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空谷幽蘭育兒
每次聽到「媽媽,為什麼我沒有爸爸」這樣的聲音,就會湧上一股心酸。
單親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極大影響,這種社會問題早就成為了普遍現象,這多半由於配偶死亡或者父母離異所致。
相比之下,配偶死亡更有不可抗力的因素所在,若是因為父母離異所致,出於母愛更加的細膩、柔軟,以及孩子與母親天生割不斷的情感,多數情況下,孩子會跟著媽媽一起生活。
在母子相依為命的生活中,單親媽媽不僅要面對經濟方面的壓力、外界的有色眼光和胡言亂語,同時也會面對孩子提出的尷尬問題。
比如「媽媽,為什麼我沒有爸爸」之類的話,而作為一個母親,你的回答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案例一:父母離異,即便一方不在身邊時常陪伴,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會少、也不會變。
今年三歲的瑤瑤開始上幼兒園了,上學前一天晚上,瑤瑤想著馬上就要認識更多小夥伴了,就興奮不已。第二天早上,瑤瑤背著新書包,由媽媽送到了幼兒園。
在幼兒園門口,瑤瑤發現,大部分小朋友都是由爸爸媽媽一起送來幼兒園的,自己卻只有媽媽一個人送,心裡有點失落,但想到這是第一天上學,馬上就恢復了激動的心情。
瑤瑤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爸爸兩年前和媽媽離婚了,當時瑤瑤只有一歲,離不了媽媽的照顧,所以就判給了媽媽。因為年齡小,不懂事,所以瑤瑤並沒有覺察到自己身邊缺少了一個陪伴的人。
但是現在不同了,瑤瑤上幼兒園了,身邊的小朋友多了,也會慢慢察覺到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下午放學,媽媽發現瑤瑤情緒不太對,就問她怎麼了,瑤瑤猶豫了一下問,「媽媽,為什麼我沒有爸爸」。
瑤瑤的媽媽先是一驚訝,這些年她們在一起生活,把瑤瑤照顧的很好,自認為孩子沒有爸爸也能夠健康長大。
關於「爸爸」的這個問題,媽媽一直沒有考慮過,如今孩子問出來了,才發現孩子開始懂事了。
媽媽梳理了一下情緒,「若無其事」的對瑤瑤說:「誰說瑤瑤沒有爸爸,瑤瑤肯定有爸爸啊,只不過不和我們一起生活,但是非常疼愛瑤瑤,他有空就會來看我們的。」
得到媽媽肯定的答覆,瑤瑤才露出笑容。
媽媽趕緊轉移了話題,和瑤瑤談論著晚上的美食,牽著手一起回家了。
案例二:媽媽的沉默,讓孩子默認了被拋棄的「事實」。
10歲的強強也成長在單親家庭,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頑皮、叛逆的時候,強強的媽媽是一位公司管理者,平時工作忙。
小時候強強也問過媽媽關於「爸爸」的事情,媽媽總是沉默、遮遮掩掩,或是告訴他「你爸爸走了」之類的話,總是就是隨便糊弄過去。
久而久之,強強默認了「爸爸不要自己」的事實,再加上媽媽忙於工作疏於照顧,強強的性格更加孤僻,產生自卑的心理。
「父親」這個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嬰兒時期,的確對媽媽的需要會更大一些,那是因為媽媽的照顧會更加周到、更加細膩。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特別是在四五歲的時候更需要和爸爸在一起,因為爸爸擁有寬厚的肩膀、結實的胸膛,還有在困難面前不會掉淚的堅強和勇敢。
無論發生什麼,爸爸的一句「放心吧,有我在」都能打消孩子內心的恐懼、不安和擔憂。
父親是孩子的依靠,能給予他安全感,一個優秀的父親,會成為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父親應該是孩子生命中第一個出現的男性形象,孩子成長過程中,多一些陪伴才能更多的了解他,多一些認同,才會帶給孩子更多的自信,並且父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也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莫爾豪斯大學的社會系教授Obie Clayton博士說:「父親對女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對男孩的影響更大。假如在生活中,父親可以更高質量的陪伴他們的女兒,這些女孩在未來的道路上也會走得更順利。」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得到來自於父母雙方的陪伴和認同,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當他長大回憶兒時時,如果所有的美好都來自於母親,將會成為終生的遺憾。
北宋司馬光雖然官居高位,但是他的生活卻很節儉,對兒子的教育也是相當嚴格,他訓誡兒子「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為了讓他兒子不要成為一個奢侈腐化的人,要以儉樸為美德。
在司馬光的教誨下,他的兒子司馬康從小就勤奮好學、儉樸自律,長大之後成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蘇聯著名教育學教阿莫納什維利說過:「父親是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導師,既嚴格又正直,言行一致,成為孩子的榜樣。」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有父親陪在身邊做指導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即便你學識不多,但是做人做事的道理總可以傳授給孩子。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有父親的陪伴,作為母親,「父親」這一角色的缺失要及時彌補,當面對孩子提出尷尬的問題時,媽媽要如何回答?
現在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多,信息量也比較大,如果孩子已經懂事了,他會根據得到的信息「展開想像」。
「是不是爸爸不要我了」
「爸爸是不是不喜歡我」
「爸爸和媽媽真的離婚了麼」等等等等。
與其讓孩子這麼胡亂猜疑,增加心理負擔,還不如直接了當地告訴他。
不管是離異還是其他原因,如實地告訴孩子,但大人之間的恩恩怨怨不要說給孩子聽,最後一定要告訴他「爸爸永遠都愛你」,不要擔心孩子無法接受,當你把問題跟他分析清楚了,反而會減輕心理負擔。
我有一個同事,就是單身媽媽,丈夫因為車禍不幸去世,五歲的孩子也問過「爸爸」的問題,同事不忍心告訴他,所以就說:「爸爸去了很遠的地方,等你長大之後爸爸就回來了,所以你現在要乖乖聽話,做個堅強勇敢的孩子,這樣爸爸才會更喜歡。」
對於幼小的孩子,還不太懂事,即便是直接告訴他實情,他也未必能聽得懂,不妨巧用「善意的謊言」保留他內心的美好。
單親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很不容易,賺錢養家和教育孩子很難兩全,但媽媽也要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得知爸媽分開的事實,他的性格會更加內向孤僻,習慣性的把情緒藏在心裡不表露。
這時候媽媽應該善於觀察,多陪孩子說說話,比如吃飯的時候,和他聊聊「這道菜味道怎麼樣」、「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怎麼樣」、「今天有沒有什麼新鮮事發生」。
媽媽要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才能促使孩子向你打開心扉。
即便是爸爸媽媽離婚了,雙方也不是仇人,畢竟兩個人還有孩子,作為媽媽應該知道孩子內心是渴望父愛的,既然如此何不讓爸爸經常來看看孩子呢?
比如周末的時候,讓孩子和爸爸一起過,或是三個人一起去遊樂園玩、看一場電影、吃一頓飯,一起說說近來發生的事兒。
儘管都是平凡的小事,卻充滿了幸福和愉悅,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堅強獨立的性格都應該具備。
媽媽的心總是柔軟的,看不得孩子吃點苦,受半點罪,凡事都想親力親為,而單身媽媽更是如此,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孩子沒有爸爸,我應該多寵著點」。
越是強化這個觀念,越是寵愛孩子,反反覆復,總有一天他會拿這句話向你索取更所的寵愛。
單身媽媽一定要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堅強獨立的性格,很多事情讓他自己獨立完成,適當的交給他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去做。
當他失敗,給予鼓勵和支持,當天成功,給予讚揚和獎勵。平時多帶孩子去戶外玩,接觸同齡小朋友,當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發生爭執時,建議先不要干涉,試著讓他自己解決,減少對媽媽的依賴性。
有人說,母性的愛是德行禮儀、品格氣質,父性的愛是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個孩子由爸爸和媽媽共同陪伴成長。
但如果爸爸不在孩子身邊,單親媽媽就要同時充當「父親」的角色,不僅要面對外界的壓力,還要隨時準備回答孩子的提問,肩膀上的責任會更多。
不過大部分單親媽媽都是偉大的,她們希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健康的環境長大,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給予更多的關愛與呵護,也是在這樣的力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並不比別人差,反而更優秀。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