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六歲女兒獨自在家,自己出遊:變態博主在搞什麼?

2020-01-06   親子溝通如何說

對孩子嚴格要求,嚴明懲罰,絕對不是虐待丟棄孩子的藉口。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12月30日,一個在微博上擁有百萬粉絲的育兒博主,分享了自己的一段育兒經歷。

因為二女兒小米沒有完成自己布置的學習任務,為了昭示懲罰,把六歲的小米獨自留在家中做作業,自己燒水泡粉絲吃,而她與老公帶著另外兩個孩子外出遊玩。期間小米多次打電話訴說「自己在家過夜很害怕」,「粉絲怎麼都泡不熟呢」而這位母親的回答是:「你必須完成雙倍的學習任務,我才會讓爸爸去接你」。

看到這裡,我想問問這位母親,

開著監控就萬無一失了?萬一出現意外,千里之外的你即便肋生雙翅,還來得及嗎?

犯錯的二女兒被剝奪外出權利,留在家中趕作業已經算實施懲罰了吧?拒絕阿姨和鄰居的陪伴,讓缺乏生活能力和自保能力的孩子獨留家中過夜,這算不算依仗權勢對孩子進行霸凌呢?

一味追求學業成績,用變態手段,彰顯權威,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影響孩子人格發展,有這樣教子的嗎?

將自己的過激行為美化成教子絕招,還大模大樣昭告天下,這算不算誤導眾人?



2019年6月23日,西安市北郊一對祖孫在家中死亡一周後才被發現。原來年輕夫婦外出旅遊,留下年邁有病的母親看護一周多歲的女兒。因為奶奶突發疾病猝死,一歲多女兒竟被活活餓死;

2018年2月16日下午,長沙某小區2歲男童琪琪從七樓窗台墜下。因為孫子在睡覺,外出買菜的奶奶回來後,已與孫子陰陽兩隔 。物業只好派人看管,擔心這位粗心的奶奶想不開;

2018年6月28號,福州某小區5歲男童正正從13樓窗口掉落樓下,當場身亡。當時正正父母在外地出差,奶奶帶著小弟弟下樓買東西,頑皮的正正從沒有防護網的窗口向外張望,不慎墜落。

網上曾流傳這樣一個視頻:母親在樓上洗衣,看見樓下玩耍的6隨女兒被陌生人搭訕,跑下去再看時,女兒已被拐走,媽媽變得風瘋瘋癲癲,見到相同歲數的女孩就追逐……



更不要說觸電,失火,刀剪割傷,煤氣泄漏,燒乾鍋引發爆炸,打碎玻璃器皿,被砸傷,摔傷,磕碰致傷,被壞人侵犯拐帶……

環境中各種安全隱患防不勝防,在父母家人身邊尚且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何況放任一個既無生活經驗又無自保能力的幼童,脫離成年人掌控,獨留家中面對不知何時出現的何種意外,這樣的家長不是蠢就是壞。

今年提請人大審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中,增加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使未滿8周歲或者由於生理心理原因需要特別照顧的未成年人處於無人看護狀態」的條款。說明保護幼童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已經不單單是家庭個人的事情,而是上升到民族未來的法律層面的事情。

對孩子嚴格要求,嚴明懲罰,絕對不是虐待丟棄孩子的藉口;

為了學業而罔顧孩子的身心安全,更是撿了芝麻丟西瓜;

有意也好,無心也罷,所有對幼兒隨意棄置,不做妥善安排的做法,統統都是對父母這一美好稱呼的褻瀆和損害。



為人父母一旦選擇了責任,就必須打起十二萬分精神,將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建議一,懲罰孩子需建立在安全基礎上。心理專家李玫瑾曾提過一個建議。對哭鬧不止勸說無效的孩子,不要將他關在黑屋子或者推出門外,而是將孩子放在臥室里,看著他哭。既起到了陪伴作用,保證不傷害孩子安全感 ,又不被他的哭鬧脅迫。專家的建議提示我們,懲罰孩子的前提一定是安全的環境和手段,保證懲罰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建議二,懲罰孩子就事論事,不要搞情感虐待。孩子犯了錯誤,幫孩子搞清錯誤的原因,共同尋求解決辦法就OK了。對孩子從感情上不要侮辱恐嚇,導致孩子忽略了所犯錯誤,只剩下戰戰兢兢的戒備防禦,形成膽怯懦弱自卑的性格。

建議三,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和權力。智慧家長都懂得有意識讓孩子「試錯」,在面對錯誤的感受和體驗中,變得堅強和智慧。對孩子的每次犯錯誤,要持理性態度,把關注重點放在接納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上,而不是通過變態懲罰,制服孩子,達到控制的目的。

建議四,給孩子溫暖的童年記憶。很多人在回顧童年時,想到的是父母家人在一起歡笑互動的美好,也有留在回憶中的是父母的打罵呵斥。那些早期被迫忍受家長蠻橫霸凌的孩子,等到青春期以後,內心的不滿火山樣爆發,往往出現自戕或者傷人的破壞性事件。

建議五,接受孩子的不圓滿,不優秀,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絕大部分家長早早晚晚會接受這樣一個現實,自家孩子天賦一般,能力一般,未來也就是跟自己一樣成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只要大人盡了心,孩子沒虛度,無論什麼樣的人生都值得期待,否則,煩惱無限,痛苦無邊。

希望將虐待欺凌當作教子有方的奇葩,拿著孩子痛苦當噱頭的行為,深刻反省,引以為戒。

希望我們的家長用愛滋潤,用同理心解讀,用真情幫助,陪伴孩子在陽光下快樂成長。




作者: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