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不聽話的「壞」孩子,都是需要拯救的好孩子,請千萬別放棄

2019-07-27   小燦親子教育

朋友是小學老師,和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她今年帶畢業班,班上有一個插班生,長得壯壯的,個頭也特別高,一點都不像是小學生。每次抬頭和他說話時,她都覺得有壓力。

那天,她路過教室,看到這個孩子非常生氣,拳頭攥得緊緊的,一副要打數學老師的樣子。作為班主任的她,想到沒想,便立刻衝進教室,拉住學生的手說:「你出來一下。」

讓她驚訝的是,這個男孩居然一聲不吭地跟著她走出了教室。等到了離教室遠一點兒的地方,她溫柔地問:「你剛才是不是感覺很生氣呀?告訴老師發生了什麼事好不好?」

這句話,讓孩子臉上的防備和憤怒都突然消失了,蹲下來嚎啕大哭起來。

一句關心,能讓孩子卸下防備和憤怒。

那一刻,她感覺這個孩子不是一個毫不講理的壞孩子,雖然個子高高的,卻仍是一個需要關心和保護的小孩子。而他的憤怒、兇狠,只是一種無奈的自我保護。

末了,朋友說:「當我給了他關注和理解之後,他便立刻流露出了自己脆弱的心。他哪裡是一個壞孩子,他只是水杯空了,需要蓄水而已。

他只是水杯空了,需要蓄水而已。

我認識一個生了二寶的媽媽,她說自從有了二寶之後,大寶就表現得特別逆反,一點都不聽話,甚至經常對二寶做出一些攻擊性的行為。

雖然她和老公都非常希望兩個孩子能相親相愛,甚至也嘗試用各種方法教育大寶,可是依舊沒有任何用,這讓他們夫妻倆很焦慮。

看到孩子從一個乖巧的小孩變成一個事事跟大人對著乾的「壞」小孩,她開始反省自己。有一天晚上,她突然意識到,大寶雖然比二寶大一些,可他也還是個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接受弟弟的到來。同時,自己也確實忽視了大寶的感受,沒有像以前那麼愛他。

後來,她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重新給大寶更多的關愛和照顧。每周,她都會抽出一個下午,帶著大寶出去玩,享受親子時光。

她發現,當大寶感受到足夠的愛時,也開始主動去愛二寶了。她很高興,也明白了,只有被愛的孩子,才能夠學會愛別人。

只有被愛的孩子,才能夠學會愛別人。

這兩個故事,讓我想到了《遊戲力》一書中提到的蓄杯理論,這本書的作者、美國兒童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曾說過:

「我不相信有壞孩子,當他們不乖時,我會想他們需要什麼幫助。每個孩子身體里都有一個杯子,需要用愛、關注、照顧和理解來蓄滿。有時候孩子焦躁不安,心煩意亂,其實只是因為他的杯子空了。」

《遊戲力》一書中提到蓄杯理論。

我認識一個女孩,真的是非常優秀,但是卻非常自卑,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她交往的男朋友,全部都是渣男,而且一個比一個渣。

每次,我們都勸她,下次找男朋友要擦亮眼睛,可是她還是會因為別人幾句花言巧語就淪陷。被深深傷害後,她總說:「面對感情,我的智商總不在線。」

後來我知道,她不是智商不在線,而是她的水杯空太久,她感覺不到愛,家人沒有幫她蓄水,她便把希望放在了男人身上,結果遍體鱗傷。

希望放在了男人身上,結果遍體鱗傷。

這個女孩從小到大幾乎沒有感受過父母的理解和讚賞,即使她拚命學習,得了那麼多次的第一,得過無數次的獎學金,爸媽依然只會用更高的標準要求她。

我很同情她,因為沒有感受過無條件的愛,她根本不知道如何給自己的水杯蓄水。即使想要自救,也沒有途徑,所以特別痛苦。

因為沒有感受過無條件的愛,她根本不知道如何愛自己。

所謂「壞「孩子,其實也是不被理解的「好」孩子。當我們的孩子從一個乖巧的小孩變成一個事事跟我們對著乾的「壞」小孩時,說教只會讓事情更糟。

我們對孩子的標籤,我們對孩子的愛,決定著他以後的成長方向。所以,哪怕孩子不服管教,我們也要先放下指責,看看孩子的水杯是不是空了,是不是需要我們用愛來填滿了。

看看孩子的水杯是不是空了。

我們的愛,會成為孩子的鎧甲,讓他們將來面對挑戰時,可進可退。真心希望,所有的壞孩子,都可以在愛的影響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