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好詩】第23期 楊森君 人鄰 趙雪松 三色堇 雪鋩

2020-05-26     北極星文學

原標題:【每周好詩】第23期 楊森君 人鄰 趙雪松 三色堇 雪鋩

高端 純粹 唯真 創新

【每周好詩】

楊森君 人鄰

趙雪松 三色堇 雪鋩

《每周好詩》長期約稿,作品將固定於周三推出,歡迎精短意深力作和自帶點評作品。來稿註明「每周好詩」。

作品一經採用,將同步發表於【北極星文學】在「今日頭條」「搜狐新聞」「百度百家」 開設的欄目上。

《每周好詩》聘詩歌簡評老師,有意者請聯繫本欄目。

《每周好詩》評論老師

靈川 顧志峰 特霞

欄目主持 陽坡牛 蘭葉子

詩人檔案

楊森君,寧夏靈武人,寧夏大學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寧夏作家協會理事。寧夏詩歌學會副會長。著有《夢是唯一的行李》《上色的草圖》《砂之塔》(中英文對照)《午後的鏡子》《名不虛傳》《零件》《西域詩篇》《沙漠玫瑰》等多部詩(文)集。曾多次獲得區內外各種文學獎項。2015年12月獲銀川首屆賀蘭山文藝獎成就獎。2016年5月應邀參加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第七屆「青春回眸•株洲詩會」。作品《父親老了》於2011年5月被國際教育機構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組織中文最終考試試卷採用。

在寂靜里

在寂靜里,我挪動一隻白色花瓶

我不想在八月里老去

──配合一株屋後的木槿

一束流星被上帝罰下來,罪銷了

我坐在木椅里,神態安詳

靈川點評

有時候,寂靜是一個人放鬆自己的最好的侍從,是一個人獨享並且可以任意揮霍的世界,這樣一個世界,適合一個人去消遣和想像,適合把寂靜作為「安祥」下來的一個理由。而有的時候,處在寂靜之中的人,他的內心其實並不寂靜,外表的寂靜掩飾不了內心的躁動,對於內心有波瀾的人來說,寂靜恰恰可以給他帶來某種獨立馳騁的空間。詩人的這首詩,很好的表現了這樣一個過程,「在寂靜里,我挪動一隻白色花瓶/我不想在八月里老去」,詩人在挪動一隻花瓶的時候,想到了花一樣的年齡,他不想那麼快就「老去」,這種敘述是機智而又平靜的,沒有掩飾的色彩。緊接著,詩人以「屋後的木槿」為引子,把寂靜中的想像貼了上去,「一一配合一株屋後的木槿/一束流星被上帝罰下來,罪銷了」,這樣一個過程,詩人是「坐在木椅里」完成的,此時的詩人,「神態安祥」,與寂靜一起,分享著祥和的時光。詩雖短,卻讓讀者感受到了詩人在寂靜中的一種安然和享受。

(2020年5月23日於上海)

詩人檔案

人鄰,河南洛陽老城人,現居蘭州。出版詩集《白紙上的風景》《最後的美》《晚安》,散文集《閒情偶拾》《桑麻之野》《找食兒》《行旅書》,評傳《百年巨匠齊白石》等。

這世上

這世上,有農夫、工匠,牧馬人,

旅行者,和精於占卜的人,

辛勞的商人,也有哲人的孤獨——

人不願深思的,請交給他苦難的肉身。

人有各樣,人又為何漫長活在這世上?

大地,以黎明到黃昏的時光昭示:

黎明,眾人各行其是;黃昏,各安其所。

這是歲月的意思,大地要人安心領受。

靈川點評

《這世上》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大到天上地下,包羅萬象。但是,詩人卻用獨特的哲理的視角和感覺,專門寫人,把其它所有的事物都理智的挪開,把人作為「這世上」的專注點,寫「這世上」形形色色的人,「有農夫、工匠,牧馬人,旅行者,和精於占卜的人/辛勞的商人,也有哲人的孤獨一一」,這些有血有肉的人,都有不同境遇、忙於生計的「苦難的肉身」,詩人試圖通過「大地,以黎明到黃昏的時光昭示:/黎明,眾人各行其是;黃昏,各安其所/這是歲月的意思,大地要人安心領受」這樣清新的句子,作岀某種暗示:不可違背的自然法則,是「歲月的意思」,因此,每個人都在「苦難」的行走里,「安心領受」大地的恩賜,安身立命,「各安其所」。這首詩,突出了詩人關注人的生存狀態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慈愛之心,也體現了詩人對生命的關懷。

(2020年5月23日於上海)

詩人檔案

趙雪松:修詩、散文隨筆和書畫。1963年生於山東陽信。主要著作:《雪松詩選》《前方,就是前面的一個地方》《我參與了那片葉子的飄落》《穿堂風》《我的徒駭河》《黃河三角洲書法群落——趙雪松卷》《趙雪松書古代僧人詩卷》等。

皈依

去年的落葉已變為黑色

開始融入泥土

一個嶄新的開始

哦,開始,讓我眼含熱淚

融入更廣大的孤獨

那是天地無聲的喜悅

我不用再叫著自己的名字到處亂跑

大地是我惟一廟宇

靈川點評

當詩人寫下《皈依》這首詩的時候,或許首先有了一種「皈依」的感覺,人有所依,物有所用,在詩人看來,都是一種「皈依」,與「皈依」佛門不同,這裡的佛教用語,體現了詩人對事物認知的一種專注度。這種「皈依」的心態,似乎融入到了每一行詩句里,在詩的一開頭,詩人寫道:「去年的落葉已變為黑色/開始融入泥土」,這兩句詩,巳經闡明了落葉與泥土的關係,讀岀來,分明有一種落葉「皈依」泥土的感覺,緊接著,「一個嶄新的開始」皈依在時光里,讓「店鋪眼含熱淚」。當詩人寫到自己時,有了一種安靜和棲息的感覺,「我不用再叫著自己的名字到處亂跑」,潛台詞是:我不用到處忙碌奔波,因為,「大地是我惟一廟宇」,我可以依附在大地的懷裡,靜心的「膜拜」和呼吸,這種心境,是回歸和心靈上的「皈依」。在詩人筆下,「皈依」是一種內心的堅守與虔誠,更是一種歸屬和依賴。或許,我們可以在「皈依」的背影里,讀岀更多的內涵和深意。

(2020年5月23日於上海)

詩人檔案

三色堇,本名鄭萍,山東人,寫詩,畫畫,現居西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文學院簽約作家、中國作家在線簽約作家。獲得「天馬散文詩」獎」「中國當代詩歌詩集獎」「傑出詩人獎」《現代青年》」十佳詩人」等多項。有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北京文學》《上海文學》《詩刊》《詩歌月刊》《星星》等多種期刊。作品入選多種選本。出版詩集《南方的痕跡》《三色堇詩選》《背光而坐》散文詩詩集《悸動》等。

一個人的簡史

無需向倒春寒的風低眉

我把自己像個犧牲者一樣交給

這些冷冷的鐵

不會再向這個世界祈求花朵與愛情

被我略過的灰燼在大片的桃樹下

清點悲痛,我亦不指望春天回心轉意

雨落了下來,它不知到何處去扣問歸途

我終要鬆開生活的雙臂

不必在意那個私藏軍火的男人

餘下的只是詞語的鏡子與一個人的簡史

這樣也好,「一朵火焰在流浪

特霞點評

人生如四季,難免有「倒春寒」來襲,難免遭遇那個「私藏軍火的男人」,於是一朵朵「火焰」化為灰燼,整個世界變成「冷冷的鐵」;於是,「灰燼」在大片的桃樹下「清點悲痛」,「雨」亦不知到何處去叩問歸途;於是像個犧牲者的「我」,無需向「倒春寒的風」「低眉」,也不指望春天「回心轉意」。終於能夠鬆開生活的雙臂,不再向這個世界祈求「花朵」與「愛情」,只剩下「一朵火焰在流浪」:這就是「一個人的簡史」。全詩借「簡史」展示「生命歷程」,揭示「主觀」與「客觀」不可割裂的某種關係,表達出一種冷靜地反觀與回望、強烈的痛感與撕裂的迷茫。

一方面,從「春天」「花朵」「大片的桃樹」到「雨」「灰燼」「冷冷的鐵」,另一方面,從「祈求愛情」到「略過灰燼」「清點悲痛」,再到「鬆開生活的雙臂」「不必在意」「無需低眉」,就這樣雙線並行交織、虛實對照相映,擷取富有象徵意味與「內涵」之「象」,浚染出「簡史」之「意」,匠心可鑑,餘韻深長!

詩人檔案

雪鋩,本名王鳳琴,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詩歌散見《詩刊》《綠風》《延河》《新詩》《長江詩歌》等詩刊。出版詩集《鏡中人》。寫詩,評詩。

石頭記

不要責怪一塊石頭,總是囿於谷底,

總是沉默,像反抗

只是不想把光環擎在手心,不想說出

內心隱秘低沉的想法

守著方寸之地,一百年不動身

飛鳥嗤之以鼻、以糞土

但青苔和陽光披其上,像兩件樂器

替代石頭髮音

音樂奏響時,萬物都在暗暗生長

陽坡牛點評

萬物皆有生命。為此,詩人必須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在雪鋩看來,墜入谷底的石頭,思想是豐富的。一如低處的人們,他們隱忍、沉默、反抗,「不想說出,內心隱秘低沉的想法」。這幾近沉默的狀態,「一百年不動身」,貼切地刻出石頭生存的特質。而這樣的石頭,身披陽光,吐出青苔,正在訴說著生活的快樂與堅毅的生活信念。這讓我不得不比較於西西弗斯推著的那一塊,——儘管它沒有停下來,卻是千年的沉重,另外的一種折磨、痛。而雪鋩手裡的石頭,沉穩、堅韌、時刻向上,我分明聽見了它在時間裡歌聲。

北極星文學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pEpsUnIBd4Bm1__Y4d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