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格局走向大格局,人生會有什麼變化?

2020-07-12     現代與經典

原標題:從小格局走向大格局,人生會有什麼變化?

作者:栩先生

來源:栩先生(ID:superMr_xu)

1

大格局對小格局

是一種「降維打擊 」

第一次讀劉慈欣的《三體》的人,如果看完三部曲,最震撼的估計不是外星人的存在,也不是人類如何絕地反擊。

而是人類費盡力氣掙扎,結果卻被一張「小紙片」將整個太陽系二維化了。

這就是「降維打擊」。

在宇宙中,遭遇降維打擊的一方不僅毫無還手之力,對打擊什麼時候到來、以什麼形式進行無法預測,甚至當打擊真正到來時,一開始都無法理解這種打擊意味著什麼。

降維打擊,用殘酷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巨大差異,也更符合光年尺度上不同文明之間的差距:

處於高維度的文明,對付低維度的文明,就像人類不小心踩死一隻螞蟻一樣輕描淡寫。

即使在一個星球上,不同物種之間的行為都難以理解,何況是在宇宙中。

真實的宇宙是不是這樣的文明場景?我們無從得知,但劉慈欣的這部小說里的這個點子,在現實里卻得到了很多實際的印證。

比如在商業上,讓康師傅銷量下降的,不是另一家方便麵品牌,而是外賣;

騰訊要對付一家很有潛力的創業公司,根本不用費盡心力地去競爭,而是直接出錢收購,如果它拒絕被收購,就出錢收購它的競爭對手。

在學習上,小學裡很難的奧數題,放到中學,就可能變成非常簡單的函數題;

中學階段非常難的幾何題,用高等數學裡的那些數學工具,可以很簡單就解出來。

之前看過一個段子,一個大學教授做高中數學題,忘了非常重要的公式,於是他重新用大學裡的理論推導出了那個公式。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其實也一樣。

當你的眼界、思維、經驗以及信息、人脈等都和別人拉開非常大的差距的時候,面對同樣的事情、同樣的問題,你們處理的方式以及最後的結果,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格局」的原因。

之前說過,格局就是上面說的那些眼界、思維、經驗等綜合起來的一整套東西。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格局大的人對格局小的人,就是一種「降維打擊」。

當你從小格局走向大格局,當年那些看似完全無法擺脫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比如,家境問題、自卑問題、感情問題、收入問題、職業發展問題等。

當你打開了自己的世界,提升了自己的思維眼界,相對於過去的你,也是一種「降維打擊」。

這才是一個人越來越強大的「終極密碼」。

2

提升 格局的前兩層境界

除了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升格局?

下面,我從實際行動方面為大家分析一下。

這些行動看起來都是老生常談,但如何從細節里著手行動,為什麼要行動,才是決定這些行動是否有效,能否成功的關鍵。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

概括的幾句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理解的過程,真正的乾貨不會藏在標題里。

第一,要讀萬卷書

讀書當然有用,關鍵的問題是讀什麼書。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小的時候,我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都已經記不起來它們是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們的骨頭和肉。

很多人用這句話來說明,世上沒有白讀的書。

我的看法是,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白讀的書。

我中學時,學校旁邊有好幾家租書店,生意都好得不得了。裡面的書,除了武俠小說,還有各種言情、玄幻小說。保守估計,我看了上百本。學校里看得多的人,估計看了上千本。

這些書,不客氣地講,很多是文字垃圾。

你看一萬本甚至十萬本,除了學習成績下降,更沉溺於做夢以外,不會有任何好處。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前提是,你讀的是「詩書」,而不是「種馬小說」。

真正能提升一個人格局的書,有以下這五類。

(1)知識類的書。學習知識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拓展認識世界的過程。

(2)技能類的書。工作以後,大家讀的更多的書,都是這些方面的書。學習這些,相當於直接吸收了別人的「內力」。

(3)思維類的書。除了傳統的哲學和心理學圖書,如一些介紹提升思維能力的圖書,社會、歷史、政治類圖書也可以幫助大家學習一些思考方法。

(4)審美類的書。審美是人類的一種高級認識活動,很多書看起來沒用,但能幫助我們提高文學素養,塑造我們的三觀,如詩詞歌賦、文學藝術類圖書。

(5)歷史類的書。歷史書里最重要的東西是歷史經驗,也就是以往的規律,而規律則教給人如何去發現經驗、總結經驗、運用經驗。在人類文明的這些寶貴財富面前,你讀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擁有引導你改變人生格局的力量。

有些時候我們看了一部小說,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和洗禮,這就是文學的意義所在(劣質「言情小說」是不可能有這種效果的)。

讀書很重要,但真正能幫助人們提升格局的書,其實就是知識類、思想類的書。

第二,要行萬里路

所謂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並不是一句押韻的口號,而是有邏輯支撐的。

書給人的啟發始終是間接的。

經驗也好,思想也罷,從學習到掌握再到指導實踐,往往需要一個過程。能加快這個過程的最好的途徑,就是去經歷。

人生的很多成長都是由經歷帶來的。

比如,有人從小就去過很多地方,所以眼界比較廣;比如有人經歷了人生大起大落,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很強等。

在大學畢業之前,我讀的書除了在吹牛時有用,沒什麼其他用處。我有時候會懷疑,自己看這些書,看得心比天高,現實里卻命比紙薄。

我進入社會之後,經歷了起起落落,起承轉合,摸爬滾打,才發現自己讀的書里蘊含了太多的道理。

我用它們來分析自己遇到的問題,指導自己的行動。這些獨特的經歷和之前廣泛的涉獵相結合,才成就了現在的我。

我認為,一個人要擴大格局,首先要清除內心對安定的追求,能夠敢於走出舒適區,去見那些未曾見過的風土人情,去經歷未曾經歷的人生。

當然這樣的經歷,並不是簡單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式的旅遊。

行萬里路,目的很重要,就是要去「見」,不要去「秀」。

並不是所有的經歷都能帶來改變。

特定的經歷,是最容易引起反思、感嘆和思考的。

所以經歷只是誘因,歸根結底還是思考。沒有思考,經歷再多,也不會改變。

3

提升格局的後兩層境界

既要閱人無數,也要高人指路

第三,要閱人無數

人到了一定年齡要學會獨處,因為已經千帆過盡,什麼都見識過了,所以返璞歸真。

人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離群索居,什麼人都不想接近,註定是沒有前途的。因為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

《人類簡史》一書中有個觀點,即群居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爆髮式進化。認識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思想便得到了碰撞的機會。

一個格局大的人一定有開放的思維,能夠兼收並蓄地看待截然相反的兩個結論,能思考為什麼會產生分歧,分歧的本質是什麼。

很多問題都是觀念問題、文化傳統問題或習慣問題,而不是是非對錯的問題。

比如,南方人一般吃甜豆腐腦,北方人喜歡吃咸豆腐腦。

你見的人越多,看問題的角度可能就越靈活,而不是被限定在一個視角里跳不出來,還堅定不移地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

閱人無數,還隱含一個問題,那就是到底什麼樣的人,才值得交往。

和讀萬卷書一樣,如果一個人遇到的、交往的都是損友、渣男渣女,不僅沒有任何益處,反而可能帶來傷害。

我認為交友之策分為四種。

上策交志同道合者。這樣的人可以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進步。

中策交志同道不合者。雖然你在職場打拚,他在學校苦苦求學,但大家的追求和價值觀是一致的。這樣的朋友哪怕多年未見,見面也會非常親切。

下策交道同志不合者。也就是你的同學、你的同事、你的鄰居等,他們不用特別努力就會定期出現在你的身邊,所以雖然很多方面不一致,但你們還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一起走一段路。

在這期間,不如淡淡相交,各取所需。分道揚鑣後,也不要覺得可惜或者難過。就像畢業之後,同學間的感情會變淡一樣。

不交那些道不同志不合的人。你不安於現狀,希望改變,特別希望有人能給你鼓勵,也有很多人得過且過,耽於安逸,希望這輩子就這樣簡簡單單、平平淡淡。

當他們看到你想要去大城市工作或者跳槽時,就立馬潑冷水,告訴你如何如何才好。這樣的人,點頭之交即可,哪怕機緣巧合你們成了同桌、上下鋪、上下級,都萬萬不要深交。

上策交的人,可以交流思想,一路同行,一起去打開世界。

中策交的人,可以一起談心,交流看法,偶爾聯繫一下會讓關係更親密。

下策交的人,可以交流學習、工作中具體的經驗和方法。在這個階段,讓他們成為你的合作夥伴。

第四,高人指路

所謂高人指路,不過就是得遇貴人的更文藝一些的說法。

在你還很弱小的時候,遇到的那些「厲害的人」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所以為什麼讀書時遇到的一個好老師,學技能時遇到的一個好教練,初入職場時遇到的一個好領導,都會讓一個人受益終身。

因為對那時候的你而言,老師、教練、領導就是你在那個階段遇到的「高人」。

就像古龍的小說里,葉開的師父李尋歡,除了教會葉開絕世無雙的飛刀功夫,還傳遞給他善良、陽光、博愛的價值觀和精神力量。

在金庸的小說《笑傲江湖》里,剛出場時林平之特別像傳統武俠小說里的男主角——名門之後,父母雙亡,僥倖逃出生天,得遇高人搭救……只不過他遇到的高人是處心積慮的偽君子岳不群,這才有了林平之後面悲劇的一生。

從書里來看,林平之不幸的根源大部分是因為他沒有遇到對的人,如果和令狐沖對調,讓他遇到風清揚,可能《笑傲江湖》的結局就要改寫了。

事實上,很多事情也不能完全這麼理解。

得遇高人需要機緣巧合,並且高人是否願意為你「指路」,這就不是完全看運氣了。

這裡面最重要的,大概就是你的潛力、人品和毅力了。

說白了,你要有本事讓那些比你厲害的人心甘情願地為你搭橋鋪路,給你機會成長。

要麼讓他們看到你能成就事業的潛力,要麼讓他們欣賞你的人品,又或者你憑藉鍥而不捨的毅力打動他們。

在沒有遇到高人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上面的三點去做好自己。

海底撈的營運長楊麗娟,當年為了幫家裡還債,十幾歲就輟學在一家餐館做服務員。

張勇創辦海底撈初期,經常到楊麗娟打工的餐館吃飯,注意到了這個聰明伶俐的服務員,之後毫不猶豫把她挖到了自己的店裡——繼續做服務員。

楊麗娟從最普通的崗位開始做起,一年時間干遍海底撈所有的工作崗位,憑藉勤奮、踏實和努力,20年後成為海底撈營運長,在海底撈上市後身家一躍達到30億元。

這裡面有她選對了企業,跟對了人的原因,但最根本、最初始的原因,還是她先做成了那個聰明伶俐、拚命苦幹實幹的自己,哪怕當初自己就是個服務員而已。

你想要得到貴人相助,至少也要先變成那個值得貴人看一眼的人。

所謂得道者多助,當你的道德品質讓人打心眼裡欣賞和佩服的時候,願意幫你的人自然就多了。

4

提升格局的終極境界

一朝頓悟

從格局的角度來講,這些話可能都不如一句話,即一朝頓悟。

於是這幾句話成了我提升格局的原則性方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一朝頓悟。

什麼是頓悟?就是突然想明白了。

關鍵詞不是「突然」,我堅信,沒有任何頓悟是完全突然的。人在開悟之前,一定會經過無數次考驗、糾結和痛苦。

所謂的開悟,其實就是在經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高人指路」的過程中,從未停止積累和思考。

人到了一個點之後,一下子就想明白了。見天地,見眾生,最後見自己。

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該想明白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因、果、度。

所謂因,就是我從哪裡來?這個世界為什麼是這樣?他人為什麼成功?我為什麼會失敗?我怎麼就到了現在這一步?

所謂果,就是我要到哪裡去?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到什麼程度我才會滿足?

所謂度,就是我要用什麼手段去實現目標?我的原則是什麼?底線是什麼?

一個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設限,卻不自知。

你以為你整天抱怨只是因為工作不順,你以為情緒失控只是因為那天心情不好,你以為愛情離你而去只是因為沒錢,你以為買不起房只是因為房價太高,你以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隻是因為運氣好……

所有的自以為是里,都包含著人生失敗的種子。

事實上,當你對每一段人生進行總結反思,對每一個看起來自然而然卻又難以理解的現象進行分解、剖析的時候,都能得出很多新的、有價值的東西。特別是,當你和同道好友一起分析的時候。

每一次總結和反思,只要足夠深刻,足夠深入骨髓,乃至觸及靈魂和價值觀,都可以是一次浴火重生。

在真正的「悟」之前,一定要經歷很多階段的準備與努力。

當你完成了前面所有階段的學習和行動時,到了這個階段,就會實現思想上的大突破,突然融會貫通,豁然開朗。

這種大突破帶來的,一定是格局的提升。

5

格局的提升

不是一蹴而就的

格局的提升,不是一錘子買賣。

所謂的「想明白」或者「一朝頓悟」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也應持續進化。

突破之後還可以再突破。

就像「龍珠」系列裡,從孫悟空到變身超級賽亞人是一個突破,從超級賽亞人1到超級賽亞人2、超級賽亞人3、超級賽亞人4,又是不斷地突破。

之後還有紅超和藍超,再之後還有自在極意功……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龍珠里的孫悟空,因為他就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終身踐行者,永遠都在追求變得更強大。

一個人的成長,永遠都要反覆地經歷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到見山還是山的過程。

很多東西,從沒見過到見過,再到可以裝作沒見過。

很多事情,從什麼也不知道,到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再到讓別人以為自己不知道。

很多話,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再到可以藏著不說。

這都是一個人的格局發生變化的階段性特徵和典型跡象。

只要保持開放的心胸,踐行永續成長和終身學習理念,不故步自封,就一定會經歷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

對過去的自己的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頓悟後的突破。

這些年,我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突破。

剛開始工作時,我領悟了「不破不立,頹而後振」的心法。有了敢於直面過去失敗和應對未來挑戰的意志和鬥志,這樣的心法幫助我從頹廢中站起,真正走上了人生逆襲的道路。

之後,逐漸領悟到為人處世的種種法則,它們幫助我在職場裡站穩腳跟,並進而得到認可。我在奮鬥的道路上一刻不停地向前飛奔,從身體到精神再到家庭都經受了很多考驗,也一直在思考和尋找能支撐我繼續前行的力量。

直到這兩年,我才在無數次思考中,得到了新的頓悟。

我的頓悟,就是現在與未來。

所有人,只要還在這個世界上存活著,歸結起來無非兩點:

立足當下。

展望未來。

要麼在現實中有所追求,要麼寄希望於未來。但立足當下,容易走向功利;追求未來,則容易走向宗教。這兩者都不是我想要達到的境界。

我所追求的,是「現實的未來」。

你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打拚,但一定要為自己想像另一片時空和另一種生活,想像自己未來應該在哪裡,在幹什麼。

這就是「現實的未來」。

網上有一段寫給高三學生的話,我很喜歡:

當你在背單詞的時候,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當你在做數學題時,太平洋的海鷗正從沿海城市的上空飛過,北歐夜空絢麗的極光正在閃耀。當你在默默努力時,你以為這輩子都見不到的東西、遇不見的人,正向你走來……

背單詞,做數學題,默默努力,就是社會裡的常態,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日常生活。

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太平洋的海鷗正從沿海城市的上空飛過,北歐夜空絢麗的極光正在閃耀……這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現實的未來。

當你陷入當下困境的時候,當你在世俗生活里蠅營狗苟拚命掙扎的時候,因為相信自己會過上理想的生活,就會擁有繼續奮鬥的勇氣。

用這種大格局,將你的目標、手段、思維等全部整合起來,你在生活中前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

我現在追求的是什麼呢?

生活富足,內心平靜,家庭幸福,身心健康,成就別人,也成就自己,這就是我所追求的。

每個人都有束縛自己的「繭」,未破之前,都過著蟲一樣的人生。

來源:栩先生(ID:superMr_xu),職場技能領域「最具價值微信公眾號TOP10」。作者栩先生,專注個人成長與職場進階,全網粉絲百萬,獲知乎點贊收藏數超130萬,著有《成為極少數》《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xdvWnMBnkjnB-0zHJvR.html











推倒思維的牆

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