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身於中國近代歷史的名門世家,又擁有著令人羨慕的天生麗質;
她,身逢風雲激盪的年代,卻永遠從容對待;
她也是集萬千才華和寵愛於一身的女子,她就是被稱為「人間四月天的美好」的林徽因。
林徽因,是我國著名的女詩人,作家,也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師。她的才情,不僅體現在她那柔美的詩歌里,也體現在她的建築作品裡,也更體現在她愛情里。
徐志摩因她而與結髮妻子離婚,開創了中國的離婚制度;金岳霖為她終身不娶;梁思成守護了她一身。而在抗戰8年期間,她弟弟不幸犧牲在戰爭中,而林徽因也只能靠賣衣服度日。
林徽因
5歲那年,林徽因就開始接受啟蒙教育,而她此時的啟蒙老師是她的大姑母林澤民,兒時的啟蒙讓林徽因早早接觸書中世界,書中的知識也在林徽因身上慢慢發芽,對文學的熱愛和天賦讓她在文壇上一舉成名。
8歲那年,林徽因移居上海,開始了她的小學學習生涯。
1916年,其父親在北洋政府任職,林徽因也跟從父親來到了北京,在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英女中學習,而這次英語學習之旅,為她後來能夠在泰戈爾來訪時當任翻譯打下了一個紮實基礎,也是她後來追求建築夢,成功赴美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1920年林徽因跟隨父親遊歷歐洲,這次出遊,她第一次知道除了中國建築以外的其他建築風格,而這種風格讓她徹底淪陷在對這些建築物的欣賞裡面,她立志要攻讀建築學的想法。
從此,建築學的萌芽開始在林徽因的身上萌芽並在後來成功實踐,成為中國著名的女建築師。
而這時的林徽因,也結識了徐志摩。徐志摩可以說是林徽因的精神伴侶,是他激發了林徽因詩歌的靈感,讓林徽因的詩歌慢慢走上文壇,也讓再別康橋成為人們嚮往的神話。
林徽因
1924年,林徽因開始了她的建築學之夢,前往美國攻讀建築學。由於建築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只能選修建築學,來完成她的建築夢。她一直保持著對建築學的熱愛,在晚年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加拿大舉行婚禮,他們從相識,相知,相愛,到最後步入結婚的殿堂,這一對璧人至今是多少人眼中可望不可即的愛情。
在詩歌上,她是善感的,也是多情的;在建築上,她是熱情的,執著的;在愛情上,她是理性的,也是忠誠的。
林徽因
在古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水平的落後,人們為了更好地傳宗接代,出現男人們三妻四妾的情況是很普遍的。而林徽因的家庭也是典型的封建家庭代表,其父親林長民有過三段婚姻。
在眾多兄弟姐妹中,屬林徽因和弟弟林恆的關係最好。林恆從小也是一個發出聰明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本身的學術造詣也很高,但是他同時也是一個愛國的青年人士,在考取了清華大學的林恆,看到國家處於危難時刻,決定棄筆從戎,報考了航空學校。
1941年,日軍在成都空戰,面對國家如此危難時刻,林恆不畏艱險,迎戰日軍的空戰,最終卻因情報失誤和我國科技水平低下,林恆和他的8位戰友最終壯烈犧牲。聽到這一消息的林徽因悲痛欲絕,當場昏厥。
無數日子裡,想起死去的弟弟,林徽因悲痛寫下了《哭三弟恆》,書中每個字都包含著林徽因對弟弟的思念,包含著林徽因對弟弟死去的悲痛之情,更是對國家淪落如此命運的無可奈何,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哭三弟恆》,不僅僅是寫給死去的弟弟,也是寫給同弟弟一起犧牲的8個戰友,同時也是寫給所有壯烈犧牲的戰士們。抗戰8年,林徽因也過著流亡的生活,生活艱辛,林徽因甚至也只能靠賣衣艱難度日。
林徽因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國家陷入危急時刻,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從這一刻爆發,很多中國人也開始了逃亡的日子,而林徽因也開始了她悲壯的流亡時期。
1937年8月,北平淪陷,無數北平人淪為日軍的奴隸,整個中國開始了流亡的日子。
在離開北平前,林徽因肺病做了一次身體檢查,醫生警告她不要過度奔波勞累,而林徽因卻不以理睬,平淡看待生死。
殊不知,這位才女在慢慢離我們遠去。離開北平時,林徽因只有幾件隨身顛簸的行李。而林徽因的肺病開銷和流亡的奔波勞碌,家庭沒有足夠的收入,導致林徽因最後只能靠賣衣服度日。
1937年9月,林徽因在流亡途中,給費正清寫了一封信:「發生了太多的事情,不知從何說起......我們總還算是平安。一周前抵達天津,現在正坐船去青島,走到哪算哪。」從信中,我們可以看出因抗日戰爭,許多人流離失所,林徽因也過著家無定所的日子。
費正清
1937年,林徽因在寫給沈從文的信中:「由盧溝橋事變到現在,我們把中國所有的鐵路都走了一段,帶著行李,小孩,奉著老母,由天津都長沙共計上下舟車16次,就出旅館12次。」
在如此情況之下,經濟越來越窘迫,美國曾邀請林徽因去美國講學,但是林徽因卻拒絕,她說她要和國家一起吃苦,而這種愛國情懷不禁讓人佩服。
1937年10月,林徽因一家流亡到長沙,面對生活的困苦,她如此寫到:「個人生活已甚苦,但尚不到苦到不堪,我是女人,當然立刻變成純凈的糟糠的類型,租到兩間屋子,烹調,課子,洗衣,鋪床。中間來過幾次空襲警報,生活也飽滿幾分。」
林徽因
早年的林徽因出身名門,歷經繁華,她是一位才女,一位作家,是建築師,但是她同時也是一位母親的角色。
在流亡時期的她一貧如洗,此時的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林徽因,她放下所有榮譽,放下所有身段,她只是一位母親的角色,洗衣做飯,照顧孩子,拿著瓶子去街上打油買醋。她是所有女性都應該傾佩的女子,進得了書房,也入得了廚房。
隨著上海的淪陷,南京淪陷,杭州淪陷,濟南淪陷,武漢,長沙等城市不斷遭到轟炸。
1938年林徽因一家又開始收拾行李。
為了能擠上車,林徽因和梁思成帶著家人,每天凌晨一點就摸黑爬起,把少得可憐的行李裝上車,一直到早上10點,車才開始駛動,新的流亡又再起開始,經過39天的跋涉,林徽因一家終於抵達昆明。漫長的流亡生活,讓人無法想像當初林徽因所遭受的磨難。
林徽因和梁思成
此時生活的困頓也開始來臨,物價的飛漲,讓林徽因一家的生活也是捉襟見肘。當得知他們流亡前存在天津租價外國銀行地下室的測繪稿,底片慘遭洪水浸泡這個消息時,梁思成第一次流下了悲痛的眼淚,林徽因也傷心欲絕。
此時的梁思成把自己的文稿寄給費正清夫婦,讓他們把梁思成的稿件在美國地理雜誌發表,得到的稿費用來購買建築書籍和地理雜誌以此來解決學術上的支出;而此時的林徽因也想把一些舊衣服賣出去,以此來度過眼前艱難的時刻,梁思成嘲笑說他們實實在在淪為乞討的乞丐了。
1940年12月13日,流亡再次開始,林徽因一家流亡到了李莊,到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之前,林徽因一直在李莊度過。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林徽因也結束了她的流亡生活。
林徽因
她是中國的才女,是中國的詩人和建築家,她的才華,她的天生麗質,她的談吐都是被人們所羨慕的,她是「人間四月天」,是所有女性的偶像。
文學上,她潛心學習,享受學習的快樂,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她的才華為中國文學和建築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生活上,她努力做好一位好妻子好母親的形象,而她也確實做到了。
流亡時期的她,面對弟弟空戰犧牲,她悲痛欲絕;面對生活的窘況,她洗衣做飯,上街買醋,賣舊衣服,來度過生活的艱難歲月。她,就是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