸青,是充滿愧疚的,作為父親,沒有照顧好他的生活,沒有在他精神崩潰的時候伴在身旁,對於受疾病折磨的兒子無能為力。

其實對於這一點毛主席的機要秘書謝靜宜曾經就提到過,當時毛岸青在外地養病,您怎麼不去見他呀?

主席說:自己的孩子怎麼能不想去探望呢,哎,看到岸青的身體狀況就會心痛,就會想到他的母親,他的兄長......

毛主席

是期望,也是保護

毛澤東對於子女的教育尤為重視,從小便鼓勵子女要,腳踏實地,博聞強識,學人之長,克己之短。堅決以身作則,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態度。我們所認為的是身為毛主席的兒子女兒該多麼的幸福,什麼也不用愁,工作生活都會被戴上「主席兒子」的帽子,從而受到「特殊待遇」。

真實的事情卻不是這樣的,雖然他身居主席的位置,卻從不為子女去謀取職位。建國初期,毛岸青被安排到政務院工作,對此,毛主席非常不認同,認為岸英自身沒有什麼能力,還不能擔此重任,而是應該到農村,工廠,部隊去鍛鍊。

可見,毛澤東堅持黨性原則,不謀私利,教子有方,實則典範。

毛澤東不為子女安排工作,不搞特權,不僅僅只是因為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他要保持原則,堅決不能開這個口子。更是對子女的一種保護與期望。

毛主席

毛澤東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給岸青岸英的信中寫到:

「趁著現在還有學習能力,多學習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儘量少談政治。當然政治是要談的,但是現在還是需要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社會科學輔之。
將來還可以顛倒過來,以社會科學知識為主,自然科學知識為輔。總之需要注重科學,因為科學知識才是真諦,將來會讓你受益匪淺。人家恭維奉承你,這樣有個好處,就是鼓勵你上進;但是也有壞處,就是易長驕傲之氣,容易自鳴得意,有不腳踏實地的危險。
你們自己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是好還是壞,取決於你們自己及你們的直接環境,我不願意來干涉你們,我的意見,只當作建議,由你們自己考慮決定。」

從信中,可以讀出毛澤東其實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少參與政治,但即便這樣,也是會遵從於孩子的想法。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對於毛岸英的離去,無疑是悲痛的,這個沉重的打擊,無論是給毛岸青還是毛澤東都是臨頭一棒。毛澤東在接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整天沒說一句話,之前的一次次分離不都安然無恙地回到自己身邊了麼,這次怎麼會.......

毛岸英與毛主席

因為岸英是毛主席的兒子,彭老總請求破格將岸英的遺體運回中國,恰好同時朝鮮首相來電安慰,他說岸英同志是為了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請求將岸英葬在朝鮮。

毛主席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儘管對於岸英有無限的眷戀,還是尊重了朝鮮人民的意願。

岸英犧牲後,身為妻子的劉思齊十分悲痛,身體拖垮,前去蘇聯治療,毛澤東寫信給蘇聯治療的劉思齊關心其的病情,詢問身體是否好些了呢?久不見甚是想念。而後又勸其再婚,大愛無言,摯愛無聲。

這正是一位偉人,一個年邁的父親對於未再婚兒媳的真誠和高尚的情操。對於自己的女兒李訥也是十分挂念,他主動給李訥寫信希望李訥可以給自己回信告知她的近況可好麼。

李訥

建國後,毛澤東多次拒絕接見毛岸青,現在想想也能明白了,毛澤東同志所期望的是自己受盡折磨的岸青我兒能夠簡單健康的生活,遠離政治,內心不要再有煩惱,因為身為父親的毛澤東怕見到兒子後忍不住讓其離開。

同時又不願身體虛弱的岸青來京工作,繼續勞累,也許平淡如常的日子就是毛澤東同志對岸青最大的「保護」了。這也正讓我想到了今年票房爆火的《你好,我是李煥英》中的一句經典台詞:「我的女兒,我只要她健康快樂就好了」。

正如其所言。主席也是希望岸英健康快樂吧!

毛岸英

是毛澤東、也是毛主席

1950年,5月7日,8日,毛澤東連續兩天共回復了32封信。信中出現最多的文字就是:「不要來北京。」從回信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內容是請求毛澤東解決工作問題和經濟困難的占了大多數。

按照傳統觀念,毛主席率領共產黨打下了江山,親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怎麼也要沾沾光,他們會認為,毛澤東幫他們個忙,安排個工作,是小事一樁,於是紛紛寫信給毛澤東。其中毛澤東夫人楊開慧烈士的兄長楊開智也寫信要求到北京工作。

毛澤東在給楊開智回信中提到:「希望你能夠聽從中共湖南省委分配的,與你能力想對應的工作,不要有其他的無理要求,不要想著來京。湖南省委給你什麼工作你就做什麼工作,一切要按正常的規矩行事,不要使政府為難。」

並認為還是不放心便告知湖南軍委委員,強調:楊開智等不要來京,按其能力分配工作,在有其荒謬的要求不應允許。其老母如有困難,可以進行幫助。

楊開智等人

毛主席的回信,言語謙虛,態度堅定。從信中可以讀出兩大特點:

一、按規矩辦事情,走正常的程序,堅決不搞特殊化。

沒錯,在我們的傳統思維中,甚至是現如今的時代思想,都會有這樣一人成功,大家沾光的想法。當然了毛主席也不例外。毛澤東的親朋好友中,務農的想進城,沒有工作的想要有工作,已經有工作的想要換一個更好的工作,在地方工作的想要進首都工作......

毛澤東確是不分親疏,統一對待,一律婉言拒絕。譬如,毛煦生,在給毛澤東寫信的人中,他算是比較「執著」的了。他原本是湖南平江人,和毛澤東沒有實際的親戚關係,屬於「一起扛過槍」的戰友。

毛主席

辛亥革命爆發後,湖南起義新兵中毛澤東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毛旭生正是新軍輜重營文書。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後,毛煦生在一個半月里,接連向毛主席發三封信件,強烈要求能夠到北京工作。

毛澤東於1949年11月15日回信道:「前後的幾封信件已經收到,現回,望海涵。先生還是留在鄉下工作比較好,不要來京。」之後毛煦生還繼續來信,要求來京工作。

1950年5月12日,毛澤東再次覆信:「來信已收到,北京人浮於事,不好安置,先生不便遠遊,仍留於鄉下工作更為合適。」

毛主席

二、言辭誠懇,語氣謙遜,從未有居高臨下的態度

毛澤東在覆信中稱對方為「兄」,自稱為「弟」,信中出現最多的則是「尚乞諒之」。因來信大多來自湖南,毛主席也偶爾轉給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時,雖是下屬,但也是商量的口氣。

即便是這樣,毛主席也絕非無情。1950年7月19日,毛澤東給從未謀面的吳啟瑞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吳啟瑞的生活確實困難,允許你的三個孩參加蘇南幹部子弟班,好減輕你們的困苦,請持此信與當地的機關負責同志商量是否可行。

你是八個孩子的母親,望加珍重,並代我問候你的八個孩子。毛澤東幫助吳啟瑞,不僅僅因為她是自己曾經數學老師的兒媳,而是因為她實在太困難了,一個單身母親,還帶著八個孩子。毛澤東的覆信,對於這位艱難掙扎的母親來說,是雪中送炭。

毛主席

毛澤東一直強調「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當時的新中國百廢待興,經濟落後,工業處於萌發階段。親朋好友求助的,如果確實困難,他想辦法給予幫助,但如果想要換個工作的,他則安慰開導做思想工作。

身為毛澤東,他有親人,有朋友。身為毛主席,他有責任,有國家,有人民。

無論是哪一個身份,都在盡力去做好,面對親戚朋友的來信求助,毛澤東深知自己還是毛主席,如果他將這裙帶之門打開,那還如何去約束自己的下屬堅守原則呢。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毛澤東同志以身作則,堅決不開裙帶關係的口子,真正起到了帶頭作用。

因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並非共產主義精神。

毛岸青與家人

說到現在對於毛澤東多次拒絕接見毛岸青也逐漸理解了,因為毛澤東不止是一個父親,還是全國人民的精神領袖。對於這個留下的唯一兒子也是愧疚和遺憾的,同時也是希望他能夠過上平淡的生活,以此來「保護」。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根據種種記載的推測。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一個父親對兒子重於山的父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gtGgXgBMMueE88vV9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