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巨頭捷信集團推遲港股IPO!捷克首富中國低調掘金,前路如何

2019-10-16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財經 既見君子

今年7月,捷克首富皮特•凱爾納擁有的全球消金巨頭捷信集團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書,一度引發市場關注。近期,據報道,該IPO計劃被推遲,新的上市計劃尚未確定。

在中國,該捷信集團旗下的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信消費金融)是首批成立的4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之一。目前為止仍然是該領域唯一的外商獨資持牌機構。

十多年間,中國市場為皮特•凱爾納這位億萬富豪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截止今年一季末,捷信集團在中國的未償還貸款總額為133.53億歐元,客戶總數為5028萬。面對監管政策收緊、行業競爭加劇,多年深耕中國市場的消費金融巨頭捷信集團,或不會輕易放棄掘金,此次衝擊IPO也顯露了其再度擴張的野心。

在貸款規模雪球般擴張的同時,消費者對捷信消費金融「高利貸、高手續費、暴力催收」的投訴卻屢見不鮮,招股書中披露的高手續費收入似乎印證了這些投訴並非空穴來風。2018年,捷信集團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高達8.36億歐元,而當年其經營收入為39.52億歐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占比高達21.15%。擴張與爭議挾裹之中,本次推遲IPO也為捷信的資本圖謀蒙上了一層陰影。

籌備2年赴港IPO

擬擴大中國業務規模

同為億萬富豪,皮特•凱爾納(Petr Kellner)在中國的知名度卻遠不如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2019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行榜(World's Billionaires)上,現年55歲的捷克首富皮特•凱爾納以155億美元身家位居第73位。

然而,當亞馬遜在中國市場遭遇滑鐵盧時,皮特•凱爾納卻低調開啟了他的新一輪資本布局,由他創立的捷信集團(Home Credit Group B.V.)於港交所披露了招股書。

圖片來源 福布斯官網

在中國,捷信集團旗下的捷信消費金融是2010年中國首批4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之一,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該領域唯一的外商獨資持牌機構

今年以來,市場曾有捷信集團計劃來港上市的消息傳出。據路透旗下《IFRAsia》引述消息,捷信集團集資約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但未決定是否分拆中國業務。如今傳聞成真,招股書中,捷信表示「擬將有關所得款項凈額用於增加資本基礎及擴充貸款活動規模,特別是於南亞及東南亞以及中國。」

捷信集團由皮特•凱爾納於1997年在捷克創辦,最初以Home Credit品牌作為非銀行放債人開始營運。捷信集團是派富集團(PPF Group N.V.)的間接附屬公司。目前皮特•凱爾納間接擁有派富集團約98.9%權益,而派富集團透過其全資附屬公司擁有捷信集團91.1%權益。

成立22年後,捷信集團已將消費金融業務拓展至斯洛伐克、俄羅斯、哈薩克、中國、越南、印度、印尼及菲律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跨國集團。招股書顯示,2018年末,捷信集團客戶數目達1.16億,同時其所有地理細分均實現盈利。數據顯示,捷信集團2018年末經營收入達到39.52億歐元,稅前利潤5.44億歐元。

招股書顯示,捷信集團自2018年就開始籌備上市,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重組工作,從上市業務中剝離若干非核心業務。如以0.76億歐元轉讓了13家無經營任何消費金融業務的附屬公司、清盤埃及及印度的無業務或雇員的部分全資附屬公司、收購俄羅斯信貸經濟公司等。同時捷信集團由根據荷蘭法例成立的私人有限公司轉為了公眾有限公司。

由此可見,捷信集團赴港IPO可謂「有備而來」。如果集團衝刺IPO成功,捷信消費金融也將間接實現上市。但隨著本次IPO計劃被推遲,消費金融第一股的誕生或仍待時日。

巨頭在中國:

未償還餘額133.53億歐元

集中度存隱憂

2007年,捷信集團在深圳設立總部,開始從事消費借貸。2010年,成為中國首批持牌試營消費金融的4家公司之一,同年,捷信集團於天津設立了捷信消費金融並開始營運。

在資金來源方面,捷信集團主要從包括銀行及金融機構貸款、客戶存款、債券及資產支持證券等獲得輕資本融資,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捷信集團從銀行及金融機構籌集資金的未償還結餘占非股權融資未償還總額的57.7%。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信託也為捷信集團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數據顯示,捷信集團信託的未償還餘額占到上述銀行及金融機構所籌資金的未償還餘額的63.2%。

2018年,捷信消費金融實現凈利潤13.96億,同比增長37%。招股書顯示,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捷信集團在中國的未償還貸款額為133.53億歐元,占總未償還貸款額的63.9%,其中銷售點貸款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為28%。

在銷售點貸款方面捷信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招聯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及興業消費金融。在現金貸款方面捷信的主要競爭對手包括招聯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馬上消費金融及中郵消費金融。

在2016年至2018年3年間,捷信集團在中國的新增貸款額由67億歐元增長至118億歐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3%。捷信表示,新增貸款額的增長主要是由於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整體增長、拓展銷售網絡以及網上渠道、消費貸款組合的擴張以及擴大了產品服務範圍。

招股書數據顯示,捷信集團在中國的客戶總數由2016年末的2207萬,增長至2019年一季度的5028萬,增長速度可謂十分迅猛。面對業務在中國的高占比,捷信集團表示:「我們面對在中國及俄羅斯提供貸款的集中度風險」。

頻陷「高利貸」糾紛

捷信表示合規成本高昂

雖然過往巨頭捷信集團在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對未來是否能夠繼續維持領先地位,捷信集團顯得並不那麼底氣十足。

對於在未來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捷信集團在招股書中重點陳述了幾點擔憂,如:一是中國正考慮放寬中資及外資機構在中國投資及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的准入政策,可能加劇捷信在國內市場面臨的競爭;二是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監管持續演變且趨於嚴格。捷信集團表示,過往曾對貸款產品收取超過36%限制的利率,但在141號文頒布後,捷信集團已下調利率至合規。但捷信同時表示,監管在計算利率是時對於是否計算額外收費方面並非總是清楚明確。三是中國對網際網路相關業務及公司的監管的複雜性、不明朗因素及變動會對捷信造成一定不利影響等。

正如捷信集團坦言的無法保證總是符合監管要求一樣,伴隨著高速擴張的腳步,消費者對捷信消費金融「高利貸、高手續費、暴力催收」等投訴屢見不鮮,在黑貓投訴上,捷信的投訴量就有846條之多。有多名借款人在投訴中表示,捷信收取了高額服務費、管理費,而這些費用在營銷時卻並未被提及。

而捷信集團的手續費收入或許印證了消費者的投訴並非空穴來風。2018年,捷信集團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高達8.36億歐元,當年其經營收入為39.52億歐元,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占比高達21.15%。

圖片來源 黑貓投訴

捷信集團在招股書中寫道:「由於我們主要專注於未能從銀行及其他傳統貸款人取得足夠信貸的借款人,故我們的貸款利率一般較有關借款人提供的為高。」捷信集團同時認為,經營所在國家的利率和收費的法定限制,限制了其收費金額和利息收入,並且「合規成本或會高昂」。

對此,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表示,目前監管對於消費貸款的息費結構並沒有統一的要求,只是從借款人綜合年化成本的角度進行上限控制。從捷信的業務模式和產品結構來看,相比其他消金公司,更倚重線下場景,涉及到第三方場景機構,收費結構相對更複雜一些,其手續費占比也明顯高於行業一般水平。薛洪言指出,無論息費結構如何,在計算借款人綜合成本是否超標時,利率和手續費都要計算在內。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一季度,捷信集團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為210億歐元,而今年一季度則為155億歐元,同比下降26%。捷信表示其原因主要為中國收緊利率上限法規,導致其手續費收入的能力受限。對此,捷信的應對方式是「於中國引入新產品,並預期未來該產品的銷售將會產生額外利息收入並抵銷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下降」。

隨著年內中信消金、平安銀行汽車消費金融中心(註:銀行業首張汽車金融牌照)的開業,國內營業的持牌消金公司已達到25家。本次IPO雖被推遲,但多年深耕中國市場的捷信或不會輕易放棄其在中國的深度掘金。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捷信的前路並非一片坦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ZgK020BMH2_cNUg9L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