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嗑CP更爽!歡迎來到聽了會懷孕的聲音江湖

2019-08-28   城市畫報

文章來源: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

這兩個月,你追了多少部電視劇?磕了多少對CP?

《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小歡喜》……這些刷屏了整個夏天的影視劇有個共同特點——由廣受追捧的小說IP改編而成,但因為受限於當下影劇的製作環境與水平,原著CP經常改得面目全非,「還原」成了書迷心中最大的痛。

因此,越來越多人把關注給到廣播劇,這種磕CP更爽的小說改編形式。因為從業者們近年來商業化的嘗試,它開始走出小眾圈,逐漸滲入年輕人的生活,讓不少人開始用耳朵追劇。

微博網友分享自己的廣播劇日常

廣播劇目前主要分為了非盈利的網絡配音作品(網配)和盈利的商業配音作品(商配),主要靠用聲音呈現劇情,讓聽眾們僅僅用耳朵就可以實現追劇!

它區別於傳統的有聲書,有聲書是閱讀文字,朗讀者可能通過變換聲線達到角色扮演效果,但本質上還是「有情感地朗讀」。

而廣播劇在呈現方式上更豐富,操作更複雜:不僅有負責統籌的製片人,對文字小說進行聲音化改寫的編劇,還有出演對不同角色的聲優進行指導的配音導演,以及對於廣播劇十分重要的後期製作人員搭建以聽覺為基礎的場景……

可以說,廣播劇是一部「閉上眼睛的電影」。

城畫君通過與幾位廣播劇愛好/製作者交流,嘗試進入這個用聲音製造的世界,了解用耳朵追劇的魅力和逐漸興起的廣播劇文化。

配音演員劉琮、楊天翔正在錄製廣播劇《默讀》

地鐵上,聽比看更方便

在擠逼的地鐵和公交上,比起要手拿手機,眼看螢幕的影視劇,只需要耳朵和耳機的廣播劇顯然方便多了。有不少人也是因此沉迷廣播劇,@露娜兔 就是一個。

「專門拿時間出來聽劇有些浪費,所以我一般是在公交車和地鐵上聽。」露娜兔很容易緊張,當在車廂擁擠的人群中時,總要找些事做才能分散這種焦慮。

@露娜兔 的手機正在播放廣播劇《緝兇西北荒》

相比於聽歌和看視頻,她更願意選擇廣播劇,「歌聽熟了就沒了吸引力,而高峰期乘客往往多得無法動彈,更別提騰出手來看視頻。」

廣播劇一方面有劇情,能讓人更專注而忽略周圍的環境;另一方面並不需要眼睛和雙手的參與,一副耳機就足矣。這樣既使碎片時間得到了消遣,又用具有故事的聲音在喧鬧的人群中提供了一個自我的小世界。

聲音讓聽眾掙脫了視覺束縛

除了解放雙手外,廣播劇也給了聽眾掙脫視覺束縛的機會。

這一特點就滿足了聲控@森時木樨 ,在看影視劇就很看重聲音的她,在廣播劇最關注的就是聲優,比起情節,她更希望聲優的表演足夠飽滿細膩。

@森時木樨 聽過的第一部商業性質廣播劇

「聽劇時,有很多情節可以根據情節自行腦補,而不會像影視劇那樣在各方面都被視覺限定了,更不會被特定的演員影響。」

和森時想法相似的,還有@三次方。在面對將自己喜歡的作品影視化或聲音化兩個選項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參與廣播劇的人本來就更二次元,更懂我們書粉的心意,呈現出來的作品更有誠意;影視劇行業則更容易被資本裹挾。」

三版蜘蛛俠都被他們各自的部分粉絲認為是「蜘蛛俠本俠」

不是每一版影視改編都能盡如人意。三次方最不喜歡的就是改編成影劇後,很多人會把演員和角色捆綁起來:「他們常說某某演員就是XX本X,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像,這樣看著就很膈應。」

付費聽劇就像給錢觀影一樣日常

隨著不少專業廣播劇平台的興起,廣播劇走上商業製作的道路,收聽的途徑從以前在音頻App的「私人電台」免費聽網友上傳的,到如今,小說版權被平台購買,付費聽劇就像給錢觀影一樣日常。

剛好碰上廣播劇製作轉型期的@絳晗 很快就適應了這種付費模式。相比於「為愛發電」的網絡社團,她覺得由商業平台發行的廣播劇更新頻率有保證,製作上更精細,還會根據觀眾的要求進行售後服務。

部分@絳晗 購買的商配廣播劇

「我最在意的是CV的聲音,如果一部廣播劇製作精良的話,我不介意為它多氪金,畢竟這是我為數不多的愛好之一。」

像絳晗一樣購買並收聽商業廣播劇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冰糖巧克力 目前已經購買了15部劇目,「每部劇分為幾季,算下來整個作品需要100元左右,不過現在只有很少完結了,都還在更新。」

這意味著,她的投入還沒有結束。

廣播劇《魔道祖師》(第一季)價格為25.9元,播放量高達9752.9萬次

因為入坑多年,冰糖起初並不習慣付費。「之前的網配作品沒有收費,質量也都還不錯,甚至有不少專業CV參與其中。」冰糖形容自己接受付費模式的過程,就如同接受聽大悲咒要買會員的事實一樣。

但現在,隨著版權意識的逐漸強化,廣播劇消費已經成為她開銷的一部分,甚至被納入每月預算中。「其實這樣還是有點奢侈,每次出新劇時,我都會觀望很久再決定入手。不過畢竟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只要質量足夠高,花錢還是值得。」

做一個廣播劇製作人

有人愛聽劇,自然也有人愛做劇,他們站在麥克風前,靠聲音還原出一個江湖。在茫茫聲音之中,城畫君找到了網配社團「翼之聲中文配音社團」的社長@汐玥。

通過一本雜誌知道「翼之聲」,碰巧社團也在招新,機緣巧合下汐玥就入了社,一入社,便是10年。

從小萌新到這個擁有18.2萬粉絲的網絡配音社團的社長。有人覺得她是個「大大」,可她卻認為,自己依然是個後輩。特別是在商業配音作品興起,越來越多更專業的聲優和製作人加入,面對各位老師,自己還有太多要學習的地方。

汐玥在個人微博放出的個人聲音展(節選)

因為網配的非盈利性質,以汐玥為代表的不少網配社員在三次元世界中都有自己的工作,做劇的時間全靠「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愛發電」。

所以網配作品的更新頻率不如商配作品穩定,可能存在「坑」掉的情況,但非盈利帶來的還有更自由地使用音樂音效的權限,這也是網配和商配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

汐玥坦言,客觀差異雖在,「但不論是網配還是商配,成員們在花費的心力是沒有差別的。『喜歡』是一切的原動力,因此在製作時也要秉著一顆匠心。」

網配廣播劇海報(左)&商配廣播劇海報(右)

一部劇從無到有的過程是漫長的,汐玥告訴了城畫君不少有意思的瞬間:「選角時和劇組成員在一起瘋狂腦補、『催債』時和皮皮蝦們鬥智斗勇、成品出來時的巨大滿足感……」這些瞬間都讓她對做劇這件事甘之如飴。

當然,也有困難的時候,社內人員分工繁雜,「每個工種都有難處,特別是人與人之間互相磨合的時候——畢竟一個劇組裡也經常會有完全陌生的人。或許最困難的應該是在決定要不要開始一部劇的時候吧。」

憑一句「喜歡」把這麼多有趣的靈魂聯結起一個又一個劇組,在感動和爭執間「磨」出來了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讓這個成立十多年的網絡配音社團,即便「用愛發電」也仍然「生機勃勃」

隨著國內廣播劇市場正逐漸走上商業化的道路,有不少社員也參與到了商業作品中,汐玥很高興他們能有更大的舞台發揮自己的才能,也希望這些新的嘗試能催生更多優秀的廣播劇。

在談到大眾對廣播劇的誤解時,汐玥強調了「廣播劇不是低幼產品,它是故事呈現的一種方式」和書本影劇一樣,它也是能引人深思的,不同的只有引起思考的介質不是文字不是畫面,而是聲音。

大家都在「努力用聲音搭建更豐滿細緻的場景,展現更清晰的故事脈絡,也希望聽眾能從我們的作品中產生共鳴或思考。」

網絡配音社員們在後台練習台詞

我們採訪發現,從網配盛行到商配崛起,隨著改編網絡IP這股風颳起,越來越多人走進了廣播劇,被這種單靠聲音表達故事的藝術形式「圈粉」。

儘管目前在廣播劇圈中,商配和網配仍然有著許多不同,但圈中所有人的共識都是,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了解這種在觀眾耳邊娓娓道來的藝術形式,感受這個「聲音江湖」。

最後,城畫君找來了幾部在廣播劇播放平台流量最高的幾部作品,推薦給大家:

下次沒時間看劇的時候可以試試用耳朵噢~

溫馨提示聽劇要文明,別當「音公症」

本文編輯 雨衣

實習生 樓月

特別鳴謝「翼之聲中文配音社團」

感謝文中接受採訪的廣播劇聽眾文中圖片來自受訪者及網絡截圖

更多信息及雜誌購買請關注城市畫報官方微信號:城市畫報(微信號:city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