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希藍(爸媽進化論主筆)
《少年的你》從上影以來,票房已破10億,這部關於校園霸凌的電影,不知讓多少人流了淚,特別是小北,更是讓人痛心,真的很想抱抱他。
從小就被父親拋棄的小北,最後母親為了重組家庭,也離他而去。
沒有父親陪伴,沒有母親疼愛,無依無靠的他,為了養活自己,經常和別人打架鬥毆,每天帶著一身傷,住在破舊不堪、沒有半點溫度的房子裡。
沒有父母為他撐起一片天,只能自力更生,幸好他沒有因為自身的遭遇自暴自棄,做一個內心黑暗的不良少年。
從沒感受過家的溫暖的小北,內心是孤獨寂寞的,因而陳念的一句:「疼不疼」?都能感動得淚流滿面。
這樣善良、內心柔軟的少年,若是有父母的陪伴守護,有父母的關懷備至,他的人生必定不一樣。
陪伴不是電視劇錯過還能回看
第五期《奇葩說》中有個辯題:如果爸爸一周陪伴少於12個小時,是否可以取消當爸爸的稱號?
辯論者顏如晶講述:自己的父親很忙,從小沒有陪伴過她,有事情都是讓母親來傳達。
因從小缺失陪伴,有關父親的記憶很少,所以覺得和父親相處12個小時會很難熬。
這個難熬不是覺得陪伴不重要,而是從來沒真正陪過自己,與父親之間,沒有那12小時相處的時光,所以現在覺得陪伴不重要。
有一次父親出國旅遊,給她帶禮物回來,結果買的是冰雪奇緣和小豬佩奇。
真的很難想像,一位父親給26歲的女兒買這樣的禮物,對女兒是有多不上心。
哈佛心理學家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很多人認為孩子還小,有的是時間,但當你意識到孩子需要你時,他們已經長大,不再是依偎在你懷裡要抱抱的小孩了。
綜藝節目《一路成年》中,梁家輝和女兒關係親密,讓不少網友羨慕,紛紛表示希望有這樣一個爸爸。
但梁家輝也不是天生就是好爸爸,剛出道時,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不停拍戲,陪伴家人的時間甚少。
有一次,拍完戲回來,兩個女兒竟認不出他來,通過聲音才知道,面前站的這個是自己的爸爸。
歷經這事,梁家輝幡然醒悟,毅然決然地放下事業,回歸家庭,專心照顧兩個女兒。
教育心理專家表明:「12歲之前,親子關係將影響孩子一生。陪伴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必需的心理渴求,若是這一需求得不到滿足,會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容易造成性格和人格方面的缺陷。」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陪伴真的不能少。
沒有陪伴的童年註定不一樣
《少年的你》中的陳念,父親不知所蹤,母親創業失敗欠下一堆債,為了賺錢經常到外地去工作,陳念一個人在家,住在簡陋的房子裡。
她努力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沒有父母在身邊做後盾,最終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體育課上被同學拿球砸,走路時被故意絆摔下樓梯,最後還被魏萊和同學圍堵剪頭髮、拍裸照。
這所有遭遇的背後,皆因陳念孤身一人,沒有父母為她撐腰。
真的不敢想像,這樣的經歷會給她帶來多大傷害,心中留下多大的陰影。若是她背後有父母為她撐腰,想必不會有如此痛苦的遭遇。
當孩子還不能獨自面對這個社會時,父母就是依仗,若父母不在身邊,只能一個人去承受。
缺失父母陪伴的孩子,比同齡人成熟懂事,這份與年齡不符的懂事背後,是你所看不到的孤獨無助。
就像我,從小就沒有父母的陪伴,但是在鄰居和老師眼裡,絕對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在學習上認真,成績在班上一直都靠前。
放學回家就做家務,洗衣做飯,跟著奶奶種菜賣菜,種田收稻穀,只要能做的都去做。
可我的姑姑總是不滿意,經常會被她責罵,所有的成熟懂事,都是因為懼怕她的威嚴所表現出來的。
我也只是一個孩子,是一個需要呵護關心、需要愛的孩子,但是我不能不逼自己懂事。
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依仗,什麼事都只能一個人默默承受,獨自消化,很多時候哭都只能偷偷地哭。
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曾說:「缺乏愛和關注,會在孩子心裡投下陰影,就像沒有陽光的小種子會「生病」一樣。」
這樣的童年經歷,回想起來仍不能釋懷,但又如何,人生不能重來,所以現在有了孩子,再苦再累也要帶在身邊,不能讓他缺少父母的陪伴。
把孩子生下來,就要負起責任,陪伴他在這個世界上前行,若是做不到,就不要將他帶到這個世界來,讓他獨自面對未知的一切。
陪著不等於陪伴請不要混淆
曾看到一個短片:一位加班的父親和女兒視頻,女兒問他什麼時候才回來呀?結果爸爸說,要加班,你先睡覺吧,不用等我了。
女兒卻不樂意了,堅持要等爸爸回來,要聽爸爸講完故事才睡,於是小女孩就在家跟媽媽一起等。
一邊畫畫一邊等,媽媽也在一旁看電視,當女孩畫好畫,問媽媽畫得好不好看,這位媽媽看都沒看一眼就說好看;當女兒問兩幅畫中哪一幅畫更好時,媽媽也是敷衍著說都好看。
最後女孩一個人落寞地坐在房間裡,當這位媽媽放下電視,看到女孩的畫時,不僅悄然落淚。
原來孩子畫了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畫,還有一副是孩子哭泣的畫,看到這幅畫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疏忽,才意識到孩子是多麼渴望父母的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愛,但是陪著不等於陪伴,只有全心全意,花費了心思的陪伴那才是有效的陪伴。
根據調查發現:超過61%的父母,工作日陪伴孩子的平均時間不到3小時。
現在的父母都把時間給了工作,唯獨沒有留給孩子。
育兒老師伊建莉說:「現在的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
很多父母把工作看得很重,卻不覺得跟孩子相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寧願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工作上,也不願意用在陪伴孩子上。
既然選擇要孩子,就要把你的時間精力放在陪伴孩子上,呵護他們成長。
《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中說到:「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確實如此,若是連自己的孩子都照顧不周,工作再出色,賺再多的錢又有何用?
陪伴是最好的愛
林鄭月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也是香港首位女特首,同時還是一位母親,培育了兩位優秀的兒子。
身居高位的她,在養育孩子上卻從不馬虎,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兩個孩子小時候,從沒有請過一個工人,煮飯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孩子要感覺到媽媽是在照顧他的。」
在林鄭月娥的育兒理念中: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比其他都重要。
當兩個兒子去英國讀書,為了照顧他們,她向香港政府申請降職調至倫敦辦事處,全家搬往倫敦。
就是這份陪伴,將兩個孩子養育得很出色懂事。
兒子林節思回憶說:「媽媽做的飯菜雖然簡單,但有媽媽陪著,吃的就香。吃著媽媽親手做的飯菜,一股暖意會從舌尖暖到心窩,內心也會升騰起對媽媽的感激之情。」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最好的愛,再好的物質生活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陪伴。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想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那麼一定要有高質量的陪伴,若連陪伴都沒有,又何來愛呢?
孩子轉眼間就長大了,我們能陪伴的時間也就那十多年,當孩子還小,還需要我們的時候,一定要珍惜。
作者簡介:希藍,富書專欄作者,喜歡讀書寫作,不攀比不將就,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o81hgW4BMH2_cNUgUy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