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深山殘酷習俗,自毀容貌以圖平安

2020-05-26     國家地理中文網

原標題:緬甸深山殘酷習俗,自毀容貌以圖平安

緬甸欽邦紋面老人與不再紋面的兒童

在緬甸西北部深山名叫「欽」的古老部族中,很多婦女以紋面為「美」。關於這個習俗,有說法源於中國雲南怒江獨龍族;也有說法源於 防止侵略者侵犯而「自毀容貌」以圖平安。甚至在欽邦曾經最美女如雲的村落,女子也將臉部刺滿墨黑,以保證安全。在外界看來,女人最 視的容貌變成「花臉」,終生寫在臉上,簡直可稱殘忍。而隨著時代的車輪碾過傳統,「紋面」習俗或許會隨最後一名紋面女離世而徹底消失,被人們忘卻。

攝影:勤奮的劉小朵、王昕、楊個個、夏菀

撰文:王昕、楊個個、夏菀

關於緬甸

緬甸位於亞洲東部南部、中南半島西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 洪沙瓦底。緬甸的北部和東北部同中國西藏和雲南交界,東部與寮國和泰國毗鄰,西部與印度、孟加拉國接壤。

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緬甸共有 135個民族,最主要有的有 八大民族:緬族、克倫族、克耶族、克欽族、克倫族、欽族、孟族、若開族、撣族。

尋訪欽邦起因

緬甸西北部深山有一個叫 「欽」的古老民族,那裡的婦女們還保留著紋面的習俗。 在緬甸的朋友幫助下,找了一位熟悉欽族情況能聽懂當地語言的嚮導,並確定欽族「紋面女」非常集中的兩個鎮——位於欽邦南部的敏達鎮區馬圖比鎮區

欽邦南部的敏達鎮區和馬圖比鎮區

初識欽邦

欽族是緬甸的 第七大民族,約有122萬人,占緬甸總人數的2.2%,他們多居住在緬甸西北山區,主要分布在緬甸的欽邦、實皆省、馬圭省、勃固省和若開邦。

據了解,欽族屬 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欽語支,其先民大約在公元2世紀前後從中國內陸南遷至緬甸戶拱地區,隨後繼續向南轉移,大約於13世紀到達親敦江流域,幾經輾轉遷徙,在14-15世紀被迫遷至西北部山區欽山山脈定居,即今日緬甸欽邦。

從蒲甘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欽山山脈的公路大概行駛了約四個小時,我們終於抵達此行的目的地欽邦。

由於地處住山高密林、交通不便的欽山山脈,欽邦的欽族人的房屋大部分依山或者依路而建,並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樹木或竹子建造而成,房子的一樓用來放置雜物、圈養家禽,二樓則是人居住的區域。

晾曬衣服的欽族女子

二樓平台用來存放飲用水、洗衣、晾曬場所。每戶屋內均設有火塘,具備廚房兼客廳功能,是欽族人做飯、家庭聚會、會客接待區域。二樓內間欽族人的起居室,設置小型的供奉台,放置佛像和已過世祖輩照片。

欽族人家中沒有床,臥室地板直接鋪上棉被便可席地而眠。

欽族人的起居室

火塘前抽水煙的欽族紋面婦女

欽邦探密

緬甸又被稱為「佛塔之國」,圖為擁有佛寺雲集的緬甸蒲甘。

本圖來源:ROBERT HARDING PICTURE LIBRARY

大約一千多年前,阿奴律陀(1015-1078)統一緬甸,創建了蒲甘王朝,並且建造了 上萬座佛塔,使小乘佛教成為人民的普遍信仰。在緬甸的佛教徒, 家中男子到了一定年齡都必須出家一次,社會上才承認其成人。還俗以後可結婚,出家年齡一般在10歲上下,出家時間最短由原來的一年縮減到七天。

行走在蒲甘,隨處可見身披僧袍的僧侶,或穿梭於市井街頭,或行走於千年佛塔林間。樹影婆娑中,一襲僧衣,一把紅傘,遠處佛塔林里傳來的馬蹄聲由遠而近,仿若回到久遠年代。

我們在欽邦發現一個有趣現象, 緬甸本是佛教國家,但欽邦反而教堂很多,寺廟顯得格外稀少。

帶著疑惑,我們詢問隨行嚮導Aung Aung先生,他說,最早欽族先民信仰原始宗教,約在1895年英國占領前後基督教傳入,欽族改信仰基督教者眾多。目前, 在欽邦大約有85%的人信仰基督教

馬圖比鎮占地面積最大的教堂

在馬圖比鎮蜿蜒曲折的山路兩旁,滿眼看過去的綠色山間,點綴著三三兩兩紅色十字架的教堂。夕陽西下的黃昏,我們在鎮上發現了這座占地面積最大的教堂,而教堂的另一邊,一群年輕的小伙子們正在踢著 緬甸傳統的國民運動——藤球

周日的馬圖比鎮,上午十點鐘開始,男女老少擠滿小鎮唯一的禮堂;到了十一點,隨著音樂伴奏,舞台上的樂隊激情地唱起讚美的詩歌,台下的信徒們熱淚盈眶的一起加入大合唱的隊伍中,福音響徹山谷。

深情合唱讚歌的人群,眼裡滿含熱淚

上台合唱的孩子們看到鏡頭時有些好奇又羞澀

在禮拜結束後,我們遇到了教會的神父,他告訴我們,小鎮的人基本都信仰基督教。教會平時會接受捐贈去資助貧困山區的孩子。教會把孩子們集中安排在禮堂附近的小木屋住宿,並且供他們在學校讀書。我們同行的幾個朋友,也向神父捐贈了一些緬幣,作為對這個深山小鎮熱情人們表示的一點點善意。

欽邦紋面女

欽邦紋面女臉上的圖案通常 因地而異,每個村落的圖案和花紋都不一樣。紋面通常始於女孩們7-8歲時,欽族人用一種名叫「額洛樹」的汁液融合而成的顏料, 用藤枝刺進皮膚,以此將色素留在皮膚內,形成圖案。紋面是一件極痛苦的事,臉上血管、神經豐富,紋面後紅腫、劇痛三五天,所紋圖案終生不退。

正在禱告的紋面女子

這個習俗的起源已經很難考證:有說源自於中國雲南怒江的獨龍族,從雲南遷徒將這個習俗帶到了緬甸;也有說法是當地女性為了避免被當時侵略者侮辱,而選擇自毀容顏。漸漸地,這個傳統在族內根深蒂固,反而成了美的標誌,並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我們走訪了在欽幫的幾個紋面女聚集的村子後,發現 紋面女根據臉上的圖案類別,基本分三種

第一種紋面圖案類似點刺,全臉包括眼窩的每個角落都有均勻分布的墨點,隨著時間的流逝,會逐漸褪色並暈染整個臉部。

敏達鎮遇見這位點刺紋面圖案的老奶奶,今年96歲高齡,是鎮上最著名也是最年長的笛子演奏家。老人雖年事已高,但依然能中氣十足地現場演奏。

鎮里的紋面老人都會佩戴一種 欽族傳統耳飾:由葫蘆製成,上面鑲嵌彩色小珠子,通常在她們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佩戴這種耳環。由於常年佩戴這種大耳飾,很多年老者耳垂已經嚴重變形。

而稍微年輕一些的中年紋面婦女,其耳飾已進行很大程度改良——她們將耳飾用繩子系起來,掛在脖子上,作為一種裝飾品。

第二種圖案更接近於現代紋身,不再是布滿全臉,而是由線條和圖案構成,主要集中在額頭、鼻樑、下巴和臉頰位置,並且,臉頰部位通常會刺成各種花瓣形狀的圖案。

第三種圖案則是採用一種類似潑墨的刺青方法,將婦女除嘴唇和眼睛之外的整個臉部都均勻的上色,遠遠看去,就好象是一群墨黑色皮膚的特殊人種一般。

嚮導Aung Aung說,這個村落是欽邦有名「美女雲集」的地方,所以,他們就選擇將村子裡的婦女臉上全部刺滿墨黑的顏色,來保護她們的安全。

在走訪了幾家後,我們發現這個村子裡的女人確實比其他村子的更漂亮,雖然臉上布滿了刺青,但是依然掩蓋不住她們深邃眼眸和五官輪廓分明的美麗。

緬甸政府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禁止女性紋面,欽族女性已經不再需要用這種充滿辛酸和痛苦的方式保護自己,女性紋面習俗開始消失,女子得以用本來面目示人,不再忍受臉部刺青痛苦。

如今的欽族女性已不再需要「紋面」

欽邦婦女的服飾文化

欽族人屬 蒙古人種,傳統欽族紋面婦女多喜藏青或黑色傳統手工紡織和植物顏料染制的民族服飾;有紋面習俗的的年長婦女,大多數都穿耳洞、戴著木製的碩大耳環和獸骨做的貝型項鍊。

傳統欽族婦女服飾

但隨著社會發展,各種現代化元素逐步滲透到欽族每個角落,不僅年輕欽族人著裝逐漸與城市接軌,就連欽族年長的老人,由於傳統服飾製作工藝和穿著繁瑣,也開始嘗試與城市流行風格混搭。

將傳統與現在混搭的欽族老人

身穿現代服裝的欽族少年

欽邦的明天

身處緬甸西北深山的欽邦,因山高路險,交通不發達,遊客稀少,也得以保存最原始農耕生活。然而,緬甸政府為促進最落後的欽邦旅遊業的發展,從 2016年開始動工建設欽邦首座機場,這座機場在 2020年上半年即可完成全部建設並投入使用

隨著機場建成,這個偏遠部落勢必會吸引世界各地獵奇的眼光,一批又一批的外來人,將走進曾經靜謐的欽山山脈。

終將有一天,當欽族最後一名紋面女離世之際,也是該民族獨有的女性紋面習俗消失之時。現代文明逐步替代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就如同世人早已遺忘欽族的驍勇善戰,人們也將不再記得曾有紋面女存在。

購買 蝶麓 x 好瓶 回收塑料瓶做的背包

GRS認證 多背法 防潑水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s1hUXIBfGB4SiUwS6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