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2020-05-22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下《道德經》中那些富有深刻意義的哲學語句。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

【譯】

所謂道,可以說得出口的就不是真正的道;所謂名,可以說得出口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

【講解】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解釋為「可以言說的規律,並非宇宙的根本規律」,世界最根本的規律是無法言說的,正所謂所謂「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名既可以指事物的名稱,又可以指事物本身,人們可以命名的事物,都是經驗事物不是恆久存在的,只有人們無法命名的事物才是恆常存在的。這句話反映出老子對宇宙真理的追求,也體現出人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譯】

踮起腳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進,是走不遠的;自逞己見的,反而不得自明;自以為是的,反而不得彰顯;自己誇耀的,反而不得見功;自我矜持的,反而不得長久。

【講解】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譬喻,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輕躁的舉動都是反自然的行徑,短暫而不能持久,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願自毀。

3.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譯】

災禍是幸福依賴的東西;幸福災禍隱蔽的地方。

【講解】

禍與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句話比喻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正如「塞翁失馬」一樣,在一定條件下福能變成禍,禍能變成福。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譯】

真實可信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語不一定真實可信。德善的人不需要能言善辯,善辯的人徳不一定善。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講解】

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不管是人生的修行還是在社會中生存,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腳踏實地,不能只說動聽漂亮的話而沒有實際行動。生活中真誠待人,與人為善,遇到磨難時忍辱不辯,才是正人君子之所為。

5.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譯】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少反而可以盈滿;破舊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變得疑惑。

【講解】

古人云「委屈才能保全」指的並不是一味的忍氣吞聲,而是要懂得適用迂迴戰術,凡事不必一根筋,多給別人留有餘地的同時也能給自己留下了後路。只有看到自己的缺點才會不斷進步,人們只有常常反思自己格局才會有所提升,做人如此做事亦如此。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譯】

了解別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夠戰勝自己的人,才稱得上強者。

【講解】

這句話講的是個人品行修養,重在修身。對外的「知人」、「勝人」,固然可貴;對內的「自知」、「自勝」,更為重要,更符合大道。因此,有自知之明,自勝之強,就是一個人的修養標準。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

【譯】

人是效法於地的,地是效法於天的,天是效法於道的,而道則屬於自然。

【講解】

這句話的核心思想是:道是物質的。老子認為道是物質性的,是最先存在的實體,人、地、天三者都受到上一級法則的制約,而道本身就是自然的,它不見摸不著,既寂靜又空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這個意義上說,道是萬物的本源。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意思是"規律,道以自己為法則,"道"所反映出來的規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

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四十二章》

【譯】

道生一,一是太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

【講解】

這裡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道家思想並非是後世誤解的「消極無為」,而是更宏觀、更客觀的世界觀、人生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規律產生(效法)於事物自身的發展趨勢(需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祭祀文化網】,小編帶你看奇聞趣事,品國學精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urSOnIBnkjnB-0zHB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