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少見的閩南老物 漸行漸遠的「葭苴」

2019-08-13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韓阿梅正做葭苴。

漳州有句俗話,「做乞食也要帶葭苴(jiājū)」,意思是說,要想有收穫,就得有付出,哪怕是當乞丐,也得帶個裝乞求所得東西的袋子。現在一般的年輕人對「葭苴」這個名稱也許很陌生,甚至根本就沒聽過,更不知道是什麼。

葭苴的歷史悠久,是一種用席草編成的袋子,底為四方形,上為圓形,穿上麻繩,就可能背;把繩子結成十字兜在底下,就可以挑。以前的農村,家裡盛物或者外出要帶點東西,就用葭苴裝。一些商販也把商品裝在葭苴里,擺在攤店售賣。用葭苴裝米,放入鍋里煮成「葭苴仔飯」,因米吸收了席草的芳香,煮出來的飯清香爽口。而一些人家擔心孩子嬌嫩不好養,就會舉行個讓孩子背葭苴的儀式,喻意命賤如乞丐,什麼都好吃,不挑食。

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大寨村,歷史上是做葭苴的專業村,許多孩子從小就學會做。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在生產隊白天出工所賺工分不夠日常生活所需,許多人就利用晚上時間編葭苴,以補貼家用。一個小「飯包仔」只賣七八分錢,大點的葭苴賣一二角錢不等,最大的賣5角錢,一晚上也就只能賺個一二角錢,雖然少,但也聊勝於無。

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豐富了,用布、麻、塑料等材料做成的袋子,不但款式新穎,品種增多,價格降低,也更耐用。而用席草編的葭苴,幾百年不變樣,承重能力差,且容易發霉變質,使用壽命短,逐漸被淘汰。而且做葭苴費時費力,又賣不出好價錢,做的人日漸減少。

因現在葭苴很少人買,也就很少做,只是有人需要用葭苴當道具,或是乞求孩子快快長大,葭苴才有一點銷路。

雖然葭苴作為盛物的實用性已不具優勢,但作為傳統的「葭苴仔飯」,卻有可能使葭苴得到繼續生存的機會,更有向外拓展的空間。如今講究美食,講究綠色食品,「葭苴仔飯」這一消失多年的本地飲食文化,如果加以改造,相信能夠令食客一飽口福。而且,席草還可以編成各種用具,一些地方所做的草袋,款式與時俱進,時尚且環保,價格也不低。大寨村就曾有用席草編草扇的歷史,如果加以開發,也是一條生錢之道。只是,如今大寨村裡會做葭苴的都是老年人,50歲以下的基本不會做,如果沒有開發出葭苴的新路子,那在不久的將來,葭苴就只能到博物館裡找了。

葭苴。

把曬乾的席草鋪在石板上。

人站在石碾子上,雙手各拄一竹杆保持身體平衡,雙腳前後挪動,石碾子便前後滾動,把席草反覆碾壓成薄條。

用碾壓後的薄條先編出方形的葭苴底。

然後編成四個角。

轉折後編葭苴圍。

編葭苴圍。

圍編到所要的高度後,再編葭苴大沿。

把葭苴口沾點水,使草柔軟,以便編小沿

在大沿下再編出俗稱「鱔魚骨」的小沿。

修剪葭苴沿下剩餘的草。

一個葭苴就做成了。留下兩條席草,打結後就可以提。

在沿下穿上麻繩,就可以背在肩上了。

現在市區還有一家傷科診所仍用葭苴裝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