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道——孝性、孝身、孝心

2019-09-22     紫薇居士Crapemertle

善人道——孝性、孝身、孝心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個人依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上,同時又要依靠父母的辛勤養育才能長大成人。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贍養孝敬父母不僅是一種道德行為,也是必須遵守的法律規定。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

多少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日子裡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多少父母為使孩子吃飽穿暖,寧願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多少父母為使孩子生活的更好一些,廢寢忘食,忘我工作。孩子長大後,作為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贍養和孝敬父母乃順理成章之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既為人子,對父母行孝道應是最起碼的行為標準。

老祖宗是非常有智慧,上頭是個「老」的上半部分,下邊是個「子」,看到這個「孝」字就想到老與子是一體,上面的老人關愛著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呵護著上面的老人,前無始,後無終。

教育的「教」是「孝」+「攵」。

因此要做到老人要教孩子,同時孩子要孝老人,才能算孝。教育下一代的如何盡孝,是教育的主要和首要內容,是長輩對下一代應盡的責任。

孟子曾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現代人認為極不孝順的事情有三件,以為不結婚不生子為是人生中最不孝的事情。這是對孟子的原意進行了膚淺的解讀啊,孟子的原意,並不是說不結婚生子就是不孝,而是孩子生出來,長輩沒有對下一代盡到責任,沒有把下一代教育好,沒有把孝道傳承下去才是人生中最為不孝的。

如果我們現代人雖然結婚生子,但子女沒有教育好,孩子對父母不孝,對國家不忠,在社會違法亂紀,這才是真正的大不孝啊。

漢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韓伯俞,他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對母親的話是百依百順。即使他的學問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將母親的訓誨記在心裡。由於母親的教導十分嚴格,韓伯俞一不小心做錯了事,母親就會用手杖打他,雖然很痛,但他總是忍受著,不敢有違抗的行為。

有一次,他做錯事,母親打他的時候,他卻大哭起來了。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以前打你,你從來就沒哭過,今天為什麼哭了呢?」

韓伯俞哭著說:「以前母親打我的時候,我覺得很痛,知道你年輕有力氣,身體還是健壯的。今天母親打我,我卻覺得不疼,知道你的力氣漸漸衰弱,身體狀況必定不如從前了,我覺得很難過,所以就不由自主地哭了出來。」後來,這件事傳揚出去,大家都說韓伯俞是個很孝順的孩子。

孝身

贍養父母,給父母吃的喝的用的,居有常,業無變,有的兒女說自己很忙以為扔兩個錢,算盡了孝道,什麼叫忙?一個「心」加一個死亡的「亡」,心亡為忙!哀大莫過於心死,所以孝敬老人不僅要孝身,而且要重在孝心和孝性。

孝心

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立身行道,揚名與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是養父母之志。用自己的德行奉獻社會,贏得人們的讚譽。這是做父母最自豪最欣慰的事。

《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要愛護自己的身體,我們要為父母增光,這些都是孝父母的心。 我們的不良嗜好,損傷自己的身體或做讓父母蒙羞的事,這些都不是孝心。

孝性

會孝性的孩子在給老人盡孝的時候沒有一點脾氣,而且能開老人的智慧。 當父母有過錯的時候為人子女,我們不應該態度生硬的批評指責他們。

有些老人常常會跟別人攀比,比如,別人有孫子,為什麼我沒有;別人住上別墅,我為什麼住平房;別人銀 行有多少存款……所以想不開就經常生悶氣。常常處在不滿足,不快樂的心境中。

多給父母看一些善知識的書和視頻,養老就是清凈自在的晚年生活,心要凈心要寬,會孝性的孩子會去除父母的煩惱,要讓老人知足常樂,要讓老人們開智慧,這樣我們的孝才算做得圓滿!

如何做到孝身,孝心,孝性的圓滿盡孝呢?王鳳儀曾經告訴我們為人子女:「性不化不能孝性,心不誠不能孝心,身不修不能孝身。想要真盡孝,必須清三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_AUWW0BJleJMoPM__z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