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城舊事」仗義疏財一烈士——孫揚聲

2019-10-01     內刊主編

孫揚聲(約1600~1647),字靜來,萊陽北部朱省村人,徙居城南前照旺莊時。明末舉人。清順治四年保衛鄖陽烈殉,屢受朝廷褒揚。

孫揚聲之父孫光啟,家境殷實。其行二,有兄孫揚烈,廩生,殉於萊陽癸未邑難。孫揚聲和長兄孫揚烈少年時都拜在著名儒師宋繼澄門下讀書,習書經,讀書勤奮,自有見地,頗得宋繼澄讚賞。崇禎九年(1636),孫揚聲中舉人,第63名。兄弟二人成名後都參加了以老師宋繼澄為首的山左大社。此後,孫揚聲便在城內坐館教學,並數次赴京參加會試,未果。

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士林有名

孫揚聲為人閒靜沖和,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士林有名。河間人崔國鼎流寓萊陽,是孫揚聲的好朋友,年40猶未娶,母親年已80還得操持炊食。孫揚聲將妻子的私房錢借給他,使他娶了媳婦以便贍養母親。城裡有一個叫祝朴的人,大暑天母親死了,無錢買棺,便慕名前往孫揚聲處尋求幫助。孫揚聲對學館主人說:「祝朴與我素不相識,情急而來告貸,可見是知我者,請提前假借數月穀子(薪水),以實所求。」孫揚聲豪爽好善如此,常人難及也。

在在康熙《萊陽縣誌》和民國《萊陽縣誌》中,僅將孫揚聲作為仁德義烈之士予以記載,只有小傳。

在康熙《萊陽縣誌》秋卷《忠節》記載:「(孫揚聲)力學死……敦行,言動不苟,順治三年筮仕湖廣鄖陽府推官,突遭寇亂,秉忠不屈,盡節而死……」。

民國《萊陽縣誌》姓氏載:「孝廉揚聲之族,居一區留衣莊,二區照旺莊等村。」

後照旺莊村其後裔家中尚有孫揚聲一族《孫氏族譜》,體例完好,有名人作序,有墓地形勢圖,更有前賢孫揚聲受朝廷封贈的聖旨名人的頌揚文字,是難得的歷史文獻。尤其在譜書中有一段文繼澄師生情誼的文字,曰:「高祖從萬柳澄嵐先生讀,先生主山左文社,門下甲科如林,經品題者便成佳士。於是師弟尤恨相見晚……」

山寇作亂,不屈就死,皇恩賜贈

孫揚聲在考取崇禎九年舉人後,數次進京參加會試,最終沒能如願。當時的文壇大家艾南英(臨川人,別號艾千子,豫章學派領袖,與陳際泰、張溥、張采、周鍾等齊名)深知孫揚聲德行高邁,文章不凡,為其感嘆惋惜不已,以為其命數奇崛,天道不公。

清定鼎後,孫揚聲應徵入選為清朝官員,授湖廣鄖陽府推官。順治四年(1647),鄖陽府境猝發山寇作亂,郡城失守。孫揚聲挺身出,跨馬彎弓,往來奔突。終因受創過重而被縛,被縛後大罵,不屈就死。孫揚聲死後,清政府以其戰功卓著,加重恤典,贈以湖廣按察使司僉事銜,並蔭其一子入國子監為監生。此後該孫氏逐漸壯大,聞名萊陽。

20世紀50年代,在後照旺莊村尚有孫揚聲故宅,高門大院,門上有豎匾一幀,紅底金字,匾曰「皇恩賜贈」。這也是萊陽境內僅有的三塊皇封豎匾之一(另兩塊是西至泊村乾隆帝贈王鋌的金匾和城西視家樓村「老主同年少主師」金匾)。

前以德行文章聞名

孫揚聲生前以德行文章聞名,其文章雖收錄在《盧鄉集》(清初張允齡輯錄)中,但《盧鄉集》已不見蹤影。孫揚聲烈殉後,宋繼澄作詩文散佚嚴重,該文今也不得見。清代,孫揚聲崇祀於邑內鄉賢祠,墓在城北三十里太平頂(譚格莊鎮朱省村附近)。

(作者:趙松枝 唐風新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BXOhm0BMH2_cNUgl5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