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好看但影響力不再,燦星的《中國好聲音》到頭了嗎?

2019-09-25     貓影文娛

作者|邢書博

編輯|Amy Wang

7月19日,王力宏和李榮浩作為「新面孔」參與了《好聲音2019》第一期,力圖為這個節目增添活水。

8月20日,網紅辛巴和初瑞雪的一場「千萬婚禮」火了,請來成龍胡海泉還有王力宏等眾明星。

網紅結婚買明星捧場已經很驚悚了,關鍵還能帶貨。據新浪報道,這場堂會,成本5000萬,直播90分鐘,銷售總額就達到了1.3億。要知道第一季《中國好聲音》的總冠名贊助費也不過6000萬元。

一來一去,表面上看是網紅新零售開始替代傳統廣電營銷渠道,深層原因是作為《好聲音》的製作方燦星傳媒,「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結束了。



燦星IPO,成也綜藝敗也綜藝

燦星是國內知名的綜藝製作公司。這家公司製作的文化綜藝節目超過20檔,內容涵蓋音樂、舞蹈、綜合才藝、訪談等多種類型。其中不乏《中國好聲音》、《中國新歌聲》《出彩中國人》《中國好歌曲》《了不起的挑戰》《蒙面唱將猜猜猜》等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節目。可以說燦星憑藉一己之力占據了中國綜藝市場的半壁江山。

但在資本市場,燦星卻並沒有他們製作的節目那麼光鮮,反而黯然神傷。

艾瑞網的一篇評論中這樣評價燦星:有的創業者選擇在騰飛的時候登陸資本市場,通過上市獲得更多資金,加速發展步伐;有的創業者選擇在沒落的時候進行IPO,將看似依然光鮮實則風雨飄搖的帝國丟給接盤俠後套現走人。燦星怎麼看都像後者。

2018年底,上海燦星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公布了招股書,計劃登陸創業板,擬公開發行不超過4260萬股,占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10%,主要用於補充綜藝節目製作營運資金項目。翻譯成人話就是,我們做節目沒錢了,需要上市圈點錢才能做出好節目。



燦星創始人田明和第一季好聲音冠軍梁博

不應該啊!

以燦星的其中一檔節目《好聲音》為例,其總冠名贊助費從第一季的6000萬元,到第二季飆升到2億元,第三季為2.5億元,第四季達到3.5億元。且前4季總冠名商均為加多寶,其連續冠名費超8億元。之後曾改名《中國新歌聲》的第五季「好聲音」,冠名商變為法蘭琳卡,彼時的獨家冠名費逾4億元。而從第六季開始,到現在熱播的第八季,冠名商都為OPPO,據悉第六季和第七季OPPO均為「好聲音」豪擲5億。

每經網預計,前7季「好聲音」僅總冠名費一項收入就超過22億元。但燦星表示,都花出去了。

燦星方面解釋稱,其主要大型綜藝節目的檔期集中在下半年,《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新舞林大會》等都已在下半年陸續上線,全年收入主要分布在下半年。

然而事實上,下半年已經過了一半,燦星的成績單並不好。除了《蒙面唱將》位居綜藝節目收視率TOP10榜首外,燦星期待的其他節目均乏善可陳,《中國好聲音》在重新恢復當年的大名後也未激起一絲漣漪,即便是《蒙面唱將》日均收視率也不過1.007,但再也不復《中國好聲音》的神話。



燦星估值和利潤下滑早有預兆。

燦星的招股書顯示,在2015年創下27.1億的營收與8.1億的凈利潤高峰後,燦星便踏上了沒落之路,儘管2016年營收略有增長,但凈利潤仍呈下滑狀態,2017年全年營收與凈利潤繼續雙雙大幅滑坡,2018年1-6 月,燦星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6億元,不到前一年全年的12.9%,營業利潤為930萬元,更是只有前一年的1.73%,凈利潤出現斷崖式下跌,而同期獲得了政府補助卻高達3893萬元,占利潤總額的342%。

綜藝市場就是這樣,有特別賺錢的綜藝,就有不怎麼賺錢的兄弟陪襯。如果兄弟倆都出自一家公司,難免家道中落。

其中一檔節目就是去年大熱的《這就是街舞》,而他並不賺錢。《證券日報》記者查閱其招股書發現,2018年上半年,燦星文化的扣非凈利潤呈虧損狀態。從節目貢獻來看,「好聲音」系列的地位舉足輕重,在2015年-2017年間合計貢獻28.18億元的收入,而試水《這!就是街舞》所能帶來的收入貢獻似乎並不強勢。

燦星方面在招股書中提及,報告期內的合作網綜《這!就是街舞》採取的是固定承製費用模式,「由於該項目是公司在超級網綜上的初次嘗試,為了穩健運營和控制風險,採用了受託承製方,導致該項目貢獻的收入相對較少」其表示,後續會與合作方探索其他收益分成模式。

導致的結果是,燦星傳媒在去年上半年扣非凈利潤虧損後,凈利潤只有800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虧損2726.05萬元。

由此可見,燦星的上市之路還很遙遠,成也綜藝敗也綜藝並不是一句空話。



外部環境不佳,綜藝引進模式衰落是燦星的痛點

去年A股市場傳媒股增長一般是大勢所趨,不過作為行業頭部的燦星傳媒作為其中的典型案例,也有其特殊的部分。

一年前,在經歷新麗傳媒、開心麻花、和力辰光等公司主動撤回IPO申請的情況下,國內幾家原來計劃A股的影視公司,已經紛紛轉道香港。彼時燦星仍然堅持A股IPO,勇氣可嘉,當時有媒體評論稱:現實很殘酷,最終的結局很可能是在國內IPO失敗。



燦星招股書,其中不乏阿里騰訊等巨頭和政府投資基金

一語成讖。

一年後,當燦星攜《好聲音》捲土重來之時,觀眾和資本市場們發現,這已經不能算新瓶裝舊酒了,簡直是制售過期食品。

總結過去《好聲音》的熱點套路無非四點:選手父母雙亡,導師現場撕逼,觀眾痛哭流涕,導播抽風轉鏡頭。一句話總結:有黑幕。而今年同期播出的《脫口秀大會》和《樂隊的夏天》,主創們直接在現場談起了所謂「黑幕」,甚至在於今年《脫口秀大會》決賽,嘉賓的投票權也被收回,就怕輿論蓋一個黑幕的帽子。節目組雖然損失了編導的設計感,但收穫了觀眾的真實感,這帳是算得過來的。

究其原因,是觀眾們對於真人秀的欣賞標準發生了改變。原先看節目,是看「秀」,現在看節目,主要看「真人」。

2012年的《好聲音》,觀眾會因為新奇去關注;現在的觀眾,也可能會因為審美疲勞而不去關注《好聲音》。核心點在於,《好聲音》製作團隊背後的那幾十位編導們,設計的套路和老梗實在是太老了,屬於創新乏力的範疇。



《好聲音》部分編導名錄。你們所熟悉的「父母雙亡」梗,都是他們編的

創新乏力是刻在燦星骨子裡的東西,從21世紀初廣電宣布制播分離政策以來,燦星就一直用這些老模式老套路換個名字繼續拍綜藝,觀眾也看得樂此不疲,絲毫不在意。這是因為當時大家的手機都不能上網,能看的節目都在電視上,電視台又只有那麼幾個綜藝,不看燦星看什麼?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不是他們愛看這種套路式綜藝,而是他們沒辦法。

說了這麼多,燦星的所謂的舊套路到底是什麼?

燦星最擅長的主要是同源複製,即在引進的原版節目模式基礎上,改頭換面複製再造一個類似節目,如《中國達人秀》《舞林爭霸》換個名字,換個頻道,就成了《出彩中國人》《中國好舞蹈》;《中國好聲音》聚焦創作歌手,換個招牌就成了《中國好歌曲》。再進行一定的延伸,即把同樣的節目模式和手法延伸至其他同類選題,從才藝到唱歌,再到跳舞,把平民選秀的本質和明星嘉賓+個性選手的模式不斷延伸、拓展,形成了看似不同,又風格雷同的燦星節目陣。

在綜藝節目單調的年代,燦星確實做到了一招鮮,吃遍天,一個《中國好聲音》就讓其掙得個盆滿缽滿,但是,光靠這個維持不了春秋大夢。隨著同質化節目的泛濫,觀眾喜好的變化以及視頻網站的興趣,燦星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始終未能拿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此前,燦星副總裁、《這!就是街舞》總導演陸偉公開承認:「我們在網際網路平台觀察了很久,始終沒有下定決心踏入,因為它的商業模式對於製作公司來講是不成立的。」

反應遲緩的代價無疑是慘重的,燦星這位曾經的綜藝節目獨立製作一哥逐漸淪為昨日黃花,已經被這個全新的時代所拋棄。



《好聲音》數據好看但影響力不再,國產綜藝該補哪些課?

從數據看,這一季好聲音依然是綜藝扛把子。7月19日21時,開播不到20分鐘,《中國好聲音2019》在浙江衛視的直播關注度超過2%,市場占有率高達10.7%;與此同時,網絡上也湧來鋪天蓋地的熱議,「好聲音」可謂是首戰告捷。

除了那些爛俗的老梗,好聲音其實也做了一些變化。比如嘗試通過導師搭配和現場引導試圖打破年齡圈層。《中國好聲音2019》總導演金磊曾說,能夠代表當代年輕人的態度,就是最好的導師人選。做了這麼多案頭工作和媒體吹風,最終落實到節目中就只有一個舉措:請李榮浩來當導師。



李榮浩也不負眾望,接連為好聲音貢獻了不少熱搜,一個是「網紅歌曲該不該上綜藝」,一個是「年少無為有多自卑,未來就有多自信!」。但今昔不同往日,以往這種綜藝金句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傳播聲量足夠。但現在,笑果文化、米未傳媒還有郭德綱和于謙,他們正在網際網路上成批量大規模全天候的生產段子和所謂「金句」,還都是專業說話團隊,你讓本就不是他們專長的歌手去造金句而不是造金曲,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呢?

從傳播聲量的角度來看,病毒傳播所依賴的觀點、新奇等體驗在《好聲音》中並沒有顯現出來,這直接導致了這一季好聲音雖然數據好看,但影響力不再。最可惜的是,作為今夏最值得觀眾的音樂類綜藝,居然沒有一首街歌金曲可以傳唱,還要拿已經很紅的網紅歌曲來充數,結果被周杰倫、林俊傑等中年男歌手的新單曲擠下了各類排行榜。

用音樂打敗了音樂綜藝,著實尷尬。



2016年因為與唐德影視的版權糾紛,《中國好聲音》更名為《中國新歌聲》,播出後影響力、收視率都不復此前盛況。據CSM52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新歌聲2》最高收視率未破3%,大不如從2012年到2015年的《中國好聲音》收視率。而去年,《中國好聲音2018》收官時的巔峰之夜也較為慘澹,收視率僅有1.701%。

不光外界注意到好聲音節目的影響力式微,好聲音官方也在求新求變,但他們好像沒有意識到自己真正該補哪些課?

去年底,燦星文化副總裁陸偉曾公開表達了「好聲音」面臨的難題。

他認為,「《中國好聲音》已經做了七年,我們遇到的問題不是因為改了賽制,而是這個節目的核心是音樂,但是中國特別好的歌已經快被挑完了。」

問題在於歌曲和曲庫,但他們的解決方式卻在創新玩法和賽制。如何讓節目更有趣,成為「好聲音」自我突破的難點。本屆「好聲音」嘗試用「一鍵閉麥」的設置讓節目玩出新花樣。

但新花樣並沒有解決歌曲傳唱度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觀眾依然對好聲音的賽制和秀的部分頗為不滿,新的歌曲也並沒有隨著節目的播出而出圈的原因。



留給燦星的時間不多了

過去,燦星可以利用股東的資源,牢牢地抓住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等地方衛視收視大戶,維護好合作,就可以輕鬆應對藍色火焰、天娛傳媒、世熙傳媒、中廣天擇等對手的競爭,但今天視頻網絡平台冒出了大量自有的製作團隊,他們利用大數據的優勢對目標受眾的喜好具有更深刻的洞察,打造出來的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火星情報局》《明日之子》《中國有嘻哈》《偶像練習生》《創造101》更受觀眾喜愛。

在2015-2017年間,燦星員工總數一直維持在610人左右,去年上半年已經驟降至543人,視頻網站的馬太效應已經初步顯示,傳統製作機構的人才流失現象正在加劇,這對於以人才為生命的燦星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或將進一步加速其沒落。

幾乎在燦星提交招股書的同時,曾經的綜藝大戶、《跨界歌王》《女神的新衣》等多部熱門綜藝節目的締造者藍色火焰已被華錄百納公開大甩賣,這家在2014年~2016年累計完成凈利潤7.63億元的知名製作機構,2018年1月~10月發生大逆轉,因綜藝欄目招商不及預期虧損4.76億元,當年的收購價格高達25億,如今賣身價只有區區410萬元,令人唏噓不已。

一方面,傳統綜藝製作機構衰落,另一方面是綜藝整體市場的增長。這意味著新的製作機構,不是僅僅和傳統機構,一起把蛋糕做大,更有可能替代傳統機構自立為王。

據群邑智庫近四年數據,在視頻網站綜藝節目流量前100中,網綜在數量及流量上整體趨勢向上。除卻2016年受政策影響,網綜數量占比跌至19%,但自2017年始,占比開始呈高速增長狀態。2018年1-7月,網綜數量在前100綜藝中占36%,即36部,流量占34%,約153億。

同期,燦星唯一拿得出手的只有《這!就是街舞》,不過,這一果實還是優酷委託燦星製作的,除了一筆單純賣苦力製作費用,燦星什麼也沒有撈到。

燦星如今迫切希望《好聲音》來提振業績加緊資金回籠,同時開源節流保存實力,但如果還是靠照搬國外模式,然後通過換個招牌繼續賣的方式做一堆套娃節目的話,那它真就時日無多了。畢竟電視綜藝藝術既然作為一個藝術門類,他也要遵循藝術規律。

而最大的藝術規律就是「我們不一樣」,而不是「我們都一樣」。這是創意行業成功的法門,也是失敗的命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BjXb20BJleJMoPMTX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