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不該凶,可我忍不住!」——正念幫你解決育兒痛苦情緒

2019-05-24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我也知道不應該這麼凶!我不應該說 ……」

「我也不想的!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我已提醒他多少遍……他總是再犯……」

「我也不想罵他、打他,我自己也很心痛!」

在管教孩子時,爸爸媽媽們很可能有過類似的想法:理性上明白自己應該要冷靜一點、溫和一點、正面一點……

但是,當孩子做不到、不聽話、撒潑、不講道理的時候,不知道怎麼的,責罵的話衝口而出,甚至巴掌也情不自禁地揮出去了!

「我也不想這樣啊!」

每次責罰孩子之後,不僅擔心孩子的教而不善,還責怪自己不是個好爸爸、好媽媽,教不好孩子,心裡痛得不得了!

當父母談論自己的經歷,談論自己為教育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卻還是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面前常常會出現一團迷霧。

完全不知道以前為什麼會這樣,以後又該怎麼辦?

「ZERO TO THREE」(一個專注於兒童發展的不同學科的領先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做過一項父母調查顯示:

近四分之三的父母表示養育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卻只有不到一半的父母在不堪重負時,曾獲得過所需的支持。

每一位爸爸媽媽,都需要找到方法,來度過所有令人沮喪的時刻,並成為一個為自己孩子而存在的父母。這非常重要。

卡巴金博士和他的太太 (Jon & Myla Kabat-Zinns ),分享了如何運用「正念」(Mindfulness) 來教養孩子上。或許他們的分享可以給壓力山大的爸爸媽媽一點啟示。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指有意識地以一個不加批評的心,把注意力帶回到此時、當下的自己,覺察自身的思想、情緒和身體反應,以一顆潛在的慈心如實地接納自己「當下」的所有反應。

也就是說,練習正念,意味著我們要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並在沒有判斷的情況下接受這些經歷和感受。

如何運用「正念」幫助我們育兒?

首先,正念是一種可以減輕父母壓力的策略。

在教育孩子、處理孩子行為的時候,如果能運用「正念」的方法,那麼,爸爸媽媽就不會將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不會急於處理問題,而是能靜下來,以一顆慈心,「如實地覺察」及接納自己的狀態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如實地覺察」的意思是:

「 我注意到自己這些想法、情緒和這樣的身體反應的出現,而嘗試對這些反應不加批判」。

這個時候,不是要評價父母的思想、身體和情緒反應的對錯,也不是要教導父母應如何做,而是提醒父母可以把注意力帶回到自己的當下:

  • 我們周圍發生了什麼?
  • 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
  • 我們在做什麼?
  • 我們如何做和感覺?

這樣的好處是:當我們的察覺力加強了,我們的心便有更多的空間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明白接納孩子行為的「實相」,以一顆慈心「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需要

當心眼比較清晰了,爸爸媽媽原本擁有的智慧,才能在教導上發揮,我們自己才便擁有更多的能量和愛與孩子相處。

如何開始「正念育兒」?

1、全神貫注的聆聽孩子的聲音

每個爸爸媽媽都能聽懂孩子的話,但我們很多時候,都太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而忽略了孩子的話。

比如,我們急著出門、急著把飯吃完、急著給孩子穿好衣服……

這時,如果孩子說:

「媽媽,我不想離開你」;

「媽媽,我不想坐嬰兒車」;

「媽媽,琪琪穿了件綠色的衣服好好看!」

我們大約會充耳不聞,只想著「快點」、「快點」!

而充分注意傾聽,才有助於爸爸媽媽了解並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的需求能得到及時地理解和回應,他們也不容易發脾氣、無理取鬧了。

2、不經判斷地接受你的孩子(和你自己)

「為什麼我要大喊大叫?我明明知道我不應該這樣!」

「為什麼每次吃飯都像打仗一樣?」

接受所有感情,甚至是消極感受,都很重要。

孩子處於不同的年齡段,真是會出現各種成長問題,比如到一定年齡就是會說謊、就是愛和父母對著干、就是「挑食」,不願意接受新的食物……

如果我們更了解孩子身心的發展歷程,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行為,從而更耐心地回應,而不是自己充滿沮喪和憤怒。

3、想像一下孩子的感受,再回應孩子

這一點,要求父母想像自己的孩子在困難時刻的感受。

你2歲的兒子,玩具被妹妹搶走了,他此時是啥感受?

試著想一想,他此刻肯定又委屈又憤怒,接下來就是眼淚和發脾氣了!

當我們能停下來想像孩子此時心裡的感受時,自然可以用愛和同情來回應,我們自然會說:

「寶寶玩具被搶走了,媽媽知道你一定很生氣,心裡委屈」。

絕不會像以前那樣脫口而出:

「別哭了」;

「一個玩具有什麼了不起」;

「男孩子要大方」;

「你就給妹妹玩一會兒嘛」!

4、管理自己的感受和反應

「正念」,並不是讓爸爸媽媽永遠都別沮喪、別生氣,而是希望爸爸媽媽能在壓力狀況下做出反應之前暫停。

年幼的孩子還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感情,所以,如果孩子沒能平靜下來,在他情緒的最艱難時刻,他也能依賴你。

在孩子大哭、不講道理、責罵媽媽的時候,爸媽如何保持冷靜?首要的一件事是——什麼也不做。

暫停片刻,深呼吸幾次。讓身體和頭腦都平靜清晰起來。

5、表達對自己的同情和理解

爸爸媽媽也應該得到同情和理解。

我們可以停下來,認識到每個人都在掙扎,這些感覺是正常的,而不是評判和責備自己。

養育孩子本來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次沒做好,那麼下次再嘗試其它的做法好了。

如何練習「正念」

學習正念教養,不是紙上談兵,爸爸媽媽需要實際嘗試。

而且「正念」並不是一朝半日就能掌握的,「正念」也不是魔法,它需要透過練習一點一滴慢慢培養而來的。

一、從注意自己的呼吸開始練習:

  • 任何一刻我們都在呼吸,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帶到每一個呼吸,只需注意著每一呼和每一吸。
  • 不論我們在哪裡,早上起床、帶孩子上學、在家中清潔地板、到街市買菜、在超級市場輪候付款、離家往工作的路途上、等待交通燈轉訊號時等等,我們也可以把注意帶回呼吸上。這些練習不需要額外的時間,只需要提醒自己記起。
  •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呼吸外,我們也可以刻意安排每天練習正念,比如冥想、放鬆練習。
  • 正念練習需要一顆不批判的慈心,接納自己於練習過程中的不夠堅持、不夠集中和其他一切的不夠,只需要溫柔地重新把注意帶回每一呼每一吸!
  • 這樣的練習讓我們慢慢建立與此時當刻的聯繫和察覺,有助喚出我們的內在資源和智慧。

二、從其他日常的活動練習

  • 收聽你的身體。

深吸一口氣進入你的腹部,將注意力集中在腳部地板上的感覺,或者支撐身體的椅子的感覺上。

注意身體接觸地板或椅子的所有地方,以及你是如何被抓住和支撐的。你甚至可以想像整個星球都在你腳下抱著你。繼續做幾下深呼吸。

  • 專注於良好的感情。

當你處於一個充滿樂趣的時刻,感覺你與的孩子或伴侶保持聯繫並放鬆時,請密切關注您的身體感受。

注意你的身體。你會感到快樂,滿足和愛。花一點時間來品味和欣賞這些感受。你可以對自己說,「這就是幸福感。」

  • 擁抱某人。

花一整分鐘擁抱你的孩子,伴侶或親近的人,安靜下來,體驗觸感和舒適的體驗。

注意,如果您這樣做,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放鬆。短短的一分鐘,讓你覺得是很長一段時間,但請堅持下去。

如果你感到不耐煩,或者你的思緒徘徊,只要注意到這一點,然後回到讓思緒回到當下,繼續沉浸在擁抱中。

研究表明,長時間的擁抱可以平靜和舒緩,可以產生溫暖和愛的感覺。

  • 想像一下給你安慰的人。

想想某個人,比如一位家庭成員,老師,朋友或親愛的寵物。

想像一下,他們和你在一起,帶著溫暖的微笑或安慰的感覺,帶給你幸福的願望。

感受他們的存在,他們對你的關心和愛。用這種舒適和愛的感覺度過幾分鐘。

  • 與自然聯繫。

花些時間在戶外散步,在花園裡挖掘,或者只是看看大自然的照片。

密切注意顏色,紋理,氣味和聲音。

探索一下,看看你是否能找到以前從未注意到的東西,比如下雨後的空氣氣味,或者在您穿過公園時會看到許多不同層次的綠色。

在做這些「正念」練習的時候,除了提升對身體反應的察覺,也可以練習察覺自己的思想和情緒的反應,以一顆不批判的慈心,更清晰地「看見」自己不同的情緒和慣性的思維。

「正念」是需要持久練習的,像肌肉需要鍛鍊一樣。爸爸媽媽可以透過正念鍛鍊,使自己在教養孩子上更有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v0uLGwBmyVoG_1Zif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