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女孩「70華誕閱兵賦」爆紅,來看看賦的前世今生和其祖師爺

2020-10-30     星稀月暗

原標題:16歲女孩「70華誕閱兵賦」爆紅,來看看賦的前世今生和其祖師爺

「十一」小長假,朝野熱議,莫過於祖國七十華誕大閱兵。而一名叫劉天羽的女孩,因一篇閱兵觀後感而走紅。劉天羽今年只有16歲,才上高二。這篇大氣磅礴文采飛揚的觀後感,跟她的年齡很不相稱,因為這篇文章用的是文言,而且體裁是賦體。這也是引起她和她的文章走紅的主要因素。

1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篇觀後感:

泱泱華夏,浩浩千秋。於以求之?暘谷之東。山其何輝,韞卞和之美玉;川其何媚,懷隨侯之明珠。彼美人兮,高珠峰以為冠兮,踏台、瓊以為屐;配太華以為刀兮,長四瀆以為佩。神采奕矣,既御鯤鵬而詠江離,又乘扶搖以上青雲;形貌昳矣,方植黃竹而哀悲歌,又望松柏以明昭志。其才若何?屈子離騷,相如辭賦,李杜詩歌,元白文章,不能一一盡數。其情若何?瀟湘淚竹,首陽採薇,啼鵑望帝,化碧萇弘,無可件件道來。長安月下,萬戶搗衣砧聲促;大散關外,三尺鹽雪下將來。春閨夢,勿夢無定河邊骨;君莫笑,休笑沙場醉臥人。惶恐灘頭,一片磁針盡南指;黃金台上,提攜玉龍為君死。天下興亡,匹夫低詠周黍離;雖千萬人,將軍高唱秦無衣。七十華誕,逢迎古稀。京華非夢,夢無此歡。雷驚天上人,阿母壓低窗台蕊;步震地下魂,閻羅截斷黃泉水。龍騰虎躍,國人氣勢如虹;鳳翥鷹翔,國器搏擊長空。投鞭斷流,何海不填?綿綿瓜瓞,何山不移?既承古志,更唱新聲。居竹食肉,為生民立命;金磚絲路,濟盛世繁昌。雖言榮榮,更言憂憂。歸子不安,虎狼眈眈。豺之婪婪,狐之計奸,九州內外,人言可畏。裨闕補漏,今人之任重;固本安邦,來者之道遠。安能銀鞍韉而醉良辰?必將振長策以定妖亂!寰宇一白雄雞唱,拿雲系日少年心。昂揚高歌兮,無用千金市骨;學成文武兮,自將貨與中華。這裡,我把劉天羽的這篇賦全文引用出來,大家讀後有何感覺?確實是大氣磅礴,這不僅是因為用文言文寫就,也不僅是女孩的文采飛揚,很大程度上,是她選對了體裁,因為賦體,本身的特點就是文采和鋪排。賦體的語言隊列,如排山倒海的軍隊,更像草原上馳騁的戰馬,威風凜凜,氣勢雄壯。

這種文體,散韻相間,句式基本固定鋪排,略顯變化,句式上多用對偶和排比。對偶句朗朗上口,排比句鋪排氣勢。所以,辭賦給人外在的感覺就是特別有文采。女孩劉天羽這篇賦,也是如此。

在內容上,賦體文章講究用典,因為句式比較固定,用典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同一件事同樣的感受,用不同的典,就可以反覆詠唱。這樣,剛好又造成了形式上的鋪排。

劉天羽這篇文章中,也是用了好多典的,如果古文水平不怎麼樣的話,真的還很難讀懂。隨便舉例來說,比如,暘谷,不懂古文肯定不懂什麼意思,在古代,是指日出之處。再如,卞和之美玉,用的就是和氏璧之典。四瀆,不懂的人更多,因為現在已經不用了,中小學課本里選學的古文,也沒有涉及到這個詞的。四瀆,指的是我國的四條大河,即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古文中用的也不多。

由此可見,這個高二的女生,是有一定文學功底的。憑著這篇賦來看,其古典文學修為,不在今年高考的網紅學生詩詞才女武亦姝之下。這個女孩背誦了多少古詩詞我不知道,但是,她一定閱讀了大量的經典古文,這是可以肯定的,否則,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

2

辭賦這個文體,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有人把辭賦的源頭歸結到屈原那裡。這也不是不可以的,屈原的騷體,被稱為楚辭,是可以看做賦體的。

不過,我們一般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定義為詩,雖然也是反覆詠唱,但跟後世賦體的詠唱還是不同的。屈原的代表作《離騷》,還是屬於長詩,一般不作為賦來看待。但是,應該說,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詩人的詩,是後世的賦體的源頭,這是無可置疑的。這時候的詩歌,像河流的源頭,然後有了支流,有的發展成詩,有的變成了散文中的韻文,賦體。

在戰國時代,辭賦的代表作家除了屈原外,最牛的應該是荀子,他是第一個以問答形式寫賦的作家。而且,沒有荀子,也許未必會有賦這個體裁的名稱,可能是別的什麼名稱。這個名稱,就是有荀子開創的,他有一篇文章叫《賦篇》,這篇文章在當時和後世,影響都很大,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文學體裁中有了辭賦。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荀子跟屈原被尊為辭賦鼻祖。但是,這個階段的賦體,跟後世的賦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因為雖然也開始鋪排,開始反覆詠唱,但是,在平仄和用韻上,並沒有多少要求和規定,而且,這時候的文風樸實,作品也都是有感而發,言之有物,形式的鋪排,主要還是服從內容,是為內容服務的。

3

真正的賦體文章祖師爺,其實不是屈原和荀子,而是漢代的司馬相如。是他,把辭賦推到了這個體裁的頂峰,然後幾乎死去,大賦不再,而只餘下小賦了。

到了漢代時,國家得到了統一,疆域萬里,大好河山確實值得歌頌。於是,賦,也就是駢體散文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一時風頭無二的文學體裁。這個時期的賦,被成為漢賦,也就是大賦。

我們在總結各個朝代文學成就的時候,會說這樣一句話:唐詩宋詞漢賦明清小說,或者唐詩宋詞漢文章明清小說。第二句所說的漢文章,也是指的是賦。也許,很多人會感到奇怪,唐詩宋詞,閃耀千年,經久不衰。明清小說,連普通百姓都愛不釋手。可是,漢賦去哪了,怎麼不見流傳,沒有多大影響?

確實如此,漢賦只有一個高潮,就是在西漢時期,以漢武帝時期為鼎盛。這個時期,國力空前。這樣的強盛的時代,是需要頌歌的。於是,漢賦得以迅速占領文學高地。

代表人物司馬相如的故事很多,他出生於一個富裕家庭,但屬於布衣。這樣的家庭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在古代沒有功名,也就是不當官,別說富不過三代,一代都不能到頭。所以,司馬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司馬相如身上。

這司馬相如從小聰慧,很早就能識文斷字,能寫文章。他的父親就竭力培養他,讓他讀書,改變白丁身份。在他成人之年,花錢買了個小郎官。那時候,官是可以買的,屬於正常的渠道。郎官,就是侍從。

司馬相如開始跟的是漢景帝,但是漢景帝並不喜歡文學,什麼詩歌辭賦文章都不感冒,倒是喜歡看雜耍耍猴之類的。司馬相如根本就沒有表現的機會,因為他只會寫文章。所以,他咬咬牙,就辭職了,去了喜歡辭賦的梁王劉武門下。經過反覆較量,他以一篇《子虛賦》戰勝了牧乘,成為梁王的最器重的御用文人。

但是,司馬相如命運並不好,梁王忽然病死,這班幫閒文人只好做鳥獸散。司馬相如回到家,已經是家徒四壁,窮得叮噹響。只好去找在四川當縣令的王吉。還是王吉配合他演了一場戲,賺了新寡的卓文君,成就了一段愛情佳話。這個時候,司馬相如貧困潦倒,靠著卓文君的嫁妝生活。

但是,機會還是來了,因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喜歡辭賦,特別喜歡那種鋪排到了極致的辭賦,因為他覺得沒有這樣的文字,根本就不能跟他的文治武功匹配。他看到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大為讚賞,司馬相如也就起飛了。

這個時期,辭賦高手不少,但以司馬相如為領袖,他的一篇《長門賦》稿費千金,是被武帝金屋藏嬌的陳阿嬌花錢雇他寫的,希望以他的文采打動武帝,讓他回心轉意。但是錢花了,武帝也沒有回頭,這就是所謂「千金縱買相如賦」也沒用。

賦這種文體,跟詩歌不同,沒有一點民間基礎,在民間就沒有市場,也就皇帝喜歡。所以,在司馬相如手裡達到頂峰的漢賦,很快就沒落了。這個時期的賦,只有一個功能,就是歌功頌德,就是拍馬屁。

4

沒落,並不等於死去。辭賦這個文體開始變化,司馬相如那樣的大賦沒人寫了,因為根本就沒人看,所以小賦興起,作為跟詩並行的文體而存在。

隋朝,雖然短命,但是有一個不可磨滅的功績,那就是創立了科舉取士制度,通過考試,平頭百姓也可以晉升到上層社會,可以當官,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社會進步,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隋以前,通過文章取得地位的,也只有司馬相如了。科舉取士,讓下層社會的人都有了希望,打通了社會階層之間的通道。現在的高考制度,就是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延續。

唐宋科舉取士制度日益成熟,民間盛傳的各種故事裡,很多窮書生一舉成名天下知,創造了多少傳奇。如果沒有科舉取士制度,是不可想像的。

在科舉考試中,就有詩賦的要求,詩賦都是必考科目,另外就是策論。這個時候的賦,就是駢體韻文,也叫四六句,多用對偶排比句式,講究平仄和押韻。但是,這種文體的生命力真的不怎麼樣,詩流傳那麼多名篇,而賦的名篇寥寥可數。

在唐朝,除了科舉取士選幹部外,對於普通文人來說,還有兩個渠道,一是找有影響有權勢的人推薦。李白一生就沒有參加高考,都是找人推薦,而杜甫參加了兩次高考,遺憾的是都落榜了。白居易參加考試中了進士第四名,跟他齊名的元稹,是那一屆的狀元。

另一個渠道呢,就是直接給皇帝上書,用好文章來引起皇帝關注,重視。給上書的文章,都是用賦體,因為容易展示文采,竭盡鋪排之能事。杜甫就曾經三次直接給皇帝上書,寫的都是賦。但是,基本上是石沉大海。

5

到了現代,詩歌跟散文分離了,但是,在詩歌和散文之間,還有一個特殊的文體,叫散文詩。其實,這散文詩,就是白話文的賦。也就是說,散文詩是由古文的賦演變而來的,就是現代漢語寫作的賦。

散文詩跟賦一樣,追求文采,講究句式上工整,對仗,韻律都會適當考慮,講究朗讀上的朗朗上口。古代的賦,都是直接朗誦給皇帝聽的,所以必須講究。散文詩繼承了這種特點,其實就是現代的賦。

回到文章開頭所說的,16歲的小美女劉白羽寫的這篇賦,現在是很少有人這樣寫了,這是一種標新立異。我們離古文已經很遠了,都是用現代漢語寫作。但是,偶爾來一篇文言寫的文章,覺得頗為新奇。現代人用文言寫文章,需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學和古漢語基礎,否則肯定是寫不來的。

我們生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時代值得我們歌頌的事物真的太多太多。為祖國唱讚歌,是我們共同的心愿,至於是像劉白羽這樣用文言文寫賦,還是用現代文來寫散文詩,寫詩歌,寫散文,那就取決於我們各自的擅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GJOeHUBLq-Ct6CZXR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