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品一段人間煙火味,感受與生活的精緻對話

2019-09-03     遇見懶茶

《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本書,看過幾遍,仍意猶未盡。

此書溫情十足,誠意滿滿,不勵志不雞血,講述的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

30個關於父母、孩子、伴侶的短篇,樸素溫和,卻讓所謂的壞時光,都變成好時光。

滿滿都是愛和感動,別有一番人間煙火味。

就像作者劉繼榮說的那樣:

「愛與被愛是人的第十三對肋骨,時時處處,護住我們柔軟的內心。」

書的前半部分,強調的是作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並給他們足夠的尊重。沒有抽象的教育理論,只有一個個溫馨感人的瞬間。

而書的後半部分,則重點闡述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關於夫妻、關於家庭,關於愛與被愛。

所有愛的故事裡,都圍繞著書里的那句名言:

「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引人入勝,讓讀者不自覺地將代入其中,感悟、頓悟、療愈。

一:遇見孩子,就是遇見了世上最好的愛

「如果健康、快樂,如果,那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在書中,作者從母親的身份出發,用自己的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以樸實感人的文字,語重心長地告訴所有人:

在孩子的成長中,母親除了艱辛還有感動。

請你一定要相信,遇見了孩子,就是遇見了世上最好的愛!

書中的故事,比如《坐在路邊鼓掌的人》、《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清水洗過的眼睛》、《請把最珍貴的快樂還給孩子》等,娓娓道來,講得都是平凡的歲月里平凡的故事,卻直擊人心。

印象最深刻是第四個故事,《孩子是拼盡全力為你開的花》。

故事裡的媽媽去學校接女兒,卻聽到老師對孩子不算好的評價:

「哎!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樂課嘴閉成堅果,舞蹈課總比別人慢半拍,就連遊戲,也是獨自在角落裡張望。」

可以想像,興沖沖的去接孩子,聽到的卻是老師這樣的話,而且當著孩子面直接表達,其實比大聲批評,更傷人心。

孩子惴惴不安,媽媽也煩躁不堪。

老師還接著說,這個孩子的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還要添飯……

其他來往路過的家長,很好奇的看著女兒和媽媽,臉上的表情似笑非笑。

這時,媽媽雖然臉上強撐著微笑,內心卻幾近崩潰。

她頭暈目眩的回到家,像一灘爛泥的軟在床上,舔試著剛剛那顆被戳痛的心。

然此時,女兒卻在門邊期期艾艾,有話又不敢說的樣子。

心力交瘁的媽媽狂怒地喊道:

「滾出去!我不想再看見你!我怎麼會生下你這個白痴?!」

好厲害好惡毒的話語!

可憐又無助的女兒驚駭地縮到了牆角,瑟瑟發抖的問:

「媽媽,一個人傷了自己的手,他會死嗎?」

天吶!孩子竟然傷心到自殘了嗎?

媽媽趕緊帶著女兒到醫院去處理傷口,忙完回家,天已經很晚了。

這時,老師打來電話,內疚地向媽媽道歉,並講了事情的原由。

原來,孩子拚命吃飯,她不是傻,是因為她看到媽媽工作辛苦,要吃的飽飽的,不生病,要快快長高,快快變得很聰明,好照顧媽媽。

愧疚的媽媽來到女兒房間想說聲對不起,才發現四歲半女兒自己縫的襪子。

那個大大的疙瘩,隔著手都灼疼著媽媽的心。

女兒跳舞慢半拍,都是因為這個硌腳的襪子啊!而刀子不小心傷了自己的手,只不過是想幫媽媽削她最喜歡吃的蘋果!

這麼懂事的孩子,做媽媽的卻嫌她笨,說她是白痴……媽媽頓時淚如雨下!

道歉的話語還沒說出口,女兒卻給媽媽跳起了剛學的風信子舞。

一邊跳一邊說,媽媽你要相信我,我不是白痴,我是白色的風信子。

很安靜,很怕羞,只是比其他顏色的風信子開的慢一些,可等到開好了會最美。

讀到此處,莫名心痛哽咽。

真的很想很想和那位媽媽一樣,緊緊抱著這個柔軟的小生命,給她安慰,給她力量,告訴她不要害怕。

反思自己,當我們面對不爭氣的孩子時,我們也會暴躁,會大發雷霆,會惡言相向。

其實我們不是急孩子,而是不敢也不想面對別人眼中的那個自己。

不敢面對我們所謂的面子,甚至為了這個面子,而不斷傷害孩子那純潔無暇的心靈。

對待孩子,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施加著我們的意志。

成績要優秀,才藝要多樣,最好名校出身後可以找到好工作。

我們認為有房有車,有名有利後就一定會幸福,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究竟希望孩子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呢?

其實,他們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未來和歸途。

而我們終究都會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派下來的小天使。

別贏了道理,卻輸了孩子。

書中一個個親子關係的不說理的溫情故事,字裡行間都是劉繼榮對教育的理解和對孩子的關愛。

是的,經歷比了解更重要,故事比道理更深入人心。

當你帶著愛去陪伴孩子,就是在用生命影響生命,改變,或許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

二:父母之愛,永遠深沉

我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然後有了自己的小家,與父母之間的聯繫,也就越來越遠。

總有那麼一層隔閡存在,不再像以前那麼交心,也無法像孩提時那樣,粘著父母撒嬌,求關愛。

後來,我們更忙著拉扯孩子,忙於交際應酬,忙著各種雞毛蒜皮瑣事,更無暇顧及已經漸漸老去的雙親。

「在幾十年的光陰里,我們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最親的人,我們淡忘的,也常常是離自己最近的情。」

書中有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讀完讓人唏噓不已,黯然淚下。

母親患病了,想讓女兒回家看看。

女兒卻一拖再拖,拖到最後,母親去世了,她卻再也來不及盡孝。

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我很想你,卻再也來不及愛你。

想再吃一次「媽媽煮的飯」,卻發現,已經是奢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

其實父母的願望很簡單,就是想和子女吃一頓飯,聊聊家常,如此而已。

為什麼總是要等到失去了他們後才懂得珍惜呢?

最近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里,魏大勛提起父母,說到動情處失聲痛哭,讓人不禁也跟著一起落淚。

魏大勛在為母親慶生時,向父母道出了自己多年的悔恨:因為工作常年不在家,沒能向父母盡孝,總覺得男人事業有成,才能讓父母開心。

其實只要自己在家,能多多陪伴他們,他們就非常高興了。

明明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非要拖到父母逐漸老去那天才做呢?

講到這裡他懊悔落淚。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動情」處。

父母,總是為了你好,也見不得你累;

而你,總以為時間還長,歲月可待,卻不知失去了多麼寶貴的孺慕時光。

在幾十年的光陰里,我們忽略的,往往就是那些最親的人,我們淡忘的,也常常是離自己最近的情!

所以,不要等明天再跟父母親近,現在,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候。

三:攜手伴侶,夫妻關係第一

「隔著兩碗熱粥,幾碟小菜,裊裊熱氣中,擁住彼此溫潤的眼神。這,便是靜好的歲月,安穩的現世。」

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生活中,婚姻生活日趨平淡,於是倦怠感自然而生。

劉繼榮在《等一分鐘再分開》里寫道:

「婚後三年,我們仍然相愛,但不再相親。每每為雞毛蒜皮吵得天翻地覆。」

可見,夫妻之間吵架、拌嘴,實乃生活常態。

很多媽媽,自從孩子出生之後,關注的焦點就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老公成了可有可無的陪襯。

我們常常把抱怨給了最親的人,對著自己的愛人,我們牢騷滿腹,我們怨氣衝天;

對著陌生人,我們反而溫言軟語,笑語盈盈,盡職地表現著「完美」。

家人,反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其實,真正持久的關愛,一定來自我們最親的人,而往往被忽略得最徹底的,也是最親的人。

要知道,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最重要部分。

只是道理都很懂,但我們依然在犯錯。

是時候靜下心來,更加理解你的伴侶,相互關心,相互懂得,相互妥協,相互成就了。

因為,不忘初心,方能攜手同行,去共同面對未知的未來。

最後的最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結尾:

「你已有了深愛的父母,有了手足,在未來的日子裡,你還會遇見你的伴侶,你的孩子,遇見更多的朋友。

那麼,請懷一顆柔軟的心,與他們好好地相處,越到險境,越不能輕言放棄。上帝給人兩隻靈活的手臂,不是為了推拒,而是為了讓你朝著每個方向,都能握住離自己最近的手。」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溫馨小書,讀完後除了暢快淋漓,你會發現,原來美就在生活里,愛就在日常點滴里。

愛自己,愛孩子,愛家人,愛每一個當下。

因為,每一個今天,都將是我們餘生里最年輕的自己。

共勉。

作者:懶茶,有書、富書、慈懷讀書會、卡娃微卡等多平台原創作者。願以最真摯樸素的文字,打動你最柔軟的內心。

懶茶原創作品,感謝閱贊,盜用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OBgUG0BJleJMoPMP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