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風頭最大的電影,非《哪吒》莫屬。
前幾日在公開的沖奧名單里,《哪吒》更是成為了中國申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選送影片。
官方蓋章的「國貨之光」。
這兩年,優秀的國產動畫陸陸續續誕生了不少。
人才輩出,藏龍臥虎。
去年,就有一個普通學生的畢業作品,曾經一鳴驚人,入圍過「動畫界奧斯卡」法國昂西動漫電影節。
只是比較「低調」而不為大眾所知——
《我和吸鐵石和一個死去的朋友》
作者劉毛寧,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專業學生,年僅25歲。
這部動畫短片,是他的童年自傳。
故事簡單,畫風樸實,卻讓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別看它現在有這麼好的成績,其實當初差點連畢設都沒趕上。
一開始,劉毛寧想以自己的父親和二叔為原型,做一個關於青銅匠人的故事,表現時代背景下城市和鄉村的差異。
他嘗試了好幾種美術風格。
先是視覺衝擊力極強的大比例構圖。
這樣的畫面雖然震撼,但卻不利於表達一些細膩的情緒。
故事的主題越來越大,越來越散,讓劉毛寧差點忘了自己的初衷。
「我知道我可以把它做出來,但做出來之後我肯定自己會不滿意。」
他不是只當作業,而是用創作的心態在做這部作品。
劉毛寧決定換個故事,把精力放在表現鄉村和童年上。
於是,他又嘗試了另一種畫風。
有點像小學生塗鴉畫,似乎過於簡約了。
很快又被自己推翻。
第三版,線條和色彩都中和了一下,構圖也算中規中矩。
但劉毛寧依然不滿意。
換了故事,又改了好幾種風格。
簡直就是自己給自己當了一回甲方。
眼看還有兩個月就要答辯了,劉毛寧才終於找到方向。
這時候,他已經不管能不能做完了,只想專心把它做好。
於是,才有了現在這部《我和吸鐵石和一個死去的朋友》。
影片開頭,是大片金黃色的麥田。
群鳥飛過的聲音,一下子把人的記憶帶回了童年的鄉下。
小男孩拖著吸鐵石在路上走,步伐顯得沉重而孤獨。
旁白緩緩道來:
「那時候的時間很慢長,好像怎麼過也過不完。」
用的不是「漫」,而是「慢」。
童年的時光,就是這樣慢慢悠悠,似乎永遠望不到盡頭。
生活的圈子不大,接觸到的人也很少,能回憶起來的,更是寥寥無幾。
作者用了照片和動畫交叉的方式,來講述自己的童年。
父親年輕時,是服裝設計師。
在北京的一家服裝設計公司工作,意氣風發。
最驕傲的,就是在天安門和毛主席的照片合過影。
母親是個沒有什麼文化的普通農村婦女。
做的槐花煎餅特別好吃。
那個年代,計劃生育抓得嚴,母親吃了不少苦。
為了躲避計生委的檢查,快要臨盆的母親帶著大姐躲到玉米地里。
二姐就這樣在玉米地里出生了。
雖然影片中只是一筆帶過,但不難想像,這過程有多辛苦。
「後來大姐說,她只記得那天,樹上的柿子還是青的,但油菜花已經開了。在玉米地的不遠處有一棵向日葵,向日葵上結滿了葵花籽。」
向日葵象徵的是「多子多福」。
但在計劃生育的背景下,姐弟三個卻給家裡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曾經春風得意的父親,只能通過抽煙來排解煩惱。
母親又躲到了老家伏象山, 在那裡生下了「我」。
鄉下的生活貧瘠而單調。
父母要外出勞作,能陪「我」的只有奶奶。
「從我記事起,奶奶就很老了。」
這張照片應該是很早以前的了,作者畫出來的奶奶,看起來還要更加滄桑一些。
「那個時候,我不願意跟她在一塊。」
小時候不懂事,總是嚮往新鮮、好玩的事物。
跟老人一起待久了,難免會無聊沉悶,甚至會莫名地感到嫌棄。
奶奶不明白這一點,老覺得自己身上有虱子,孩子才不願意接近她。
「直到最後被送進火爐的時候,也沒有找到那虱子。」
祖孫倆不曾親近,這是奶奶的遺憾,也成了作者的心結。
奶奶過世了,「我卻時常想起她」。
上學之後,「我」終於有了第一個玩伴——小明。
「他家是鎮上最大的廢品收購站,裡面能淘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
對於探索心強的小男孩來說,這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我」對小明既羨慕又崇拜。
有了朋友,生活就多了許多樂趣。
可以一起在草叢裡捉昆蟲。
一起躺在西瓜地里吃瓜。
一起爬到樹上看夕陽。
還一起在小賣部門口玩「洞洞獎」。
「洞洞獎之所以有趣,是因為在戳開之前,你永遠都不知道小格子裡是什麼樣的玩具。」
不管是什麼玩具,對於童年的我們來說,都是驚喜。
「我」和小明抽到了一個藍色的塑料小魚。
它在陽光下閃著一點一點的光。
小明說:「那真像宇宙里的星辰」。
他還帶「我」去了他的秘密基地——
一輛廢舊的卡車。
在小明心裡,這就是屬於他的「太空飛船」。
他向「我」分享關於太空飛船的收藏,還說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飛向太空。
大人也許會嗤之以鼻,覺得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而童年的「我」和小明,卻相信它一定會成真。
直到有一天,夜裡下了很大的雨。
第二天,小明被大人們從水溝里撈了上來。
死亡是一件很殘酷的事。
但懵懂的小孩當時還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
因此,作者也選擇了不那麼直接的方式來表達。
用自己和小明一起觀察過的「蚱蜢」,屍體被其他昆蟲搬走的畫面來隱喻。
淹水後的小明,身體變得格外腫脹。
「我」的第一反應,是以為他變胖了。
直到他像蚱蜢一樣被人抬走,「我」才隱約意識到,小明徹底地消失了。
「我」去了小明的秘密基地,發現卡車被改造成了太空飛船的模樣。
裡面貼滿了裁下來的太空人照片,還有一個頭盔,「我」把它拿下來戴在頭上,不知不覺地睡著了。
從這裡開始,影片就進入了一種介於回憶與幻想之間的狀態。
明明是夏天,外面卻飄起了鵝毛大雪。
這是小明死亡帶來的不真實感。
它意味著夏天戛然而止,也代表著童年徹底結束。
西瓜、小賣部、塑料小魚。
所有跟小明共同的回憶,都瞬間失去了色彩。
「我」把隨身帶著的那塊吸鐵石貼在了「太空飛船」上,看著它慢慢升空。
「小明的飛船就這樣帶著我那時候的一切,離開了。」
短片沒有一句台詞,全程只有作者的旁白。
他像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把自己童年的記憶娓娓道來。
「小明」是真實存在的玩伴,但其實並沒有溺死。
現實中,他平安地長大,並且已經結了婚。
但小時候的事,包括「飛向太空」的夢想,他都早已不記得了。
在影片中「死亡」的,是童年的小明。
最後的「太空飛船」,也是由作者記憶中的幾樣事物拼湊而成。
雖然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但對童年的感覺卻相通。
小時候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是沒有目的、沒有意識的。
等我們長大之後回憶起來,才賦予了它們意義。
小男孩每天拖著的吸鐵石,代表的就是一種「散漫的、悠閒的、無意識的狀態。」
當這種狀態結束時,童年也就結束了。
像是一場夢一樣。
而作者給了這場夢一個完美的結局。
影片的最後,「我」和小明坐在他的宇宙飛船上。
「我問他去哪,他說去那條塑料小魚的肚子裡。
因為那裡,有他嚮往的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