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異名而同體」,透過古代歷代書畫,看書畫關係的融合發展

2019-12-26     尋菡探史

書畫於中華民族而言是一種歷史的沉澱,亦是歷史的見證。在有文字記載的五千年中,有許多名仕大家在書畫上大有建樹。自漢代起,中國書畫開啟了蓬勃發展的時代。手法多樣、種類繁多,其中之造詣出神入化,令人滋滋不絕。書法大家屢見不鮮,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他們傳世畫作,更是將中國書畫推上了巔峰。

書與畫自產生起便不是獨立存在的,細細體會,便能知二者的聯繫。《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故此,我們在欣賞古典畫作時不能僅僅看其畫,更要品其書,才更有意蘊

一、 古典書法的演變

中華民族的方塊字在世界上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其形象、美觀的含義及外形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友人學習。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史性、線性的過程,中國書法便在此時枝繁葉茂,打開了黃金時代。

伯遠帖

在殷商至漢末是書法的萌芽時期,中國文字自甲骨文起便有了詳細的記載,其型生動,一個個字宛如躍然紙上。再由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三國後至唐以前的時期,書法產生了新的變化。尤其是南北朝時期,書法多以碑刻為主,更能體現其筆法遒勁有力

東晉王洵的《伯遠帖》真跡,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其行筆蒼勁有力,自然流暢,自成一派,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不禁令人讚嘆書法大家們過硬的書法造詣。

二、 別具一格的古典畫

1、令人稱奇的通景畫

在故宮博物院中就有許多運用線法通景畫的手法所描繪出的壁畫,僅在長春宮中就有十八幅壁畫,長春宮正門兩側便是用線法通景畫法所繪出的紅樓夢大觀園中寶玉黛玉等人的場景,且畫中兩側的長廊與宮中長廊一模一樣,宛如人在畫中行一般愜意。

在乾隆的倦勤齋內的戲台周圍更是線法通景畫的登峰之作,在戲台右側有一扇竹製圓形拱門,巧妙的是在其左側用畫筆同樣畫了一座圓形拱門,且一眼看去仿佛看向室外一般,仙鶴、蝴蝶等栩栩如生。抬頭向上看去還有一排排葡萄架繪在屋頂,好似真實的室外田園一樣。諸如此類的手法數不勝數,堪稱妙絕

2、以畫抒情、以畫言志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可以看出北宋時期汴京城的繁華景象,圖中824個人物躍然紙上,每個人都清晰可見,讓人忍不住發出感嘆。真不愧是傳世名畫。諸如此類古典畫作以大寫意筆墨豐富了歷史人物畫的表現語言。或許在今天我們都無法畫出如此登峰造極的畫作。可以想像古人的智慧是多麼的妙不可言,是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

三、 書畫本同源

1、古典書畫自成一律

中國書法的演變與漢字的進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有史以來各位書法大家們在漢字的研究上也耗費了不少時間與心血。才能在筆下寫出一幅幅流傳至今的碑帖。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如: 顏真卿、歐陽詢、楮遂良、柳公權、虞世南等大名家。柳公權的《玄秘塔》內斂外擴,運筆舒展,乾淨利落,是其六十四歲所書,可見其老年時的成熟心境,可與顏真卿的《郭家廟》相媲美。

蘭亭集序

書法大家的作品大都可從其中看出其當時的心境與境遇。以及其自成一派的風格方式。其中最令人稱奇的不得不提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中國古代書法之大成,筆觸遒勁有力,如游龍戲鳳,令後世歷朝歷代追捧,就連皇帝都對它愛不釋手,足以說明其技藝之高。

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代表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向世界傳遞著我們的魅力。

早期的中國文字並不能簡單稱其為字,而更像是一幅畫,體現出這個字想要表達出的意思,因此可以說早期字體的形成為後來的中國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書法多以詩詞的形式表達,中國畫自漢代以來經歷了發展期、黃金期,使各種技藝逐步演變成熟,關於中國畫與古詩的關係,宋以來,詩畫一律的觀點成為主流。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展現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各式的創作手法繁複多樣,畫紙與水墨在畫家的筆下發揮了最大價值,水墨與顏料的完美融合繪成了一幅幅令人驚嘆的傳世畫作。

譬如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以一個個片段展現了南唐官吏宴請時的場景,一個個人物好像活了起來,鐘鼓笙簫之聲仿佛就在耳畔,這樣一幅生動的畫作帶我們更加接近歷史、走進歷史。這同樣也是南唐官吏貴族們奢華生活的真實寫照。

由此可見,中國畫的高超手法到了清朝已經到達了高峰。而中國畫在體現中華民族審美的同時同樣也體現了其寫意的價值。

宋代的蘇軾有一句著名論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由此可見,書和畫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唐畫無名款,自宋代開始,畫家開始署名。更有少數的文人畫家,題詩於繪畫的空白部分。山水畫中更是常見,畫家縱情山水之時也不忘抒發心中之感,令人心生羨慕。縱觀我國書畫史,凡畫作成,則作者必要在其畫作上留下印記,歷代的收藏者更是在其上或印上自己的印章,或抒發心中之感,尤以清代的乾隆最愛好此事。

因此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倒也相得益彰。這也成為我們後世研究畫作傳世途徑的最佳方式。

2、書畫一體,巧奪天工

畫重在詩意,尤其在宋代這個政治、經濟、軍事尤為上乘的朝代,據傳宋徽宗曾經擔任過畫院主考官,他所出的題規定,繪畫即使不寫詩,畫作也必須要體現出詩的意蘊來,才是真正的「畫中有詩」。畫家大都喜歡用畫中事物來比作自己,或體現高尚情操,或體現堅韌的品格。後來的畫家便多以畫來抒情,或感慨遨遊於天地,或傷春悲秋,或感時傷懷。亦或是以畫來表達自身處境,數不勝數。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中國書畫追根溯源還是以水墨為主,輔以色彩的暈染,得以成型,中國畫的筆墨性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可書寫,意即它是「寫」出來的。中國畫中的線條明亮有起伏頓挫,輕重緩急,體現了畫家的情緒,它跟書法是一個道理,是書寫出來的,它從書法中來,所以趙孟頫說書畫同源

以畫為主,題以輔之,題之內容為詩文,題之表見為書法,形成了詩、書、畫三位一體的文化形態。因此直到後世,書與畫不能脫離,書畫必同時存在才能夠體現古典畫的傳統性,有畫必有書,有書必有畫,這種形式也成為了中國畫的一大特點,使中國畫更具有欣賞價值。這是我們的傳統古典書畫中最精華的存在。延續至今,也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

3、書畫之用,相得益彰

歷朝歷代的作品以書入畫,並不是簡單的將書畫疊加,而是將書法語言滲透到繪畫當中去,使繪畫能夠表達的更加豐富。既可以用書法的空間解決畫面的空白,更能將畫的意境融入到書法當中。這也是中國畫發展的核心之處。有許多繪畫大家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到達登峰造極的程度,大都是依賴於書法的錘鍊,使得畫意與書意相通,這也是中國古典書法繪畫的大成所在。

四、 結語

書畫本同源,雖二者表達的形式不盡相同,但中國民族愛美、懂得欣賞美的傳統將書畫融合到了一起,使書中有畫,畫中有詩,書畫相結合才能更好的表達作者的心中所想。中國書畫所能體現出的意境是西方油畫所不能比擬的。

西方油畫在於寫實,著重體系人物的線條,而中國畫在於寫意,初看去,畫面優美,細細品味更能感受到畫家想要表達的更深內涵。或喜、或悲、或憂愁,都能從畫中一覽無餘。倘若一時不能看出,加以品讀畫上所題文字也能知其大概,這便是書畫共存的重要意義。

中國的書畫自人類文明開始便具有了不可磨滅的價值,二者相輔相成,其中意義更是不言而喻,中國的書畫從過去到現在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許多人因為中國書畫愛上中國,更有許多因為中國而了解了中國書畫,中國書畫歷史悠長,不能知其全貌,其中的奧秘還有待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韋賓《中國畫學文獻史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閆章虎《貞觀時期書法研究》,吉林大學,2015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RA6Sm8BMH2_cNUggl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