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的最傻的事情,就是不停給孩子講道理

2019-04-24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給孩子講道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但是,我們發現,講的道理越多,孩子越不聽話。

曾經,在我女兒2歲多的時候,我帶她去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女兒比我女兒小半歲,在玩的過程中,她總是喜歡把小女孩子的東西摔在地上,惹得小女孩大哭。

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對孩子發脾氣是不對的,所以,我蹲下來,苦口婆心的對女兒說,你這樣做不對,你這樣做會傷害小妹妹,但是女兒依然我行我素。

終於有一次,我忍不住,對女兒大發脾氣,結果,那次以後,女兒再也不願意去朋友家玩。

我的教育以失敗告終。

事後,我在反思,為什麼給女兒講道理沒有用。

後來,在跟家長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不止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也同樣遇到這樣的煩惱,苦口婆心的給孩子講道理,希望孩子好,但是孩子就是不改變。

例如有的孩子成績不好,家長會這樣跟孩子說:」寶貝,你這是何苦呢?你不好好學習,媽媽不高興,爸爸打你,你自己受罪,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你就考不上好中學,你考不上好中學,就考不上好大學,你考不上好大學,你將來就找不到一個好工作,那你就要喝西北風了,你得好好學習呀「。

可是,孩子並沒有改變,依然成績不好。

美國心理學家林文采老師曾講過:

養孩子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如果因為養孩子而把家裡搞得雞飛狗跳,那一定是方法錯了。

我非常認同老師的這句話,於是我開始反思,講道理的方法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

直到有一天,帶女兒去看病,我突然明白我錯在哪裡。

我的錯誤在,遇到問題,不是先找原因,而是先解決問題。

那天,女兒高燒39度,到了醫院後,人很多,排了好久,終於輪到我們,坐下後,醫生二話沒說,先讓我們描述病情,接著拿出聽疹器聽了聽女兒的肺部,最後,開了一張化驗單讓去驗血。

等我們驗血回來,醫生看了一下報告,說女兒並沒有大問題,只是病毒感染,吃點藥就好了。

我們看,當醫生聽到我描述孩子的病情的時候,並沒有急於開藥,而是先找病因。

假如,在我描述孩子病情後,醫生說,孩子發燒呀,來我給孩子開點藥,你回去吃吧,這時我肯定是不敢去吃這個藥的。

為什麼呢?

因為醫生都沒有給我女兒檢查,我女兒到底是因為什麼發燒呢?

是病毒,還是流感,還是其它什麼原因呢?原因都沒找,就直接給女兒開藥,那沒準還會越吃問題越大,所以,當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一定要先找原因。

而我們知道,講道理是動嘴,一旦動嘴,那我們就會停止想辦法,而去批判評價他人,最終陷入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泥潭裡。

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盧森堡博士曾這樣描述語言:

語言使我們陷入是非之中。它擅長將人分類,把人看作好人或壞人,正常或不正常,負責任或不負責任,聰明或愚蠢等等。

事實上也是如此,當我們苦口婆心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是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而孩子則是卑微的接受我們的語言攻擊,當一個人受到攻擊的時候,他是沒有能力解決問題的。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家長先要管住好自己的嘴。

但是,我發現,家長特別喜歡用嘴來教育孩子。

除了給孩子講道理外,還有總要求,例如,你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上學不能遲到早退,要認真聽講,認真寫作業努力學習;

還有總表揚,例如,孩子,你好好學習,你就是最棒的寶貝兒,快去把電視關了吧;

還有總批評,例如,怎麼這麼笨呀,這道題我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還不會,你腦子給狗吃了嗎?

到最後,我們越說,孩子越逆反。

既然說是錯誤的教育方式,那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呢?

我提供三個非常好用的方法:

一個叫管住嘴;

一個叫靜下來;

一個叫找智慧。

一、管住嘴;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還別急著動嘴,也就是別急著給孩子講道理、或是批評、或是指責孩子。

我們知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對外人我們可能會三緘其口,但是,對孩子卻很難做到,孩子的一點小問題就會引發父母的勃然大怒,原因在於,孩子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他不會攻擊我們,不會給我們造成威脅。

但今天對我們沒有威脅,並不代表將來對我們沒有威脅。

2017年,瀋陽市心理研究所對青少年犯罪進行研究,發現這些犯罪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暴力語言之下。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

如何管住自己的嘴呢?

我覺得最好用的方法就是在保證孩子的安全前提下離開現場,因為通常我們是知道說沒有用的,但是在那個現場,看到孩子有問題我們著急呀,一著急就想要解決問題,這也是人的本能,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離開現場,一個人靜一靜。

二、靜下來,找原因;

我們知道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合理的需求,孩子不聽話,那她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呢?

我們要用心感受,而只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孩子的內心,感受到孩子的內心之後,我們才能找到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

就拿開始我女兒總喜歡摔小女孩的東西來說吧,講了那麼多的道理都不明白,其實原因在於這麼小的孩子,她是沒有辦法分清自己犯的錯誤和懲罰有什麼因果關係的,而且她也不知道這種行為是犯錯誤。

但是,因為她的行為傷害到了其它人,所以,我需要制止。

可是如何制止呢?

不同年齡的孩子發育程度不一樣,2歲的孩子不管怎麼講道理都是沒有用的,用時間隔離的方法也不會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家長事先看好她,如果萬一不小孩子還是做錯了,那就抱走孩子,並告訴他,以後都不允許和這個小女孩一起玩的。

適當的懲罰還是需要的,我的女兒也受到了這樣的懲罰,只是當我不理解的時候,我會為我的行為而內疚,但是經過思考後,我不會因為發脾氣而內疚,因為孩子要有界限感,不能傷害到其它人。

那如何才能靜下來呢?

我覺得最好用的方法是深呼吸,不過這隻有解一時之急;

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應該多學習,多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一件事情,當我們知道他是正常的,就不會恐慌,也不會內疚。

三、找智慧,關心孩子,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為父母,我們最大的任務不是給孩子解決問題,而是關心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有一個媽媽,非常焦慮,於是,自己學了好多的情緒管理的課程,學習之後,這個媽媽處理情緒的問題的能力突飛猛進,焦慮的症狀得到了明顯的緩解。

兒子因為受到媽媽的影響,也漸漸形成想贏怕輸的性格,而每當孩子因為事情沒做好而鬧情緒的時候,這個媽媽就會跟兒子說,媽媽知道你很傷心,很難過,但是我們傷心難過也解決不了問題,對不對?

可是,兒子聽到這句話後不僅沒有停止哭鬧,反而哭得越凶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問題的實質還是在於,這個媽媽太心急的想要解決問題,真正智慧的家長不是幫助孩子把問題解決掉,而是想辦法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當兒子有情緒的時候,可以讓兒子先發泄情緒,事後,再懷著空杯的心態來幫助兒子識別情緒,找到情緒的根源,解決問題。

那如何才能做到智慧的幫助孩子呢?

首先,不要道德批判;

當一件事情出來之後,我們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道德觀念來評判別人,例如:你就是不聽話,你就是喜歡善做主張。

而一旦我們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就會蒙蔽我們的愛,就會認為別人是有問題的,我是錯的。

其實,就是認真;

那什麼是認真呢?

認真就是目標明確,程序完整,結果達標。

我們常常對孩子提出要求,給一個目標,例如,把房間收拾乾淨。

但是,如何收拾房間,以及什麼叫把房間收拾好了,這都沒有說。

於是,孩子說,媽媽,我把房間收拾好了;你一看,你這哪裡是收拾好了,褲子應該放在衣櫃下面的格子,你卻放在上面的格子裡,玩具應該放在玩具柜上,你卻放在書桌了。

最後,矛盾來了。

所以,當我們要求孩子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給孩子提要求,還要有達到這個要求的方法,最後有一個評定結果。

就拿我們家長最頭疼的寫作業為例來說吧,家長常說要認真寫作業,那什麼叫認真寫作業呢?

首先,要有目標,就是什麼時間內完成作業;

其次,可操作;

例如,第1步,做好準備,在寫作業前該喝水就喝水,該上廁所上廁所,別寫作業的時候要上廁所,還有,文具放好等等;

第2步,整理今天要寫的作業,今天有哪裡作業要寫,哪些可以自己完成,哪些需要幫助;

第3步,開始寫作業,計時;

第4步,能獨立完成的作業獨立完成,不能完成的作業留到最後一起解決;

第5步,一氣呵成,能一口氣寫完,我們就一口氣寫完。

.......

這就是認真原則,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得來完成程序,當孩子大了,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整理做事情的程序,家長給出意見和建議,而只有這個時候才需要動嘴。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教育孩子一定要先找原因,再找方法,最後才是解決問題,具體來說分三步走,第一,管住嘴;第二,靜來來,找原因;第三,找智慧,關心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龍芳:家庭教育指導師,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成長需要家庭教育指導師的陪伴,希望我的分享能陪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