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潮陽姓氏

2020-03-12     大潮汕灣視點

漫說潮陽姓氏

潮陽姓氏繁多,但起源均系外地遷入而逐步繁衍。

據傳東晉時,派任潮陽縣令的范昌谷,官印帶在身邊,騎在馬上,到哪裡就在那裡解決民間事件,故稱「馬上縣官」。范昌谷逝世後,他的墳墓就在現在市政府所在的地方。所以,潮陽民間有「未有潮陽先有范」的說法。

及至唐代,洪圭在岐北創鄉,蘇琳在貴嶼彭州圍立寨,吳駒在臚崗立村,這是潮陽歷史上較早的單姓聚居,繁衍生息的鄉里。

古時潮陽居民姓氏很少,有史可稽的僅是范、洪、蘇、吳、高、曹、鍾、余等。而這些入潮創寨始祖,不是朝廷命官,就是駐軍,或因戰亂災荒而舉家遷徙,逃災避難,進閩入贛,流轉潮汕,隨後感到潮陽山水秀麗,物阜年豐,民風淳樸,因而定居下來,瀏覽各氏族譜,多有類似記載。例如:創貴嶼彭州圍的蘇氏祖蘇琳,他是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的金紫光祿大夫。創銅盂岐北寨的洪圭和創臚崗鄉的吳駒,都是任過潮州知府而定居下來的外來官吏。


隨著歷史的演變,有些姓氏因政治、經濟、文化等主客觀條件的關係,有些原來是大姓望族,由於接班乏人,人口凋零,漸為大姓蠶食取代。如民間傳說的「生陳死陸」,說的是陸氏破產之後,陳姓興旺,在生時迫於形勢,不得不隨姓陳,而死後墓碑上還是鐫刻原來的陸姓。

有些姓氏,在朝代轉換時,由於是望族,擁護原來皇帝,朝代變遷,就為新的統治者所殘殺壓迫。如宋末趙姓,不容於元朝而不得不改姓。到了朱明時代,統治者採用懷柔政策,將各地豪家望族遷入京城,潮陽也不例外,因此,最初入潮的大家族,人口就逐漸減少了。

從中原經福建遷進潮陽的各個姓氏,有些是一族來後,創建一個鄉里,有些是同族人先後進潮,分布各地。有些一開始來至潮陽;有些是先在其他縣份安家落戶,創立基業,然後再分支發展,遷入潮陽。而今一些人口較多的姓氏和他們聚居集中的村莊,民間都以各地名與姓氏連在一起稱呼,如:沙隴鄭、峽山周、和平馬、溪頭吳、河浦陳、波美黃、古埕姚等等。

另外,海門和桑田是沿海港灣,且為古今海防要地,由漁民停泊或外來駐軍同當地聯婚,因而定居下來,成家蕃衍傳代,所以,海門居民的姓氏最多且雜,什么姓氏都有;河溪桑田的姓氏也較多。

根據最近潮陽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姓氏創鄉和聚居點最多的是陳氏,有66個鄉里和聚居點,其次是林氏55個,鄭氏40個,黃氏26個,張氏21個,李氏20個,吳氏17個,郭氏15個,劉氏12個,六個鄉里至十個鄉里的姓氏有馬、姚、蘇、鍾、洪、蕭、蔡、許、莊。三個鄉里至五個鄉里的有翁、趙、彭、葉、王、楊、游、呂、胡、廖、羅、盧。一個至二個鄉里的朱、詹、柯、謝、馮、徐、曾、邱、魏、紀、丁、高、董、方、章、唐、薛、賴、杜、顏、連、侯、歐(複姓歐陽)、樞、貝、古、藍、江、柳、卓、曹、陸等姓氏。


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社會經濟的繁榮,港口的開放,城市建設的進展,人口流動波度增大,姓氏的加多,是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規律。以棉城29個村居委來說,不同姓氏就有140個,如建國後北方幹部南下工作,至今大部分在潮陽定居,安家落戶。現在,商品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加速,外來民工增多,人口流動率大,潮陽姓氏今後必將有增加的趨勢。儘管變化多大,姓氏多雜,但都是炎黃子孫,華夏苗裔。

原載1997年《潮陽文史》第14輯

作者:黃逸夫 鄭白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BIG4HAB3uTiws8Kv0a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