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醫生能夠認識到藥物的有效性,完全靠運氣,即使了解到藥品的有效性,並不代表人們理解了療效背後的理論。古代醫生們常常使用的藥物包括水銀、砒霜等,雖然知道有毒,但是能幫助患者治癒梅毒等疾病,因此依舊被廣泛使用。直到近現代,利用化學工業科學方法,人工合成了阿司匹林,實現了醫學上的科學突破,可以說這一突破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水楊酸的發現
阿司匹林有效成分是水楊酸,在我們時常見到的柳樹皮當中就含有,在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曾經記載了利用柳樹皮煮水,可以起到退燒、止痛的效果,但是柳樹皮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它刺激性很強,人體受不了。這種刺激性來自於水楊酸的酸性,後來法國科學家熱拉爾嘗試用化學的手段中和水楊酸的酸性,雖然算不上成功,但是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古人對於柳樹的藥效一直處於經驗之中,沒有形成科學的結論,逐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等到人類重新再發現柳樹皮的功效作用已經是18世紀了。一名愛德華·斯通的牧師無意中發現柳樹皮有藥效作用,並且把自己的發現發表在當時的英國皇家學會期刊上。
斯通的論文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隨著人們臨床應用的越來越廣泛,醫生們發現柳樹皮不僅僅可以治療瘧疾,而且還能夠緩解發熱、頭痛等併發症。在沒有止痛藥的年代,頭痛是比較難忍的病症,而且那個時候也沒有很好的退燒藥物,任由病人遭受病痛折磨。這個時候依然沒有解決水楊酸的副作用,而且水楊酸提取過程複雜,產量少,價格貴,因此並沒有大面積推廣。
化學對藥品的貢獻
東西方文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藥品的製作都沒有太大的差異,都是利用天然礦物質或者從動植物中提取某種未知成分,合成一種新的藥物,然後利用這些藥物不斷進行臨床試驗,直到找到這種藥物的有效性,但是具體是哪一種成分在起作用,過去無人知曉。
人們不但不知道哪個成分起作用,而且經常同一種材料都保證不了療效,比如我們常說的陳皮,也就是橘子皮,不同類型的橘子,在不同時間曬乾,以及曬乾時間不同,都會造成陳皮藥效的千差萬別。
而那些礦物質,更加沒有辦法保證其療效了。比如我們常說的瀉藥里的芒硝,裡面摻雜了很多雜質,有些可能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但是其副作用往往無法把控,導致治療過程完全靠運氣。
直到化學誕生,人們才從這些藥物當中提取有效成分。給水楊酸帶來轉機的是德國一家名叫弗里德利希·拜耳的染料公司,這家公司原來做煤化工行業,但是由於競爭激烈,公司急於想轉型。公司成立的研發部,準備往藥品行業進行擴展,第一個要攻陷的就是水楊酸,他們決定人工合成方式製造水楊酸,並且降低這種藥物的副作用。
拜耳公司有位化學家名叫霍夫曼,他的父親患了風濕病,常年受到病痛的折磨,水楊酸雖然能夠起到止痛的作用,但是卻對胃部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時常讓他的父親胃痛不止,而且還經常嘔吐,當拜耳公司合成了這種藥物的時候,重點就放在降低副作用上。
霍夫曼
1897年,霍夫曼經過多年研究,合成出來一種物質(主要成分是水楊苷),它不是水楊酸,但是這種物質在分子結構上和水楊酸有極大的相似性,它對胃刺激相對較小,而且有水楊酸的鎮痛效果。霍夫曼為它起名為阿司匹林。
同時他還合成了另一種藥物二乙醯嗎啡,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海洛因。霍夫曼本想發明一種神經止痛藥物,能夠取代嗎啡,但是沒有想到打開潘多拉魔盒,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他因此背負了太多不應該背負的道義責任,這讓他一生都鬱鬱寡歡,他一生未婚,也沒有子嗣,在孤獨中死去。
阿司匹林的暢銷
這個時候人類掌握了藥物的研製的系統方法,而不是用人進行大規模臨床試驗,在黑暗中摸索。為什麼水楊酸不能吃,而阿司匹林卻能吃呢?其主要的原因是分子結構的不同,雖然和水楊酸有相似的分子結構,但是它們是不同的物質。
實際上霍夫曼合成的是一種化學上更加純凈,性能上更加穩定的乙醯水楊酸,當時很多人都懷疑這種藥物的藥效,不過隨後很多診所醫生反饋的效果非常良好。於是拜耳公司開始研發一種成本可控,可以量產的阿司匹林,並把它推向市場。
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銷量直線上升,甚至很多人把阿司匹林當作零食來吃。在1930年的倫敦街頭,經常可以看到口含阿司匹林的時尚女士。當時的作家加塞特甚至把阿司匹林和電報、鐵路擺在了同樣重要的地位。
市場上不僅僅只有拜耳一家公司生產乙醯水楊酸,各類品牌有上百種,但是唯獨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賣的最火。這主要得益於拜耳公司的品牌營銷,可能我現在看,這種套路非常簡單,但是在19世紀醫藥做廣告的還是非常少的,拜耳公司幾乎開了歷史的先河。
但是這種肆無忌憚地做廣告,惹惱了當時的美國民眾,時任總統羅斯福推出了《純正食品與藥品法案》,法案規定,藥物必須明文規定化學成分,如果要打廣告只能說明藥品廠家以及藥品名稱,而不能用其他廣告詞,這讓當時阿司匹林遭受到重大打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的商品出口遭到了嚴格限制,這個時候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生產乙醯水楊酸,在協約國內部進行大肆銷售。就在拜耳公司面臨絕境的時候,1918年爆發了全球性流感,據統計,這次流感共導致1億人喪生。
雖然乙醯水楊酸對於流感沒有效果,但是能夠緩解病人的疼痛以及發熱問題,阿司匹林銷量又稍稍的回升了。但是緊接著1920年,美國法院判定,阿司匹林為乙醯水楊酸的通用名稱,不再是拜耳公司所獨有,判決結果一出,結果美國大街小巷出現上百種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另一種功效
阿司匹林為什麼能夠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才慢慢被解開,其實人們在很多年裡,有很大運氣成分找到阿司匹林。英國化學家約翰·范恩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發現當生物體受傷或者病變,被破壞的細胞會釋放一種叫花生四烯酸的激素,這種激素經過催化,會轉化為前列腺素。前列腺素會導致生物體紅腫、發炎、發燒並且疼痛。而阿司匹林能中斷前列腺素的產生,沒有了前列腺素,那這些症狀也就不會產生了。
隨後瑞典科學家薩米爾松發現,血液中的血小板之所以有凝血作用,也是因為前列腺素的催化。阿司匹林進入人體後,前列腺素的產生被阻斷,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也會因此失效,這就會造成傷口持續出血。對普通人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但這對心血管病人來說卻是件大好事。
阿司匹林作為抗凝血藥物引起廣泛的關注,經過科學家十多年的臨床試驗,證明了阿司匹林能夠有治療心肌梗死的效用,這個神奇的藥物又起死回生。後來人們發現阿司匹林還具有防治中風、腫瘤、老年痴呆,甚至惡性腫瘤等都有其特效的功效,據統計,美國一年要消費800多億片阿司匹林,其中有1/3來自拜耳公司,這讓拜耳公司成為世界500強的德國企業。
結束語
古代醫學能夠發現藥物療效並使用它們,主要憑藉的是運氣,這也是科學進步的一個過程。同時隨著思維的進步,開始讓醫生了解到,藥物有效性真實原因逐步被揭開,開始突破原有藥物的局限性。同時藥物的進步還與其他科學進步有關係,比如化工行業的進步,隨著人們投入重金研發,這些人工合成藥物間接促進了藥物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