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媽咪
「為什麼孩子這麼難帶???!!!」消失了許久的老同學突然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
她說,只要她在家,孩子就各種「作妖」,一點都不乖,但她不在家的時候,孩子又特別好帶。
更氣人的是,孩子還當著她的面說:「媽媽,你在我就是不乖了哦!」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這是老同學的一個靈魂拷問,這樣的困惑我之前也有過,直到看到了《美國育兒百科》中一句話:
當媽媽不在的時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千萬不要急著高興,這只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這句話讓我頓時豁然開朗,孩子在媽媽面前表現出來的各種不乖,恰好說明了孩子對媽媽的親密依戀,只有在媽媽面前,他們才能做最真實的自己。
在孩子不乖現象的背後,隱藏著他們對媽媽的需求。面對孩子各種「作妖」,我們不需要急於否定自己,更不要責罵孩子,而是要耐心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不乖是因為安全感受到了挑戰
這更多見於0-3歲的孩子,因為這個時期是他們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的時期。當他們表現出各種不乖的時候,多半是內心的安全感受到了挑戰。
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媽媽是他們獲取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安全感的建立,是一個需要不斷鞏固的過程,當孩子發現媽媽對他的關注少了或者安全感不足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哭鬧、黏人等各種方式,來吸引媽媽的注意,讓媽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的身上。
應對方法:
(1)不要推開孩子
面對一個需要安全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任由孩子哭鬧,或者說一些「你不乖,媽媽就不要你了」類似威脅孩子的話,這種把孩子推開的動作,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分離焦慮,內心會更加不安穩。
(2)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當孩子表現出各種「求關注」的時候,可以直接忽略問題,直接滿足他的需求,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親親他,陪他待一會兒。
(3)提前告知孩子你的安排
如果媽媽要去上班,或者經常出差,在出發之前應該告訴孩子你的安排,比如什麼時候,回來之後帶孩子去做什麼等等,讓孩子有一個心理準備,能夠減少他的分離焦慮。
不乖是在試探媽媽的底線
3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日益強烈,他們會開始試探一些規則和底線,試探的對象自然還是媽媽,因為媽媽是他們最信賴的人,他們知道,即使做錯事了,媽媽也不會傷害他們。
應對方法:
樹立規則和底線。在孩子試探底線的時候,也是我們給孩子樹立規則和底線的最佳時機。今天給大家介紹美國家庭中比較流行的樹立規則和底線的方法,「獨處」和「限時」。
(1)獨處
其核心在於,當孩子觸碰到底線之後,大人把孩子帶離現場,清晰指出孩子的錯誤,然後讓他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獨處。如果是年齡較大的孩子,還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到了規定的時間之後,大人再次和孩子談話,告訴孩子讓他獨處是因為他做錯事了,這樣孩子才明白,只有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才不會再被要求獨處。
需要注意的幾點:
獨處不是把孩子關小黑屋,地點要安全;
父母要控制好情緒,不可吼叫或打罵孩子;
獨處時間不宜太長,可以使用計時器,讓孩子看到時間;
如果孩子中途跑了,告訴他必須重新計時。
(2)限時
限時是一種限制孩子無限使用權利的規則,大人提前制定遊戲或任務的時間點,並告知一旦時間截止了,孩子就要遵守約定,停止正在做的事情,這樣才能有下一次的機會。
相比於獨處,限時更適合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控制力的孩子,一般是5歲以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比較好的理解父母所制定的規則。
在使用限時的時候,同樣需要注意幾點:
在限時到達之前要提醒孩子,讓他有一個心理準備來結束正在做的事情;
規則必須要堅持,面對滿地打滾的孩子不應輕易妥協;
執行過程中可以有一些靈活度,但不能為了讓孩子完成這次行為而答應他另一個願望。
功夫媽咪說: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每一個孩子都拿著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媽蓄滿安全感和愛。而且,這個杯子需要無數次的被蓄滿。
當孩子開始哭鬧,開始不乖的時候,需要大人們去了解不乖背後隱藏的各種心理需求,再往杯子裡蓄不同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