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歌:人類還沒有完全走出20世紀50年代,日本尤為如此

2020-04-02   三聯生活周刊

日本一直以來都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它的文化早已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當我們想進一步了解日本時,還是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惑——幾乎沒有哪個民族像日本一樣,具有如此強烈的兩面性。

面對這樣的反差,享譽東亞知識界的著名學者孫歌,為我們指出了一條不同於一般社會學研究的道路。她認為,人類還沒有完全走出20世紀50年代,日本尤為如此。1950年代的日本,尚未走出二戰的陰雲,戰後思想全面萌發,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就連日本人今天的一言一行,也或多或少得益於戰後思想的潛在塑造

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

為此,我們特別邀請到孫歌,為我們深入剖析50年代的日本戰後思想,帶領我們走出霧裡看花的狀態,真正走進複雜多樣的日本。

主講人

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權威學者

推動中日跨文化交流的知名人物

曾與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大江健三郎暢談

以下內容出自《孫歌·思想劇變中的日本——從六位戰後思想家談起》發刊詞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研究日本戰後思想史,研究日本的思想家,這對我們中國有什麼用?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今年在新冠肺炎爆發的時候,日本朋友在捐贈物資的同時也說了一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我想大家都還印象深刻。這句話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示,其實這不就是個很好的回答嗎?

「新冠肺炎」期間日本捐贈物資

思想家有國籍、思想史的問題有國界,但是思想能力是沒有邊界的,它是人類共通的。今年當我們面對新冠肺炎這樣一個突發事件,並且發現病毒把全世界用一種奇特的方式連成一體的時候,我想這句話所包含的含義就不難理解了。

有一位西方哲人說過,歷史總是在危機的時刻,突然展現它的真實面貌。不過這樣的時刻永遠是瞬間。如果你和它擦肩而過,你就永遠無法進入歷史。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在現在這個時刻和大家分享日本戰後思想史的原因——因為那也是一段充滿了危機的歷史瞬間。

可能有的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是日本戰後思想史,而不是日本現代史或者是當代史呢?確實在我們中國的歷史學劃分時代的時候,沒有「戰後時代」這樣一個歷史區分。但是戰後這一段歷史時期,對於日本的思想界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這一段歷史過程當中,日本的思想家們面對著的問題,不僅僅是我們中國人最關心的戰爭責任的問題,還包括了他們思考的如何重建日本社會、日本這個國家要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以及如何維護世界和平,如何防止日本在重蹈當年發動侵略戰爭覆轍的一系列的問題。

戰後重建的日本

我們音頻課程把時代背景設定在20世紀50年代前後,在這一段歷史時期里,國際上發生了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某種意義上,這些歷史事件決定了其後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走向。

在這個背景之下,我想給大家介紹一個50年代發生在北美的事件,這個事件影響很大,對日本尤其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日本的一些知識分子都對這個事件表示了自己的態度。我想從中選擇出六位比較有代表性的思想人物,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們的想法。

一場影響深遠的自殺風波

這個事件是加拿大外交官哈伯特·諾曼在1957年自殺的事件,導致諾曼自殺的直接誘因,是美國國會上院小委員會對他的調查和指控。關於諾曼自殺的前因後果,我會在後面的課程裡邊再詳細的給大家做介紹。不過本次音頻課程的重點,不在於這個事件本身。如果我們只去關注這樣一個事件本身,也許它會變成一個和我們每個人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過去的老故事。

哈伯特·諾曼(E. Herbert Norman,也譯作赫伯特·諾曼)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這個老故事雖然發生在北美,它的後續效應發生在日本。看上去都跟我們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老故事裡邊透露出來的很多信息,其實對我們是有啟發的。這個啟發就在於,當時代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我們已經習慣的那些判斷方式、表達方式,有可能是沒有辦法準確把握現實的。在這種時候,如何調整自己的認識?這是跟我們每一個現代人息息相關的問題。

20世紀50年代對於整個世界都是關鍵的十年。這個時期,美蘇開始重新布局,美國推動了韓戰,其後蘇聯引發「波匈事件」,美蘇的對抗結構顯在化了。就美蘇各自的內部格局而言,「麥卡錫主義」顯示了美國的日益右傾化,史達林批判顯示了蘇聯改革的最初動向。在這個格局形成的同時,亞非獨立運動作為中間地帶,奠定了冷戰格局解體的基礎。

麥卡錫主義

今天回過頭看,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當年的中間地帶,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但是這個基本的結構關係還是依稀可辨的,所以可以說,人類還沒有完全走出50年代。

50年代正是美國背叛自由主義理念的「白色恐怖時期」,我們討論的這六位思想家遭遇到了「諾曼事件」,這個事件集中呈現出這個時期歷史過程的變化特徵。我們就以此為切入點,來了解那一段歷史吧。

影響日本社會的中堅力量

這六位思想家彼此之間有很多差異,不過我更關注的是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最大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全都經歷了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

這六位思想家最年長的是上原專祿,他生於1899年;最年幼的是鶴見俊輔,生於1922年。他們當中有三位,曾經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有過短暫的被迫從軍經歷。作為戰爭的親歷者,這六位知識分子都認清了天皇制的危害。戰後在反對天皇制這一點上,他們有強烈的共識。

鶴見俊輔

在日本戰敗之後,由於美國的直接干預,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一個從法西斯國家向現代民主國家的轉型;而且美國直接主導了日本新憲法的制定。在美國占領軍進入日本後不久,就實行了全社會的言論自由。所有的這些變化都在非常短的時期內發生,可以說日本是藉助於外力完成了艱難的社會轉型。

1946年,日本頒布新憲法

當時有一位文學評論家曾經對這種狀況進行過諷刺,他說:「我們在獲得配給食物的同時,也獲得了被配給的自由。」美國的這種干預其實出於現實目的,為了防止日本可能發生社會主義運動,美國刻意輸入了「美式民主制度」。不過日本民眾很快就發現,制度上規定的自由,在社會生活里並不能真正兌現。

在美國國內颳起「麥卡錫旋風」的時候,日本進步知識分子卻正在推動思想自由與民主習慣的形成。他們抓住了美國輸入民主制度契機,試圖把它轉化為日本人主體性的政治意識。這當然非常艱難,可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課題。丸山真男曾經說過,他不做政府的智囊,要做一個在野的業餘政治家。也就是說他不以現實政治為業,而是以自己的政治學學識,為普通的日本國民提供思想營養。

丸山真男

比如,他具體分析什麼是政治、什麼才是在社會當中履行自己的政治責任……這些分析都不是政治學課本上的概念,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判斷。

可以說除了諾曼之外,五位日本的思想家都是在野的業餘政治家,他們都不從事社會活動,但是他們的思考對日本社會發生很大影響。

人在歷史狀況中進行選擇,後來者回顧前人的時候,會覺得那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當事人來說,進行選擇是非常艱難的。如何進行現實的選擇,如何進行思想的評價,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希望音頻課程能夠和各位朋友一起分享這樣一個基本的主題:人在大時代里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不能簡單套用觀念去綁架現實。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需要不斷掌握有效的思想武器。

掃描圖中二維碼即可訂閱課程

限時福利

限時特價:59元

原價99元

購買本課程立贈三聯中讀Top3小課

《明治維新150年新解》完成打卡送價值88元豆瓣高分好書,即孫歌老師著作的《思想史中的日本與中國》

課程亮點

01解讀六大思想家,看日本戰後思想精髓

戰後,諾曼自殺事件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這場風波刮過日本全境,帶來了一場場熱烈的討論,也給思想家們提供了一次審視自我、審視外界的絕佳機會。主講人將藉此契機,帶你一窺日本戰後思想的核心地帶。

02犀利痛快,更全面地認識日本

戰後日本思想有許多一針見血的剖析,這門課會帶你看見日本鮮為人知的另一面,更深刻地理解日本。

03自我覺醒,研究日本的立國之本

缺乏自我,崇尚西方強權,黑暗的軍國主義道路.......這些都是日本的民族病症,這門課會帶你深入解讀,看思想家們如何對症下藥。

04開山創路,大時代下的個人選擇

困境之下,人們該如何尋找新的出路?這門課會帶你了解思想家們的心路歷程,尋找更深層次的精神共鳴。

課程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