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40歲被開除失業的父親,從辦公室抱著零碎的物件回到家。他喝了一天酒,坐在家裡陽台上,看了整整一天的太陽。
想了很多之後,他給快要上大學的兒子,發去了一句話:「如果再來一次,我一定不會在你這個年紀,只顧著戀愛、遊戲、吊兒郎當。」
他兒子問他:「那我這個年紀,應該做一些什麼呢?」他沒有回答。
我想起《殺鵪鶉的少女》里一段話: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
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二三十歲的年紀,會遇到很多這樣普通的一天,你以為是普通的一天,也許是你命運的巨變。
01
選擇,意味著失去
你知道選擇意味著什麼嗎?
你可能知道,選擇,是一種擁有。
但你極有可能意識不到,你在選擇時,也在失去。
你會意識到你所失去之物最大的價值嗎?
同事孩子大學畢業,面臨找工作的問題,他問我:「我是去體制內好呢?還是找一家公司比較好?是去大公司呢,還是去小公司?」
我問他:「如果你選擇了體制內,會怎麼樣?」
他說:「那我會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只要不犯大錯誤,基本不會被辭退,有保障,工作生活體面。」
我再問他:「那你會失去什麼呢?」
他回答不上來:「失去什麼?我會失去什麼呢?我好像不會失去什麼,也不用我付錢呀。」
你看,很多人就是這樣:
決策時能清晰地知道,這項決策可以為自己帶來什麼,卻考慮不清楚,這項決策,會讓自己失去什麼。
我告訴他:
「你會失去很多,很重要的東西。體制內穩定,有保障,但也比較清閒安逸。你會失去一開始就進入市場(公司)的機會,失去可能趕上的某些風口,失去幾年內薪資快速上漲的機會,甚至失去財務自由的可能性。」
作家張五毛講過自己的故事:
很多年前,他畢業,同事去了一家事業單位。他工資5000,同事工資6000,比他高一千。
後來,他工資漲到了7000,同事還是6000;他工資漲到9000,同事還是6000;
他工資到了2w時,同事說,我終於漲工資了,增加了油費報銷,500塊一個月。
體制內,是穩定,但節奏跟不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薪酬調整自然也跟不上。
當你選擇了體制內,就意味著失去了在市場打拚的初步機會,以及之後可能獲得的一切。
不只是工作,任何選擇都是這樣,你選擇了A,同時就失去了B,也可能失去了CDEFG……
選擇,就會有失去。
02
機會成本:
為了得到某樣東西,必須放棄的東西
為什麼我要強調選擇的同時,會失去呢?
今天的重點來了: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經濟學中的術語,其實除了經濟學領域,生活中任何決策,你都會用到。
例如,你選擇了與A結婚,你就失去了和其他人結婚的機會;考大學,你選擇了A大學,你就不能去其它大學。
經濟學家曼昆在《經濟學原理》書中,對機會成本的定義,是這樣的:
「機會成本,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必須放棄的東西。」
其實,還應該加上一句:必須放棄的東西,可能產生的最高價值,你也得不到。
舉個例子,今天你碰到一個選擇難題,心愛的女孩過生日,老闆喊你晚上參加一個飯局。
你有兩種選擇:
A,推辭掉飯局,甚至不惜辭職,陪女孩過生日;
B,去飯局,讓女孩自己過生日。
你選擇了B,可能在你心裡,自己錯過的,只是一次心愛女人的生日機會。
但很有可能,因為一次錯過,而永遠錯過一個人。
這個人,這場終身幸福,可能都是你為了這場飯局,付出的機會成本。
當然,這只是一個舉例。
每個人在做決策時,都應該意識到機會成本。
腦子裡刻進這個概念,會讓你理智許多,看清許多。同時,也更加全面思考問題。
03
機會成本
會大大降低你做決策時的衝動
沒有機會成本意識,人在決策的時候,會有很大衝動。
最典型的,舉個例子吧,賭博。
你去澳門或者拉斯維加斯,你把全部身家都拿過去賭。此時,你會興奮,摩拳擦掌,充滿期待。
因為你眼中、腦子裡、想像的畫面,都是自己贏了錢財富翻番之後,你所擁有的東西:車、房、遊艇、一大筆錢。
你基本不會意識到,這筆錢輸了之後,你會傾家蕩產,房子都賠掉,淪落街頭,家人和你一起受苦,生活重回貧困線以下。
你會失去一個家庭的幸福安樂。
對機會成本的忽視,是很多人被賭徒心理控制的根本原因。
再舉個例子吧,炒股。
作家連岳寫過一篇文章,標題非常醒目,《別做賣房炒股的蠢事》,受眾很廣,很有共鳴感,說明類似這種蠢事,不少人做過。
在股價比較低時,很多人想帶著一大筆錢衝進股市,買優質股票,等漲上來,財富大幅升值。
很多已經瘋狂了的人,預判股價此時應該已經跌到底部,即將反彈,抱著一種賭一把的心態,把房子賣了,去炒股。
這個時候,當這些人做出這個決策時,決然不會想到萬一虧了,自己會虧損成什麼樣。
而是頭腦發熱,發瘋似的,充滿幻想,幻想自己財富翻番,買大車大房遊艇的快感。
他們不會想,要是萬一股價跌了呢?
失去的是什麼?失去的不僅是房產與財富,還有一家人的安居之地,是一個家。
這些人心裡,沒有機會成本這個概念。
如果有,就會意識到只有很小的機率會成功,這樣的決策極其危險,甚至會讓自己傾家蕩產、無家可歸。
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會終止這種決策。
懂得機會成本,會極大地降低你在做決策時的衝動。
機會成本會告訴你,嘿,別總是想著成功了自己會得到什麼。
從那個美好的畫面中抽身出來,多想想:如果失敗了,你會變成什麼樣,失敗了的話,你能否承擔起這後果。
這麼一想,90%的衝動,會煙消雲散,人會回歸到理性狀態。
人沒有衝動,決策就會更加明智,打拚來的成果,也更容易守得住。
04
機會成本讓你變得更務實
如果你腦子裡,隨時有機會成本這個意識,你會變得更加務實。
務實是理性思考體現出來的一種生活態度。
務實的人,不會好高騖遠,不會對生活充滿虛幻的想像。
很多人都幻想:
如果自己能去大理、麗江開一家店就好了,既能掙錢,又能追逐詩和遠方,逃離壓力超大的北上廣。
可是,逃離北上廣,去大理、麗江開店,看似浪漫而富有想像力,這個方案真的值得嗎?
沒有機會成本意識的人只會想到,麗江的雪山,大理洱海,輕鬆,自由自在,四季如春。
這些畫面,看起來是很美好,也動人心魄。
可是,你為此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J小姐寫過一篇文章,《那個賣了房子去大理的姑娘,又回來了》
她的一個朋友,因為厭煩了城市車水馬龍的生活,毅然決然賣掉了自己在蘇州的房子,去大理開了家客棧。
「看陽光斑駁的古城,路上有安逸的行人和貓,偶爾寫寫字,跟來往的遊客聊聊見聞,聽聽他們的故事,餘生就那麼閒散慵懶地活下去……」
想像十分美好。
當J小姐以為未來會在大理古城某個小店看到她朋友時。
兩年以後,這位朋友又溜回來了,再見還是在蘇州火車站,灰塵滿身,一臉疲憊,說:
「終於知道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去大理之後,她帶著賣房子的錢,租下了一間客棧,半年起付,一下子就去掉一大筆錢。
裝修的樣子她不喜歡,想改。改動很大,用的都是比較好的材料,裝得也很精緻,又去掉一大筆錢。
大理開客棧,旺季人多還好,淡季沒幾個人,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但打掃、水電、房屋租金,一樣不能少。
大理客棧,本就是個飽和市場,每年都有一大批人,來這裡開客棧民宿,競爭力很強。
情懷再美好,做生意依然要遵守商業法則。
只撐了兩年,第三年的資金便跟不上來了,盤子鋪得太大,錢差不多花完的時候,她朋友賣掉客棧,背著包,又回來了。
可你以為她損失的,只是這筆錢嗎?
還有這2年時間:
2年內,她們公司持續擴大,融資了好幾輪,給初始員工配發了不少股份,如果她不走,也是有這些股份的;
2年內,新媒體異軍突起,一大批人抓住風口,站在了浪尖上,如果她不走,也許也趕得上這個風口;
2年內,蘇州城市房價翻番了。
這些增值,原本都是應該屬於她的。
在一個行業沉寂時間長達2年,當她再去投簡歷的時候,在這個行業已經沒什麼名氣了。
這2年,她損失了太多太多,這些,都是機會成本。
都是你選擇了一個方向,放棄原先規劃付出的代價,很大。
你偶爾也會有類似這樣的想像,去開店,去創業,去環遊世界,去找個地方虛度時光。
想像還是美好的,但我依然勸你植入機會成本意識,考慮自己會失去什麼,以及這失去什麼,會進一步讓你失去什麼?
你有機會成本意識,就會變得務實很多,大理的陽光沒有那麼美好,不值得你放棄一份不錯的工作去換;
麗江的草原沒那麼廣闊,也不值得你賣掉房子去擁有——你以為你賣掉的是房子,你可能把你孩子的前途也一併給賣了。
還是務實一點,如果覺得累了,就休息一下,去旅行,或者呆在家裡看書都行,別動不動就辭職。
絕大部分人,沒有做老闆的能力和本錢。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可能就是一個雇員,但也要做好一個雇員,訓練自己良好的職業態度,一樣會贏得尊重。
別動不動就辭職賣房去創業,還是務實一點,如果沒有買房,就少花費點,多攢點錢,給家人買一套小房子,這不是當什麼房奴,這是給家人一個穩定的承諾。
我要說的不是勸你戒掉所有幻想,我要說的是,當你幻想某種生活時,一定要想清楚。
那種生活如果真的到來,是否會更好,你所失去的,是否你能承擔起來。
你就會務實很多。
05
學會控制個人預期
別忘了自己的初心
機會成本如果增加,會讓你不斷增加自己的期望值,幸福指數,也會直線降低。
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在一次演講中,講過一個故事:
他去買一條牛仔褲,店員問他:
先生,您是要緊身型的,舒適型的,還是寬鬆型的? 前面要扣子的還是拉鎖的?石磨的還是酸洗的? 要那種快磨破的麼? 直口的,還是縮口的?
Barry Schwartz很無語,心想,我不就買一件牛仔褲嗎,怎麼會有這麼多選擇。
於是,他一件一件去試,花了一個多小時,最後,帶著一件很合身的褲子走出了店門。
但他心情卻覺得很糟糕:
「穿起來很合身,但我卻覺得不是最好的。我花了一個多小時哎,難道就為了買這麼一件褲子嗎?」
可是,這的確是這家店裡,最適合他的褲子了。
其實,他醒悟過來,並不是褲子不合身,褲子當然是好的,之所以心情很糟糕,是期望值提升了很多。
「由於有了這麼多的可選性, 我對於一條牛仔褲到底該有多好才算好的期望值大大升高。 我以前期望值很低。 當牛仔褲就那麼一種時,我沒有過多指望。
當它們有一百種規格時,哼, 最好至少有一條是極致完美的。 我那條的確不錯,但是它還是不夠完美。
所以我拿我已有的去和我期望的進行比較, 和我期望的比起來, 我這條就變得令人失望了。」
這才是令他心情糟糕的根本原因。
選擇多了,機會成本就會變大。
當你挑選了一件東西,你除了擁有它,可能也對於被放棄的選擇中存在更好的東西的可行性這件事耿耿於懷。
你始終覺得,自己的選擇,並不是最佳選擇。
機會成本,令人們對生活的期望值迅速升高,當有了更琳琅滿目的選擇後,你反而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你覺得自己選出任何東西,都不是最好的,任何東西,似乎無法讓你開心。
所以,面對這個到處都充滿誘惑的世界,你一定要切記:你最初,是想要什麼。
如果想要自由,那就儘可能去做自由職業者。並且,也承擔由此帶來的奔波、不穩定,不要去羨慕人家的穩定。
如果想要安穩,就儘可能去考公務員。並且,也承擔由此帶來的生活平淡,以及,無法獲得比較高的財富。當然,風險也較低。
認清所有決策,都會有機會成本。
記住自己的初心,在心態上,降低機會成本對自己的影響,想一想自己最初想要的,你會活得更快樂。
06
二三十歲的年紀,
應該怎樣做選擇?
此時此刻,你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決定著人生走向,決定你的未來。
因為二三十歲的人,做出的選擇,機會成本最大。
那麼,在年輕的時候,你應該做一些什麼呢?
你選擇天天宅在寢室打遊戲,你就失去了學好一門學科、多出去看看世界的機會,進而失去了可能進入一個行業,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機會。
你選擇了花心,每天和不同的異性曖昧,你就失去了一份穩定情感甚至是以後穩定家庭生活的機會。
我不會明確告訴你二三十歲的時候,應該做一些什麼。
但基於機會成本意識,你至少不應該去做這樣的事情:
1、宅在寢室,宅在家裡,一周不出門,你會失去眼界;
2、幾乎不運動,你會失去健康;
3、暴飲暴食,沒有規律,經常熬夜,你會失去身體,以及失去自律;
4、基本不讀書,你會失去提升自己的機會,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切機會。
除此之外,基於機會成本,我還有一些觀念上的建議,這些6點建議,你越早明白越好。
無論是投資,或者找工作,都是切實有效的原則:
1、務實一點,你幻想的好東西,給你帶來的,可能是滅頂之災;
2、做選擇時,想像自己會得到什麼之前,先想像自己會失去什麼;
3、永遠不要拿自己和家人的基本財富,去博取成功,因為你失敗不起;
4、覺得自己迷惘時,覺得不平衡時,告訴自己,有得必有失;
5、平衡使用你的時間和精力,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你會失去家人;
6、沒有人比你好過很多,因為得到很多,要失去很多;當然,你也不會比別人好過很多。所以,別嫉妒,也別太過於羨慕。
以上這6點希望對你有所啟發。你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決定著人生方向,決定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