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銀幣品種繁多,該如何收藏?

2020-03-18     滿族文化網


一、新疆銀幣獨特的稱謂—— 天罡

清朝建立以後,經過對準噶爾的長期戰爭,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將天山南北、蔥嶺以東大片土地收入了中國版圖。道光七年(1827年),清揚威將軍長齡在阿克蘇鑄銀幣,銀幣仿照紅錢式樣,園形方孔,面文「道光通寶」,背面為左滿文「寶」,右維吾爾文「阿」字。每枚銀幣重一錢,抵紅錢十六枚,是新疆在未建省以前清廷最早鑄的銀幣。但是,由於當地世居民族習用地方政權打制的小「天罡」銀幣已久,清政府鑄造的「道光通寶」銀幣,僅行用一年便不再流通了。


縱觀新疆銀幣,品種繁多,有著鮮明的地方特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東、西方貨幣文化的結晶。值得研究的是,除1949年新疆省造幣廠鑄行的壹圓銀幣外,其餘的新疆銀幣,不管幣面是什麼錢文,民間都習慣的統稱為「天罡」。在民間還有「大天罡」和「小天罡」之稱。「天罡」一詞為維吾爾語音譯。「天罡」一詞在清代史上作「騰格」,兩個詞為一音之轉,它本是南疆傳統的白銀秤量單位,與「天罡星」含義無關。過去的世居民族習用銀塊,至清初時一「騰格」值銀半兩,後值錢一兩。自1867年後,阿古柏侵占南疆,創鑄了「天罡」銀幣,每枚值銀五分,「天罡」一詞也就成了銀幣的名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疆鑄造了種類繁多的銀幣,但當地民眾將後鑄的銀幣統稱為「天罡」了。 自清代中國,新疆受西方國家影響,由地方政權鑄行「天罡」銀幣,直到1949年新疆省鑄行銀本位大洋「壹圓」幣止,新疆的銀幣時代結束了。


二、新疆建省前後一百多年銀幣的鑄行情況概述如下:

(一)新疆建省以前的「天罡」銀幣

1、和田海比布拉銀幣

清同治三年(1864年),庫車維吾爾人發動反清起義,建立了地方政權。同年,和田人海孜那奇由阿克蘇潛回和田,領導反清。起事成功後,把剛從麥加朝覲回來的宗教法官海比布拉擁立為王,建立了割據政權。海比布拉上台後,即鑄行了一種「天罡」銀幣。


錢幣一面自第二行向第一行倒讀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最下面一行阿拉伯數字,為回曆紀年1283。錢幣背面為阿拉伯文,由上而下,第一行詞意為「乾淨」或「純潔」;第二行為地名「和田」;第三行詞意為打造的意思。1866年12月,阿古柏率軍進駐葉爾羌,幾天後由葉爾羌出發攻陷了和田,摧毀了海比布拉的政權。海比布拉鑄行的「天罡銀幣」,實際在新疆地區流通的時間約在十年左右。


2、阿古柏創鑄的天罡銀幣

阿古柏(穆罕默德亞庫布),原是中亞浩罕汗國的一名高級軍官。1865年(清同治四年),他帶領一支軍隊入侵南疆的喀什噶爾,在陸續占領了南疆七個主要城市後,宣布自己為哲德莎爾(意譯為七個城市)汗國的國王。同時,按照他本國浩罕汗國銀幣的式樣在喀什噶爾創鑄「天罡」銀幣,每枚值銀五分。


銀幣兩面均為阿文,正面文字為「阿不都艾則孜汗」,這是土耳其蘇丹的名字,因為阿古柏與土耳其勾結,承認土爾其為宗主國。背面文字「喀什噶爾精鑄」,鑄造年份從伊斯蘭教曆的1291年至1294年,共鑄幣四年。


3、清廷仿造的光緒天罡



光緒三年(1877年),清廷在消滅了阿古柏收復南疆後,設爐鑄銀幣,但因當地維族人民習用阿古柏天罡已久,短期內難以更改,便順俗仿製天罡,稱光緒天罡。光緒天罡的種類很多,但可歸納為四大類:

(1)兩面鑄維文的仿阿古柏天罡。其中有庫車局鑄一面維文「足銀」,一面維文「五分」的天罡。有庫車局鑄一面維文「光緒」,一面維文「四年」的天罡。還有阿克蘇局一面鑄維文「五分」,一面維文「阿克蘇鑄」的光緒天罡。


(2)漢文「五分」天罡。其中,1878年喀什鑄造的漢、滿、維三種文字的五分天罡和喀什噶爾鑄造的一面鑄漢字「五分」,一面為維文「五分」的光緒天罡。


(3)光緒銀錢。該品種錢為1878年喀什噶爾和葉爾羌鑄造,1879年為和田鑄造。錢幣正面均為漢文「光緒銀錢」;背文品種較多、版式複雜,有中間漢文「五分」、左右兩邊鑄滿、維文「葉爾羌」;有中間豎寫漢文「五分」,左右維文「和田」等多種版式。「壹錢」銀錢,僅有回曆1295年紀年一種。


(4)「光」字天罡。錢幣正面鑄「光」字代表「光緒」,「光」字下方為維文「五分」;背面為維吾爾文「阿克蘇鑄造」;鑄造年份為1880至1882年。


(5)左宗棠鑄造的「足銀一錢」。 清光緒六年(1880年),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改鑄銀錢,以取代天罡(新疆當時尚未建省,屬陝甘總督管轄)。該幣由蘭州機器廠製造新式銅模,發交新疆迪化局造幣廠打制。銀幣每枚重一錢,外圓內方,直徑22.5mm;銀幣正面有「足銀壹錢」四個漢字,背面維文,穿上是「壹錢」,穿下是「銀子」。該錢輪廓工整、大小厚薄如一,有漢、維兩種文字,使用方便。左宗棠的鑄錢之意,是想把新疆銀幣引至完全中國錢幣化,以替代天罡,但因該錢成本太高、虧損太大,開鑄不到一年便停鑄了。又因該幣鑄量太少,故存世較罕。


(二)新疆建省後鑄造的銀幣

左宗棠想用中國銅錢式銀幣「足銀一錢」來取代天罡,結果是因為成本太高失敗了,天罡仍流行於天山南北。清光緒十年(1884年),清廷戶部批准新疆建省。1886年,清廷發布命令,嚴禁行用天罡。但由於多種原因,無法禁絕。直到1889年,國內東南各省相繼鑄造仿西方的銀元,清廷允許各省鑄造。新疆省也在民間的強烈要求下,各鑄局先後鑄造銀元。但是,新疆銀元受新疆天罡的影響,所鑄銀元仍帶有天罡習用的兩、錢、分計量制,並在以後很長的時間裡,始終和內地各省採用的元、角、分制的銀元不一致。因此,新疆民間仍統稱這些銀元為天罡


下面,將新疆鑄造銀幣的迪化、喀什噶爾、阿克蘇三局所鑄銀幣敘述如下:

1、迪化局鑄造的銀元


迪化局自1889年到1911年,經歷了光緒和宣統兩個皇帝,鑄期為23年,所鑄銀幣有「光緒銀圓」、「迪化光緒銀圓」和「餉銀銀幣」等五種。


(1)光緒銀元,光緒十五年(1889年),巡撫魏光燾委派藩庫大吏劉承澤,督工鑄造天罡銀元。此種銀元取例天罡,仍沿用打製法製造,是新疆第一次仿內地龍洋鑄造的天罡銀元。面值有五錢、三錢兩種,錢幣正面「光緒銀圓五錢」(或「三錢」),左邊維文為「光緒汗鑄造,五錢(或「三錢」)白銀錢」,右滿文;錢背為蟠龍圖案。該幣鑄量不多,存世極少。


(2)迪化「光緒銀圓,」 迪化「光緒銀圓」是光緒二十九年三十三年(1903-1907年)間鑄造的。該錢有兩套版式。一是錢幣中間漢字豎寫「光緒銀圓」,左、右各一漢字為「伍」和「錢」;背面外圈為雙葉花紋環繞,中間為阿文「烏魯木齊,伍錢」和年份。有伍錢、叄錢、貳錢、一錢四種面值。另一套錢幣中間為漢文豎寫「光緒銀圓」,左邊豎寫漢「五錢」,右邊豎寫漢文「迪化」;錢背同上述相同。該銀圓有五錢、三錢、二錢三種面值。「光緒銀圓」圖文有著鮮明的阿拉伯風格,這兩套銀圓是仿照南疆阿克蘇、喀什噶爾銀圓鑄造。


(3)餉銀銀幣, 「餉銀」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藩司王樹楠呈請迪化機器局鑄造的銀元。面值為一兩、五錢、四錢、二錢、一錢五種。錢幣正面以「四錢」為例,內圈為漢文「餉銀四錢」,圈外上下左右為維文「餉銀四錢」;錢背為蟠龍圖案。該幣取名「餉銀」是因為新疆地處西北邊境,駐紮軍隊較多,軍費開支是財政支出的主要項目,鑄幣的主要目的是用於發餉,故名「餉銀」,內地各省稱此項為「協餉」。


(4)民國壬子餉銀,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迪化造幣廠鑄行餉銀,幣值為一兩、伍錢兩種。錢幣正面全為漢文,珠圈內為「餉銀一兩」或「餉銀伍錢」,圈外一周為「中華民國元年」六字;背面為兩面交叉的五色旗(北洋政府的國旗,旗上五種顏色象徵漢、滿、蒙、回、藏),上下為漢文「壬子」。



(5)迪化壹兩銀幣,民國六年(1917年)及民國七年(1918年),迪化局相繼用維漢兩種文字鑄「壹兩」銀幣。錢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壹兩」二字,圈內左右維文,上方為漢文「迪化銀圓局造」,下方為漢文「中華民國六年」或「七年」;背面珠圈內為維吾爾文「一兩,烏魯木齊」,圈外為雙麥穗圖案。民國六年與民國七年的麥穗圖案不同。


2、喀什噶爾鑄造的銀幣

在新疆所有銀元的品種、數量中,以喀什銀元為最多。因為喀什噶爾是南疆政治、經濟中心,轄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田四城,庫銀存量居全疆之首。喀什噶爾局所鑄銀元種類很多,除個別仍帶有阿拉伯風格外,其餘均為內地蟠龍圖案。該局在1892-1904年間所鑄銀幣大致可分八類:

(1)光緒銀圓,光緒銀圓正面全為漢文,中間豎寫「光緒銀圓」,有左為「錢」、右為「伍」,還有左豎寫「伍錢」、右豎寫「喀什」,右邊也有豎寫「喀造」的品種;背面為環繞互生雙葉花紋,中間的維文譯為「喀什噶爾造,五錢」,回曆1310年。此套銀元有壹錢、貳錢、叄錢、伍錢四種。


(2)光緒元寶,光緒元寶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光緒元寶」四字,上為漢文「喀什」、下為漢文「伍錢」,左為維文「光緒、回曆1323年」,右為維文「喀什噶爾、五錢」;背面為蟠龍圖案。此種銀幣有兩套:一套為大寫的伍錢、叄錢,另一套是小寫的三錢、二錢。兩套銀元均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造。


(3)大清銀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戶部規定銀幣為本位幣。第二年,喀什局即仿內地大清銀幣體制,鑄喀什大清銀幣。銀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大清銀幣」,上方漢文有「喀什」和「喀什造」,下邊有漢文「湘平五錢」,左邊維文「喀什造」,右邊維文「五錢」;背面均為珠圈內蟠龍、外環枝花飾紋。該套銀幣面值有壹兩、伍錢、貳錢三種。


(4)宣統銀幣,清代龍洋一般稱大清銀幣,如鑄有年號可稱年號元寶。而喀什於清宣統元年、二年鑄的錢幣,卻叫「宣統銀幣」,頗為奇特。此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宣統銀幣」,上方和兩側為漢文「喀什造」和「五錢」,下方為維文「喀什造.五錢」;背面小珠圈內為蟠龍、最外一圈內為花紋圖案。


(5)宣統元寶,宣統元寶鑄於宣統元年、二年,銀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宣統元寶」,珠圈外上方,兩側為漢文「喀什造.伍錢」,下方維文內容和錢背圖案與上邊宣統銀幣相同。



(6)喀什餉銀五錢,此幣為1911-1913年,喀什局仿鑄1907年迪化餉銀,面值只有五錢一種。錢幣正面珠圈內為漢文「餉銀五錢」四字,圈外上、下、左、右及中心均大五角星,另有上下左右為小五角星版式;錢背上方為漢文「喀什」二字,中間珠圈內為蟠龍圖案,下方為維吾爾文「喀什造.五錢」及鑄造年份。


(7)喀什小銀元 ,喀什造小銀元,系宣統三年(1911年)鑄,分叄錢、二錢兩種面值。其中叄錢銀圓正面為漢文「銀圓叄錢」,中心有大花;背面中間珠圈內為蟠龍圖案,圈外下方為維吾爾文「喀什造.叄錢 回曆1329年,兩側各一個小五角星。」


(8)喀什民國餉銀五錢,喀什於民國二年至五年鑄「餉銀五錢」,並採用阿文紀年。錢幣正面字全為漢文,中間珠圈內為「中華民國」,圈外上方為「餉銀五錢」,下方為「新疆喀造」;背面有象徵五族共和的兩面交叉五色旗(北洋政府國旗,旗上五色象徵漢、滿、蒙、回、藏),上為維文「中華民國」,下為維文「餉銀五錢」。該幣面值僅有五錢一種,但細微差異的版別很多。


3、阿克蘇鑄造的光緒銀元

阿克蘇鑄造的銀元數量最少,鑄幣時間也僅從光緒十九年起至光緒二十一年,共三年。阿克蘇所鑄銀元,正面全為漢文,中間豎寫「光緒銀元」,右邊豎寫「阿城」、左邊豎寫「伍錢」;背面為環繞雙葉花飾,中間為維文「阿克蘇.五錢 回曆1310年」,背面圖案具有西方阿拉伯國家錢幣風格。該套銀元面值有伍錢、三錢、二錢、一錢四種。


(三)新疆地方版袁大頭


1947年5月至1948年底,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頭號代表麥斯武德出任新疆聯合政府主席。財政當局利用盛世才時期與中央銀行簽訂的500萬金盧布貸款運來的樣板銀,背著國民黨中央政府,由迪化(烏魯木齊的舊稱)水磨溝機器局造幣廠鑄造銀元,其形式和重量與「袁大頭」相似,並發行銀元票,規定銀元票1元,兌換新疆鑄造的銀元1元。蔣介石知道此事後,大為震怒,曾嚴厲電飭新疆當局:新疆是中國一個省,全國各省都無權發行紙幣。新疆如繼續發行紙幣,應將基金交存中央銀行,否則,立即停止發行。


我們常說的新疆大頭工藝水平落後,多見起皮,生綠銅銹,圖案淺打,這些特點符合迪化水磨溝機造幣廠土法機器壓制銀幣的特點。其含銀量低,袁像似西亞人,嘉禾具西域風格,版式繁多,說明鑄造者沒有中央政府頒發的模具,這點符合表麥斯武德當局私鑄銀元的史實。由此可以肯定,水磨溝機器局造幣廠鑄造的袁大頭,就是新疆大頭。新疆大頭的版別不少,細分有10多種。


主要的版別只有以下4種:

1.小葉大耳,新疆的朋友稱之為小葉高爐頭,此版是新疆大頭裡最為稀少的,因高銀,具說大部分被化掉了.

2.小葉小耳,新疆的朋友稱之為小葉高爐頭,此版的耳垂比小葉大耳小,面部特徵也區別較大,僅比版別1多點.

3.異筆民,此版為新疆大頭10幾種版別里,唯一這麼書寫的民.

4.大葉大耳,此版最為常見,含銀量不高


(四)新疆壹圓


新疆最後鑄造的大洋銀元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春,國民政府在新疆的統治已搖搖欲墜,新疆省政府為減少新疆的經濟損失,毅然斷絕了在金融貨幣上同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聯繫。從5月到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止,發行了每枚重7錢2分(含銀90%),面額為壹圓的新鑄銀元。這是新疆省最後一次鑄造的銀元,也是唯一以元為單位的大洋銀元。


該幣正面全部漢文,禾穗圈內為「壹圓」二字,有實心字體和雙勾空心字體兩種版別,上方為「新疆省造幣廠鑄」,下方為「一九四九年」,下方另有「民國三十八年」版別,兩側有五瓣花;背面中間珠圈內上邊為「1」、下為維文「圓」,珠圈上方為維吾爾文「新疆省造幣廠鑄造」,下方為「1949」。該幣細微之處有所不同的版式,表現在字體、紀年(民國版、公元版)等幾個方面。由於新疆造幣廠設備及技術交為落後,其鑄幣的版別極為複雜,依幣正面上的漢字書寫方式及背面「1」字的寫法,可劃分為普通版、壹橫上翹版、細字版、方足1版、空心字版、雜體字版、童體字版等等。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後,為維護社會經濟穩定,人民政府同意繼續鑄造流通新疆「四九」銀幣。但將幣正面紀年「民國卅八年」改為公元紀年「一九四九年」,背面仍有「1949」字樣,故此幣又俗稱為新疆「雙四九」銀幣。至1951年10月1日發行印有維吾爾文的人民幣統一全省貨幣時,新疆「四九」銀幣才停止流通並被限期回收。



因新疆「四九」銀幣鑄造流通時間短,發行數量少,回收較為徹底,加之主要在新疆省境內流通,流出新疆省外者極為稀少,向來為收藏者所珍視。


1951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在新疆省內發行帶維吾爾文的人民幣,同時規定收回銀元票,並將銀元、天罡銀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收兌,禁止在市面流通。最終實現了新疆的貨幣與全國幣制的統一,從而穩定了新疆的金融貨幣市場,為新疆的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金融貨幣環境。 一百多年過去了,在琳琅滿目、品類繁多的中國近代銀幣中,新疆銀幣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紛繁龐雜的版式、特點,為中國的貨幣文化增添了光彩,同時也頗受泉界藏家的青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jJDdXEBfwtFQPkdXE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