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貝母苦參丸藥少力專,適當配伍它藥後應用頗為廣泛。此文為郭貞卿先生對於此方的認識和運用經驗,特此推送,以饗讀者。
《金匱要略》說:「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右三味末之,煉蜜為丸如小豆大,飲服3丸,加至10丸。」
古今文獻對這條經文的看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一是認為方證相符;二是認為方證不合,存疑,無法解;三是認為小便難應該是大便難之誤。
我認為,這條經文方證是相符的,用於治療大便難對指導臨床也確有補益,但這也和用於治療其它多種病症一樣,都不過是中醫辨證論治中異病同治的表現罷了,也可以說是後世人對前輩人經驗的繼承和發揮的結果。
我在臨床上常將此方用於內、婦、兒以及皮膚科中的多種疾病,均能獲得滿意的療效,茲略述於下。
1
治妊娠大小便難
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本經》記載主淋漓邪氣,可能如尤在涇所謂與開肺氣助肅降有關。肺主周身之氣,司「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既是水之上源,又與大腸相表里,肺氣以肅降為順,肺氣鬱就可能會影響到大小便的通暢。
反過來看,大小便不通暢,又會引起肺氣鬱閉,對這種情況的治療就必須上下兼顧,方不致於掣肘。
尤在涇就是用這種肅降與大小便之關係的觀點來解釋此方治療妊娠小便難的機理,他說:「當歸補血,苦參除熱,貝母主淋漓邪氣,以肺主治節行於膀胱,則邪熱之氣除,而淋漓愈矣,此兼清水液之源也。」
前人稱這類治法為「提壺揭蓋法」,臨床上我使用此法,熱者寒之,用貝母、瓜蔞之類;寒者熱之,選桔梗、白芥子之屬,這種治法對大小便難都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前人在這方面也有不少經驗,李東垣認為「渴而小便不利者,是熱在上焦,肺之分……宜清肺為滋其化源也」,並且制定了清肺飲(《蘭室秘藏》)。
此後,李士材以生脈散加紫菀,治金燥不生水的溺閉(《醫宗必讀》);馬元儀以紫菀、葛根、杏仁、蘇子、薄荷、枳殼,桔梗治金被火制,氣化不及膀胱的小便淋閉(《印機草》);李冠仙以沙參、天麥冬、黃芩、知母、甘草梢、車前子治肺失清肅,小便不通(《仿寓意草》)。
自《史載之方》以一味紫菀立法,清肅肺氣,以治大便秘結後,葉天士屢用開降肺氣的方法,治便秘腸痹,這不僅是「腑病治髒」,也含有「下病治上」的深義。
前人的這些理法,對當歸貝母苦參丸治大小便難機制的理解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由於苦參清心府小便之火,治溺有餘瀝,用於濕熱內蘊,小便不利症,能建清熱利尿之功,當歸補血潤燥滑腸通便,對血虛腸燥便秘者,頗為恰當。
所以,貝母與當歸、苦參相配伍,無疑有助於治療大小便難。
但是,此方卻不獨用於妊娠之疾,一切燥熱之證,只要有肺氣閉郁和下焦濕熱並存時,均可以選用此方加減使用。
下焦濕熱之小便難,是指溺有淋漓之苦,大便難是謂肛門有灼熱感而解便不舒。臨床上常常見到此方肺氣鬱的症狀是:燥咳、痰少、胸悶等,肺郁和大小便難是相互可以影響的。
2
治帶下
濕熱帶下,凡症見舌尖紅,苔黃膩,脈數,心煩,口苦,尿黃淋漓,陰道癢痛,帶下穢臭,質濃者,即可用此方隨症加味治之,此略舉數則加味情況於下:
1. 兼有頭昏悶、精神不振、食慾減少等脾虛症狀者,可將此方為丸,用傅山完帶湯加白果、貫眾,煎湯吞服此丸。
2. 兼有眩暈、腰酸、膕軟等腎虛症狀,可用益腎止帶湯(郭貞卿方):鹿角霜、菟絲子、巴戟天、芡實、枸杞、山萸肉,煎湯吞服此丸。
3. 如濕熱證候嚴重,甚則黃白帶下,中夾血絲,外陰紅腫、充血、糜爛者,用此方加白頭翁煎湯坐浴;並用此方加土茯苓、萆薢、車前草、樗根白皮,水煎服。
3
治濕熱痢疾
前人有用當歸、苦參治濕熱痢疾的記載,並非少見,在《本草綱目》中,有苦參治腸風瀉血、熱痢,以及血痢不止的記載。而當歸、芍藥是自古治紅白痢的要藥。
因此,我常用此方加白芍、黃連、枳殼、檳榔、地榆,方中貝母選用浙貝母,治療濕熱痢疾,症見痢下紅白相兼、腹痛和里急後重較著,對發熱、心煩、口渴、脈數、苔黃膩且厚、舌質紅者療效頗佳;
倘濕邪偏重,症見噁心、胸悶、脈濡、苔白膩者,加藿香、厚朴、蒼朮。
如濕熱痢疾,痢下不爽,日十數行,登廁難解者,我常於加味的方中,再加大黃、肉桂,大黃常用9~15克(一半生用,一半炒炭合煎),肉桂3克,常能取得滿意效果。此種加味法,亦用於治療濕熱痢疾,兼有嘔吐,不能進食和進藥的情況。
4
治療黃疸
前人有雲,治濕熱黃疸,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苦參有利濕清熱的作用,用於黃疸濕熱盛時,較為合拍,當歸活血,貝母解郁,用之皆合法度。
臨床上,我治療陽黃,症見一般陽黃必具之症外,倘出現心煩、口苦、溺黃且澀、舌苔厚膩而黃者,常將此方與茵陳蒿湯相合,加木香、鬱金、龍膽草,方中茵陳一般用量為21克。
隨著濕熱的減輕,苦參的劑量也應當減輕,當膩苔退凈後,苦參應當減去不用,而當歸、貝母仍可留用方中。
周學海在《讀醫隨筆》里論黃疸時說:「黃之為色,血與水和雜而然也。」對一般濕熱發黃及陰黃的治療,「總須用化血之品一二味,如桃仁、紅花、茜草、丹參之類,為其已壞之血不能復還原質,必須化之,而後無礙於新血之流行也。」
我宗這種觀點,所以選當歸養血行血,至於選用貝母,是因黃疸乃血與水雜合之故。
舌苔黃膩時,用浙貝母以清化痰熱,散結軟堅;舌苔退凈後,用川貝母,以消痰解郁,潤心肺。
我認為,當歸與貝母合用,能治療痰熱與瘀血互結的證候,二者配伍力量雖不甚強,卻正切合黃疸病機,倘痰瘀互結證候已經明顯,就要加強這種配伍的力量。
臨床實踐證明,這種治法有利於肝臟回縮,能加快退黃的時間。近年來,很少有人使用苦參治療黃疸,我認為這是一件憾事。
5
治陰癢、疥瘡等
濕熱蘊毒而致皮膚瘡癢,用當歸活血,苦參滲濕,本是對症主藥。
《本草綱目》載貝母治惡瘡,《本經》又謂其主金瘡,亦有用於治紫白癜斑者。
前人和今人用苦參治療大風癩疾、濕疹、遍身風疹、皮膚瘙癢、疥癬惡瘡、陰癢等症的記載,則比比皆是。
《本草綱目》謂當歸能潤皮膚,治癰疽,皮膚病中是取其和血潤膚之用,有一定的好處。
因此,用此方治療皮膚病,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有一定根據的。
試舉三則於下:
1. 治婦女前陰瘙癢。此症是一種比較痛苦的皮膚病,多是由於濕熱生蟲所致。
凡症見陰癢帶下,常流黃水,心煩,溺赤疼痛者,可用此方加蛇床子、枯礬、黃柏、百部,煎湯沖洗外陰。
如陰癢而陰道又乾澀,可用此方加花椒、硼砂,桃仁,煎湯沖洗之。
2. 疥瘡、皮膚局部乾燥脫屑之瘙癢症,均可用此方加檳榔、白芥子、僵蠶、硫磺,共為細末,前者用香油調勻擦患處,後者用細末(由於方中有當歸、白芥子,故細末油潤)直接擦搓患處。
3. 濕疹潰爛流黃水,又癢又痛,用此方加黃柏、甘草為細末,撤於濕疹上面,如與內服藥相結合,療效更好。
6
關於此方的《金匱要略》條文,尤在涇、趙德芳等認為,「小便難而飲食如故,則病不由中焦出」。我認為這種看法雖不為錯,但並不十分中肯和完善。
苦參苦寒礙胃,忌用於脾胃虛寒而飲食減少者。妊娠後,小便難而需要用當歸貝母苦參丸時,要注意到飲食如故才可與服,煉蜜為丸更是考慮到遏制苦參苦寒傷胃而設。
臨床上,食減便溏之脾胃虛寒患者,服用苦寒劑,常常發生不良反應。
因此,這樣理解似能貫穿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對所治療各種病症來說,如果將此方內服,都要注意到胃是否能夠接受。
就臨床觀察來看,若飲食正常的病員,使用丸劑內服,一般不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如果病員口苦苔膩,且平素無脾胃虛寒的情況,用湯劑也無妨礙,不僅如此,反而往往隨著口苦苔膩的好轉而增進或恢復食慾。
註:本文選摘自《郭貞卿醫論醫話集》,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