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寶」重現光華|再識絳州澄泥硯

2019-12-23     運城新聞網

近日,在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 省委書記樓陽生盛讚絳州澄泥硯等是當之無愧的「山西三寶」——

再識絳州澄泥硯

記者 王文軍

12月5日,省委書記樓陽生在巡館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時指出,琺華器、推光漆、澄泥硯是當之無愧的「山西三寶」,我們不僅要把傳統技藝打造得爐火純青,還要不斷創新,追求更高的藝術價值,通過展示、拍賣、鑑賞等手段,把「山西三寶」推向國際,進一步弘揚傳承傳統文化。

這份殷切的期許,來自「山西三寶」過往的魅力,更指明了它未來的潛力。

近日,記者走訪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山西省新絳縣絳州澄泥硯研製所所長藺濤,聆聽了絳州澄泥硯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藺濤(左一)與黨史研究人員一起討論紅色澄泥硯設計方案 記者 劉傑 攝

站在全省看——

藺濤和他的團隊正以文化產業園為載體,探索絳州澄泥硯升級發展的新路子,托起轉型發展的新希望

隆冬時節,烈烈寒風中,位於新絳縣龍興鎮王莊村的絳州澄泥硯文化園裡一派繁忙,古色古香的建築中,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

「自從省委樓陽生書記稱讚絳州澄泥硯為『山西三寶』以來,這段日子,真的要忙壞了。剛剛和縣裡的有關部門領導就文化園下一步的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他們都表示有了樓書記的指示,把園區打造成新絳縣文化產業的『龍頭』的信心更足了。」一見到記者,文化園的主人藺濤就快人快語地說,「投資建設絳州澄泥硯文化園的信心,源自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遊業作為山西轉型發展中的『排頭兵』戰略決策!」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突出轉型導向,加快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全省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

藺濤所在的新絳縣是我省為數不多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裡自古就是商貿名阜,傳統手工業發達,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藝術。近年來,隨著全省轉型發展步伐的加快,新絳縣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許多曾瀕臨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文化重煥生機。

將全部心血傾注到絳州澄泥硯的藺濤,也在思考如何乘著全省轉型發展的東風,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為絳州澄泥硯謀得一個前途光明的未來。

「我們新絳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70多項,各類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00多位,分布在全縣不同的地方,遊客要想在短時間看完,很難。」藺濤說,多年前他就要謀劃如何讓遊客能在一個地方就可以全面體驗傳承大師們的工匠精神,認知非遺文化的精髓。

2012年1月30日,在各級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由絳州澄泥硯研製所投資建設的「絳州澄泥硯文化藝術園」建設項目正式啟動,並被列入山西省十二五文化產業提升類重點項目、運城市十大文化產業園區、新絳縣十大重點工程。

按照規劃,絳州澄泥硯文化藝術園項目占地面積約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園林面積15000平方米。建成後具備多項功能,既是絳州澄泥硯等各種非遺項目和特色文化的展銷窗口,也是以國家級非遺為龍頭、帶動其他非遺項目共同面對遊客的產業園區,還可以作為免費舉辦書畫文化展覽交流的沙龍,並可作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基地、非遺傳承人的培訓學習基地和文化創意基地。

 「主樓這邊是中國名硯珍品展廳,將來中國各個不同硯種中的精品都將在這裡展出,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名硯博物館。」

「這邊是商務交流中心,美協、書協都開始在這裡入駐了。」

「這裡是文化體驗區,絳州木版年畫、新絳石雕等新絳地方特色文化旅遊產品在這裡展銷。」

……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將園區打造成有規模、高檔次的民族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範基地。這是一個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模式探索,如果成功,將徹底實現絳州澄泥硯從單一文化產業到文化旅遊產業的轉型。」藺濤說。

為讓眾多的非遺文化企業進駐園區,新絳縣也因勢利導,指導規範絳州鼓樂、木版年畫、雲雕、青銅器、宮燈等十餘家非遺文化企業入駐,使之成為「新絳傳統非遺文化中小微企業文化雙創基地」和「新絳縣傳統非遺文化研學基地」。政府還拿出專項資金,對入駐的中小企業給予專門獎勵,在園區組織開展了非遺+文旅、非遺+會展、非遺+教育、非遺+文創、非遺+電商等活動,通過文旅融合、抱團發展,推動當地文化產業形成集聚優勢。

藺濤說:「現在這裡的活動很多,經常有書法展、畫展,還成為山西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運城市婦女脫貧示範基地、眾多學(院)校的研學基地,很熱鬧。」

今年11月18日召開的山西省工藝美術行業大會上,時任省長的樓陽生曾對做優做強做大工藝美術產業提出要求,要以市場為導向、園區為載體、龍頭企業為牽引,推動工藝美術產品提質升級,增加產品文化內涵和創新元素,培樹一批晉字號品牌。

如今,這座投資5000萬元的文化園已經成為集文化交流、非遺展演、藝術展示、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等於一體的文旅融合發展的文化產業集群園區,構建了「文化+旅遊」的非遺體驗平台,實現了由「觀光游」到「文化深度游」的轉變。

站在全國看——

藺濤和他的團隊獨具匠心傳承技藝,創作出多種類型、不同系列的絳州澄泥硯,激發了澄泥硯新的生命活力,站在了創意的新高地

「武士愛劍,文人愛硯。」硯台作為文房四寶,自古以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在中國硯文化中,澄泥硯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乾隆皇帝極愛澄泥硯,贊其「扶如石、銜如玉、呵可生津」。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絳州澄泥硯硯製作工藝可追溯到漢代,興於唐代,盛於宋代,從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明代達至爐火純青。但到了清代,澄泥硯的傳統製作技藝失傳。

1986年,藺濤與父親藺永茂開始澄泥硯傳統製作技藝的研製工作,經近10年摸索,上千次實驗,從設計圖紙、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窯爐設計、燒制等,每一道工序他們都動手實踐,逐步熟練掌握各道工序的技術要領,終於使斷代三百多年的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絳州澄泥硯」重新問世。1994年,他們的絳州澄泥硯獲得「94中國名硯博覽會」金獎,得到了國內硯台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2006年絳州澄泥硯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8年藺氏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中國四大歷史名硯中的其他三大硯不同,端硯、歙硯、洮硯均為石製品,唯有絳州澄泥硯屬於陶製品但又高於陶製品。

瑰寶得以復甦,這只是絳州澄泥硯的開始。如何最大限度保留澄泥硯本身應有的藝術特色及魅力,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活力,需要時間,更需要匠心。

「這款是多子多福硯,這款是金鼠送寶硯……它們是我為明年推出的六款鼠年生肖硯。每年我們都會推出當年的生肖系列硯台,已經做過三輪了。」在光村的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藺濤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他的鼠年生肖硯。

生肖硯是藺濤將硯台和傳統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30多年來,藺濤在澄泥硯的製作中一直摸索求新,讓傳統與時代接軌,賦予它新的生命力,讓它活起來、火起來。

多年來,藺濤堅持實用、收藏、考證與玩賞共存的產品定位,不斷摸索探究進一步改進位作工藝,在確保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專注於造型、圖案與顏色、紋理藝術的創新與升級,同時綜合運用繪畫、雕塑、書法、篆刻、設計、色彩、詩詞文學等多種藝術手段,賦予其更多的時代元素。「藝術當歌頌時代,藝術應該更好地服務於黨、服務於國家、服務於社會。」這是藺濤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1年時值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藺濤設計製作了「紅色革命聖地」系列絳州澄泥硯,捐贈給革命聖地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遵義會議紀念館等。

2015年7月,藺濤設計製作了以「同護和平」為主題的22方「抗戰系列硯」,讓人們勿忘歷史、珍愛和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20餘家國家級展館予以珍藏。

2016年,為響應中央反腐倡廉的要求,藺濤查閱歷史文獻,研究挖掘中國優秀廉政文化的傑出代表人物、典故,設計出30餘方「廉政教育硯」。

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藺濤設計製作了「中國夢硯」「改革起步硯」「經濟特區硯」「一帶一路硯」「不忘初心硯」等8塊「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硯,捐贈給安徽小崗村和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

今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藺濤設計製作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硯」「瑞金硯」「鋼鐵長城硯」「盛世中華硯」等系列主題硯。

……

紙壽千年,硯傳百世。憑著這股鑽研勁兒,藺濤通過其繪畫、雕塑特長,運用精湛的刀法,盡情地表達著古老傳統的工藝和時代特色,賦予澄泥硯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內涵,激發其新的生命活力,創造出一方方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

站在全球看——

藺濤和他的團隊讓古硯積澱中華文化的精髓,綻放厚重晉文化歷史的精彩,用獨特的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一方方名硯成為中華文明的新符號

藺濤和父親藺永茂將絳州澄泥硯復甦後,與眾多非物質遺產僅停留在古製法的繼承不同,他們在傳承中創新,讓澄泥硯既可以「陽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
「你看這是我為垣曲縣設計製作的『舜耕歷山硯』,這是為臨猗設計製作『猗頓硯』,這是為夏縣設計生產的『衛夫人硯』,這是為長治市長子縣設計製作的『精衛填海硯』……『一縣一硯』現在全山西已經做了90多個縣,我還要繼續下去,爭取做到了全覆蓋。」捧著一方方為各縣量身訂製的硯台,藺濤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的設計理念。

在制硯的過程中,為探索製作技藝,藺濤拜能者為師,到各地取經,腳步踏遍了全國所有的硯台產地。

為了將澄泥硯製作得更加精緻,藺濤將自己學到的現代陶藝雕塑造型的手段和技巧,運用到古代「官窯」製法做硯,一次次修改硯稿,一次次造型雕刻,為燒出一件好的作品,他經常守在窯爐邊,通宵達旦。不滿意的作品,他一個個砸毀。「我決不允許這些有一點瑕疵的硯台流入社會,刻著『絳州澄泥硯』這幾個字的每方硯台必須都是藝術精品!」藺濤嚴肅地說。

正是因為近乎苛刻的制硯追求,2000年藺濤帶著絳州澄泥硯首次走出國門,參加新加坡舉辦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文化活動,就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的新加坡總統納丹及各界政要受邀參觀,都對絳州澄泥硯精湛的技藝讚不絕口。2002年藺濤和父親藺永茂參加「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硯台交流展」,主辦方在眾多參展的硯台中,特意介紹了絳州澄泥硯,稱其為硯台中的精品。

2011年,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100款不同造型的「荷塘月色硯」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特製禮品」,被北京、台灣兩岸清華大學分別收藏,促進了兩岸文化的互通交流。

2012年藺濤赴印度參加第十七屆「世界手工藝理事大會」,絳州澄泥硯成為大會上的一大亮點。

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藺濤設計製作的「東方之冠硯」成為世博會定製禮品,「和諧硯」被選為上海世博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的指定禮品,並榮獲「中國國粹文化金獎」,被參會人員收藏。

2006年至今,絳州澄泥硯6次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傑出手工藝品徽章」,並被該組織永久收藏,成為運城、山西乃至中國的驕傲。

……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絳州澄泥硯從新絳縣走向全國,走上了世界舞台,成為海內外硯台的翹楚,一些知名的國際性文化交流會議中,絳州澄泥硯經常受邀參加。許多外國人,通過絳州澄泥硯感受到中國硯台文化的博大精深,並由此喜歡上了中國傳統文化。

「這兩年,每年暑假都會接待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特別是一些華裔的後代,他們參觀澄泥硯時,每道工序都認真聽、仔細看,有些孩子更是如醉如痴地喜歡,離開時都戀戀不捨。這讓我們這些從事非遺傳承工作的人看到了傳承的希望,看到了國家文化強國之路的實效。」藺濤高興地說。

如今,集工藝品、旅遊紀念品、文化禮品、收藏品、饋贈品於一體的絳州澄泥硯已成為山西省最亮的文化名片之一,更在文博會上被省委書記盛讚為「山西三寶」之一。

「作為『山西三寶』之一,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傳承發展、走出國門,最重要的還是人。」對於澄泥硯如何更好弘揚中華硯台文化,藺濤有自己的深刻認識。

藺濤非常注重傳統制硯台技藝的傳承,通過多年的努力,如今他已組建了一支40多人的工作團隊。同時,他還出資選派業務骨幹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山西大學、景德鎮陶瓷藝術學院等各大院校進行深造,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拓寬他們的藝術視野。目前,團隊中具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兩名、中國文房四寶制硯藝術大師3名、山西省工藝美術師兩名。

從民間手工生產的小作坊,華麗轉身為集科、工、貿於一體、品牌價值上億元的企業,藺濤在絳州澄泥硯的產業發展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

 「我一定不辜負樓書記的期望,按照樓書記的指示,把絳州澄泥硯這一傳統技藝打造得爐火純青,不斷創新,讓澄泥硯煥發勃勃生機,成為中國文明走向世界的新符號,為運城爭光,為山西添彩!」藺濤自信滿滿地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t2AMm8BMH2_cNUgSI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