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坑裡長出閃亮珍珠,濟寧太平鎮塌陷地治理有高招

2020-05-03     齊魯壹點

春意盎然,水藻豐盈,池塘內,一隻只巴掌大小的珍珠蚌正在自由呼吸,茁壯生長……這是位於鄒城市太平鎮的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項目。就在前幾年,這裡還是富氧化嚴重的採煤塌陷地。為了做好生態治理修復工作,鄒城市太平鎮與兗礦集團、浙江清湖集團強強聯合,將原先的塌陷坑塘,變成如今珍珠養殖的專業池塘,水質凈化了,塌陷坑塘生態修復了,相關產業也相繼落地。

昔日塌陷坑塘

如今珍珠蚌治水變福地

4月28日,在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項目現場,工作人員正划著漁船,手法熟練地將一個個裝有珍珠蚌的寄養籠安裝到水面漂浮的管網下。遠遠望去,一隻只手掌大小的珍珠蚌,如同躺在水中的吊籃里,愜意地生長著。

看著如今水美蚌肥的池塘,很難想像,這裡原先是一處採煤塌陷地,水域污染一直是採煤塌陷地治理的難題。「附近的養殖戶曾勸我們不要在這裡養殖,說魚不容易養活,都賠進去了。」兗礦清湖生態科技(山東)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費林江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他們在之後的考察中找到養魚失敗的緣由。因為養殖業戶常年肆意投放肥料,造成水體有機質過剩,富養化污染所致。

富養化嚴重,生態鏈遭到破壞,水產養殖必然受到損失。在太平鎮與兗礦集團、浙江清湖集團強強聯合下,費林江把他們的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技術帶到了這塊曾經的採煤塌陷地。

靶向珍珠養殖項目是濟寧都市區綠心項目中的落地項目。費林江介紹,該技術的突出特點是在水體治理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學試劑,通過智能投喂系統,根據水質指標,在水體建立一個穩定的純生態食物鏈系統,從而達到生態治理的目的。

生態治理多措並舉

未來將收穫「生態紅利」

「通過我們的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新模式,不僅可以改善生態平衡,達到治水目的,還能實現珍珠蚌的豐收。」費林江說,在對生態進行修復的同時,珍珠養殖可以同步帶動產業升級,不斷輻射周邊休閒旅遊業發展,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可以說是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如今這裡已有31個塌陷坑塘利用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技術,掛養珍珠蚌共計109萬隻,昔日的塌陷坑塘,如今搖身一變,成為珍珠養殖基地。

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項目,只是太平鎮生態治理修復工作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鄒城市因煤而興,又因煤而憂。為採煤塌陷地煥發出新的活力,鄒城市太平鎮還通過建設太平國家濕地公園,把採煤塌陷地轉化為「生態紅利」。

「我們圍繞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為核心,打造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太平國家濕地公園是一個融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為群眾提供了一處休閒娛樂的場所。」鄒城市太平鎮黨委委員、宣傳統戰委員劉靜靜表示,今後太平鎮還將繼續加大對生態保護的投入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首期簽約1000畝水面

打造「漁樵耕讀」規劃區

生物鏈治水·靶向珍珠養殖項目是鄒城市太平鎮與兗礦集團、浙江清湖集團三方強強聯合共同引進的項目,也是濟寧都市區綠心項目中第一個產業導入落地項目。該項目首期簽約1000畝水面進行養殖,目前,經由環保局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水質進行全分析檢測,27#試驗水塘中的水由劣Ⅴ類變為地表Ⅲ類,水質中COD、氨氮等指標大幅下降,水質改善效果顯著,為後期擴產治水養殖奠定良好基礎。

濟寧都市區綠心項目是山東省委省政府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點項目,其中「泗河之洲」、「漁樵耕讀」、「不亦樂湖」三塊規劃區是近三年的工作重點。

目前,「漁樵耕讀」規劃區已開工建設,採用塌陷區預治理模式,利用現狀大面積耕地及村莊集聚區,融入傳統文化中「漁樵耕讀」主題,通過構建漁稻混養生產模式、補齊機耕道兩側的行道樹、構建大面積農業景觀、設置模塊化功能用房,創建都市田園綜合體,打造採煤塌陷區預治理示範樣本。

該項目的開工建設,讓往日的採煤塌陷地「包袱」將不僅成為生態「綠洲」,在不久的未來還將成為全新的利潤增長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曾現金 王博文 崔常松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Ho523EBfwtFQPkd_e5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