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疫情的當下,網絡語言傳播承擔著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的重要功能,因而更具廣泛性、快速性和影響性特點,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情感建構、情感識別和情感判斷。
值得欣慰的是,許多新聞媒體在新媒體平台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引導人們科學冷靜對待疫情,報道感人事跡,倡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網絡語言傳播注入了戰勝疫情的強心劑、定心丸。網民充滿深情的「隔離病毒,不隔離愛」「武漢挺住,我們永遠都是一家人」「最美逆行者,向你們致敬!」等話語催人奮進、感人淚下。這是網絡語言傳播正能量的體現,也體現了網絡語言在抗擊疫情中的積極作用。
然而,網絡語言也是一把雙刃劍。疫情暴發以來,一些網絡語言傳播的消極信息混淆了人們的視聽,甚至造成社會恐慌。概括起來,這些負面信息主要有以下特點:
網絡語言失真。一些未經證實的消息,或者道聽途說、添油加醋,甚至刻意編造的虛假信息,造成了網絡語言傳播消息的失真。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網絡信息發布的自由性和網絡違法的低成本等原因,加上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使消息失真成為這一特殊時期內網絡語言傳播中危害最大的消極信息。
網絡語言失范。由於網絡語言隨意、自由、標新立異等特點,導致網絡用語出現使用不規範現象。一些網絡語言或用語誇張、褒貶顛倒,或生造詞語、生搬硬套,或隨意諧音和縮略,破壞了漢語表達的規範性,也容易產生歧義,讓人是非莫辨。
網絡語言暴力。一些網絡語言用人身攻擊、粗俗低劣或網絡暴力等手段來實現某種目的或效果,影響了漢語表達的純潔與健康。如一些從武漢返鄉人員的個人隱私信息在網絡上肆意傳播,一些確診病例,甚至疑似病例的姓名、年齡、身份證號、電話、住址等個人隱私在網上被泄露,使他們受到雙重傷害。網絡語言暴力行為不僅打破了道德底線,更超越了法律規定,亟待用法律手段進行規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公開透明回應群眾關切,增強輿情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加大對傳染病防治法和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依法防控,提高人民群眾自我防護能力。」總書記的部署,為網絡輿情引導指明了方向,更是對網絡語言的傳播內容提出了要求。為更好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引導網絡語言的傳播向積極正面、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網絡語言的傳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合法性原則。網絡言論自由是以遵守法律為前提的,這是網絡語言得以傳播的前提和基礎。無論是信息發布、現象評析,還是個人感言,一旦違反法律,都要承擔響應的法律責任。為了確保網絡語言傳播的合法性,兩高發布的《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就從法律層面引導網民理性發聲、合法發聲。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也從法律上規範了網民的發聲要依規依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第四條明確規定「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只有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網絡語言的傳播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真實性原則。網絡語言的失真是當前網絡語言傳播中最常見的問題,也是網絡監管的一大難題。而網民容易在網絡輿論中盲目從眾跟風,形成語言圍觀,也容易形成颳風式傳謠,以訛傳訛。法國作家加繆在《鼠疫》中說:「這一切裡面並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的問題。與鼠疫鬥爭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誠實。」抗擊新冠肺炎,更需要網絡語言傳播真實和真相。只有真實,才有真相。人們關注每日「疫情速報」,就是為了了解與疫情有關的一切真相。只有真實,才有真情。無論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是「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都是發自內心對抗擊疫情的支持和關心,都是情感的真實表露,都一樣感人和鼓舞人。
規範性原則。網絡語言是語言的社會變體,其傳播是以傳遞信息和網絡交際為主要目的,具有隨意性、虛擬性和「快餐」性特點,因此容易導致語法不規範、語句毛病、用語不當或錯字、別字、脫字和衍字等語言失范現象。網絡語言一旦失范,就容易造成歧義,或與表達意願背道而馳,甚至造成不良影響。規範性是信息傳播準確、到位的重要前提。在防控新冠肺炎期間,堅守網絡語言傳播的規範性尤顯重要。要堅持規範性原則,必須做到兩個「到位」,即平台對語言表達的審核措施要到位,信息發布者語言規範的辨識能力要到位。這樣,才能確保抗擊新冠肺炎網絡信息傳播的規範、準確和到位,確保網絡語言傳播的健康、有序發展,
總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網絡語言的傳播已經成為發布指令、披露信息和了解資訊的重要平台和武器。隨著各級各類學校的延遲開學和大規模線上教學的開展,網絡語言傳播也成了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重要平台。凈化網絡空間,規範網絡語言傳播,發揮網絡語言傳播的正能量,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著名文學家愛默生說:「語言是一座城市,每人都可為這座城市添磚加瓦。但這座城市的健康和有序,純潔和美好,更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作者:王進安、胡雪雪、高宇虹,分別系福建師範大學教授,福建師範大學研究生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