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懷揣建成世界一流強國的夢想,這個夢想已經成為印度的一種國家意識和國民共識。印度人在莫迪的領導下,雄心勃勃地想把 21 世紀變為印度的世紀。印度人的這個「印度夢」說有沒有實現的可能昵?
印度與中國在許多方面頗為相似。中印兩國都是發展中大國,兩國都有十幾億的人口,在發展中都面臨著資本市場的爭奪,商品市場的爭奪,人才的爭奪,技術的爭奪。
印度夢是什麼
雖然一說起印度,很多人往往透露出鄙視、輕視、瞧不起的神態,網上對印度的槽點也很多,但是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道路不一樣,兩國的發展道路有差異,也有互補性。中印面對的都是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經濟秩序,要想發展,必須攜起手來。
從地理上看,印度雄踞南亞次大陸,且三面環海,因此印度不甘於只在南亞當霸主,還要跨出印度洋,成為世界的霸主。這就是尼赫魯為印度設計的「大印度聯邦」戰略,這個戰略包括把整個南亞甚至中國西藏都納入印度勢力範圍,使印度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向美國看齊。
2014 年,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獲勝,莫迪信心滿滿地對印度人民說:「我希望把 21 世紀變成印度的世紀。這需要 10 年,不會很長。」
印度在發展進程中,軍事立國色彩濃厚,一心打造軍事強國。印度人的思想是,印度洋是印度的海洋,實現大國夢就要稱雄印度洋。幾十年來,印度的「沿海防禦—區域控制—遠洋進攻」發展思路,也是為了發展海上力量,提高遠海作戰能力。印度有航母,有核動力潛艇,有洲際彈道飛彈,軍事實力居世界第四位,在整個南亞地區一騎絕塵。
印度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人的信條是:「只有強大才能得到尊重。」所以,印度不惜財力發展核能,以期提高國際地位,衝擊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印度近年來積極推進「向東行動」,通過大國經濟外交促進國內經濟改革,獲取外國投資;在擴大經貿合作的同時,通過與俄羅斯、美國、日本、歐盟國家等開展防務合作,強化其海上力量。
印度和俄羅斯有著傳統友好關係,莫迪說過:「俄羅斯是印度的首選戰略合作夥伴,同時也是印度最親密的朋友」。印度和俄羅斯在經濟、軍事方面簽署了一系列能源合作、軍工生產與武器出口、核電站建設協議,深化能源與防務合作,俄羅斯也表態支持印度「在解決全球及地區問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美國一直視印度為牽制中國、保持亞洲力量平衡的重要力量。莫迪任總理後,美、印兩國簽署了《美印亞太和印度洋地區聯合戰略展望》,在核能利用、防務、反恐等領域深化合作,莫迪政府也期望在「印太」地區發揮大國作用。印度還積極開展與日本的外交,將印日夥伴關係提升到「特殊戰略性全球合作夥伴關係」,莫迪還計劃由日本提供巨額貸款,進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的這些舉動,其目標只有一個:趕超中國。印度以中國為標杆,並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相比中國有著更大的發展潛能。然而無論是經濟指標,還是國際影響力,中印兩國的差距卻越來越大,讓印度和莫迪十分失望。而屢次向聯合國提出入常的夢想,也一直沒能實現。
印度崛起中的問題
印度的地緣環境比中國優越,為什麼就沒有發展起來呢?
現在的印度,還在很多方面落後於中國。就算印度能保持 印度政府宣稱的7%—8%的發展速度,要想趕上中國,至少還要五十年。這還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僅保持目前速度的前提下需要的時間。
印度的文盲率是 20%,中國目前的文盲率已不足1%,在教育水平上,中國大幅領先印度。中國目前的GDP 規模是印度的 5 倍,外貿進出口總額是印度的6倍,外匯儲備是印度的10倍。
印度在 1947 年建國的時候,國土上仍分布著 500 多個土邦王國。所以,印度是一個超多元的社會,世界上絕大多數宗教都可以在印度找得到,佛教、耆那教、印度教、拜火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應有盡有。
印度實行的是多黨議會民主制,特點是三權分立。在這種多黨體制下,歷史上並不團結的印度,有些反對黨就是為反對而反對。印度選舉中,動輒有三四百輒個黨派參與,政黨之間以利益站隊,黨派之間不是共同執政的關係,而是政治對抗的關係,這使得印度很少能將一項政策從頭到尾的完整執行到底。
印度政壇上活躍著三四百個政黨,這些政黨為了爭取選民,紛紛向選民許願,出台各種補貼政策,贏得選民支持,而不管這些補貼政策會不會導致政府的高額負債。選舉勝利的政黨上台執政後,也不敢取消補貼政策,因為取消了老百姓下次就不選你了。所以,印度的福利政策越來越多,財政赤字越來越大,政府早已不堪重負。
我們都知道印度基礎設施落後,為什麼會落後呢?不是政府不管,而是政府沒錢。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經費,政府沒錢,基礎設施就沒有辦法進行。
去過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既有摩天大廈,也有世界上僅次於巴西的貧民窟。孟買街頭,你可以看到各種人力、畜力車與現代豪車同時出現的場景。還有,印度的火車確實有「掛票」,真的有很多人就掛在火車上出行。
中印發展差距為什麼在不斷加大
客觀的說,印度人的邏輯思維、哲學思維能力非常強,軟體業也很發達,印度的金融市場、股票市場也很成熟。因此印度緊盯中國,對中國的快速崛起不服氣、更不服輸,甚至以「龜兔賽跑」比喻兩國的競爭關係。
印度標榜是「民主國家」,所以印度的《勞工法》對勞工的保障讓人匪夷所思。印度的《勞工法》規定:企業員工超過100後就不能破產,也不能解僱任何工人,除非得到地方政府批准。而地方政府根本不會去管解僱工人這種事情。所以在印度工作,混日子是沒問題的。
印度的種姓制度,也限制了印度的發展速度。種姓將人分三六九等,造成一些職業的世襲,導致勞動力不流通。比如我們想雇個保姆照顧家庭,那在印度雇一個是不夠的。因為印度不同的工種需要不同的種姓來做,掃地的只能掃地,開車的只能開車,帶孩子的只能帶孩子,不能跨越界限,否則其他種姓就認為你超越了種姓的規定。這種制度能發展好,就是個笑話。
印度最大的問題,就是多黨制導致的政治碎片化,沒有一個可持續性的長期的經濟政策。加上追求所謂的極端「民主」,政府的錢大量消耗在非生產性投入上,帶來了嚴重的產業失調,就業彈性低、沒有製造業、出口不振,所以才被中國越甩越遠。
中印兩國在許多領域有著相近的主張和共同利益,保持良好的中印關係對雙方都是有益的。兩國雖然存在矛盾和競爭,但是有著極其廣闊的合作前景。因此,要想使二十一世紀成為「亞洲的世紀」,我們願意和印度加強合作,也希望印度能與中國相互學習,相互取長補短,形成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關係。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健康合作,將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fP0QXUBURTf-Dn5RW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