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為何強調要「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

2019-09-25     王靜文

9月24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中心舉辦第一場新聞發布會,邀請了發改委、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的領導介紹相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從央行行長易綱的表態中,我們大致可以窺見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走向。

易行長首先強調:「中國的貨幣政策應當保持定力,堅持穩健的取向。」他從三個層面做了補充說明,「既要穩當前,也就是說要加強逆周期調節,保持我們的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速度和名義GDP的增長速度大體上相當、大體上匹配,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保持我們槓桿率的穩定,使得整個社會的債務水平處於可持續的水平。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長遠,也就是說要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以改革的方式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們可以分別來看:

首先,要加強逆周期調節。進入下半年以來,由於下行壓力繼續加大,調查失業率一度上升,從政治局會議到金融委會議再到國務院常務會議,都強調要做好「六穩」工作,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央行已經先後在「價」(通過LPR引導貸款利率下行)和「量」(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方面分別作出了響應。

其次,要注意保持槓桿率的穩定。上半年實體部門槓桿率抬升5.8個百分點(一季度5.1個點,二季度0.7個點),同期GDP增速卻從6.4%落到6.2%,依靠高槓桿來提振經濟的空間已經急劇收窄、效果也逐漸弱化。前8個月,企業信用債募資近80%用於償還債務,資金利用效率整體偏低;居民部門債務償付比率已高於美、日等發達經濟體,按揭貸款對居民消費正在產生擠出效應。近期決策層似乎淡化了「結構性去槓桿」的提法,但槓桿率的高企不可不防,所以易行長強調,要「使得整個社會的債務處於可持續水平」。

最後,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儘管市場認為貨幣政策屬於總量政策,在調結構方面收效甚微,但央行仍然力圖通過政策工具的選擇來實現調結構的目標。近期有兩個典型表現:一是選擇匯率工具而不是利率工具。8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始終在7以上波動,但市場並未形成貶值預期,資本也沒有大規模流出,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打破了「浮動恐懼」心魔。匯率貶值對製造業和出口有利,但對房地產不利,因此央行傾向於加大匯率彈性而不是跟隨美聯儲降息。

二是以改革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儘管去年底央行在紓困民企時提出了「三支箭」的政策組合(銀行貸款、債權融資支持工具、股權融資支持工具),易行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也認為「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但「三支箭」屬於救急措施,降低融資成本根本上還應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這也是央行8月17日推出LPR形成機制改革的原因。目前已經形成了兩次報價,一年期LPR與之前比分別下調了6個基點和5個基點,而5年期則僅下調了5個基點,這同樣體現了支持企業融資但限制房地產發展的調結構意圖。

以上這三個方面,基本上代表了下一階段貨幣政策關注的三個重點:為應對下行壓力,會加強逆周期調節,但考慮到槓桿率情況,可能更多採取改革的方式、進行結構性調整。這也是易行長強調「保持穩健取向,保持定力」的題中之意。

他在回答中還特彆強調,要「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因為,同那些已經陷入負利率、被迫採用QE方式的經濟體相比,我們仍然還有政策空間,但同前幾年相比,我們的政策空間也已明顯縮小。

以存款準備金率為例,經過今年的兩次全面降准,大型和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分別為13%和11%,已比較接近美國和歐洲的水平(12%)。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易行長曾指出,「準備金率下調還有一定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比起前幾年已經小多了」;8月20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答記者問時明確指出,從法定準備金率的角度來說,未來有一定的調整空間,但總的來說這個空間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大。

以政策利率為例,雖然美聯儲在9月會議降息25個基點,但央行並沒有跟隨降息。一是因為當前物價形成了豬油共振,CPI四季度破3的可能性比較大,降息可能助推物價走高;二是美聯儲雖然降息,但聯儲內部分歧偏大,甚至不排除降息進入尾聲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央行還需細加斟酌,以免未來陷入被動。

總的來看,當前經濟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全年實現6.0-6.5%的既定目標難度不大,但明年經濟再下台階的可能性正在上升。展望未來,易行長有一個判斷,「向前看,再過幾年,如果哪個國家,特別是哪個主要經濟體還保持正常的貨幣政策,那麼這樣的經濟體應當是全球經濟的亮點,也應該是市場所羨慕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就更要「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BQXhm0BMH2_cNUgEmv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