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現在在農村很常見,這有利於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經營。但據央視網報道,今年8月底,陸續有一些貴州修文縣程官村的村民反映,當地在沒有和他們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就組織人員和機械剷除了他們田裡的作物,建設菜籃子基地。
建設高標準蔬菜保供基地、解決市民菜籃子問題的初衷是好的,正如當地的流轉通知所言,把它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一項政治任務」也不為過。但按照我國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規明確規定:土地經營權流轉應當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沒有農戶的書面委託,農村基層組織無權以任何方式決定流轉農戶的承包地,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或者阻礙土地經營權流轉。
不少農民地里莊稼還沒收,土地就被推平了,以至於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當地的武斷和任性可見一斑。按說,農戶有種什麼的自主權,只要在合法範疇內,種什麼都應由自己做主。地方政府可作引導或當好參謀,幫助農戶科學種養殖,發家致富。但強行流傳土地,不僅讓農民的過往勞動付諸東流,對地方政府公信力也是一種傷害。
一地政策的推行,需要注重連貫性,讓政策之間能有機銜接,不能朝令夕改,不能讓民眾無所適從,更不能讓民眾主要承擔政策變更所帶來的經濟風險與不利影響。
前幾年流傳一段順口溜:「要想富種果樹,種了果樹修冷庫,修了冷庫沒銷路,沒有銷路砍果樹」……一些地方政府不斷「換號吹調」,最終結果不免是勞民傷財。一切為民、從民眾利益出發,就需要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官員,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農民的自主權,而不是任性大包大攬。
「強行流轉土地」,暴露了當地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而把鄉村建設做成「面子工程」,也不免有地方政府政績衝動的嫌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的當下,當地政府這種罔顧農民切身利益的做法,顯然不合時宜。
事實上,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基層政府負有指明方向、協調各方的職責,其前提則是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並嚴格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法定原則。當地強行剷除作物、推平土地的做法,顯然是依法、自願的反面。
如今,當地不少農民切身利益受損,該做如何補償,顯然需要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而對在此過程中亂作為的相關責任人,也當依法依規嚴肅追究。
(來源:新京報網)
來源:人民日報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刊發此文只為了傳播信息,不用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v0MoW4BMH2_cNUgCF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