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歷史: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2020-01-01     王俊傑猛

王俊傑猛 今日頭條

西施是四大美女之一,臥薪嘗膽也是最著名的勵志故事之一。但烽火戲諸侯,千金難買一笑,古代的女性,被迫與家國興亡聯繫在了一起。

評彈歷史: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吳越爭霸,一共經歷了檇李之戰、夫椒之戰、笠澤之戰、越滅吳之戰等重要戰役, 最終夫差自刎而死。


但夫差究竟為何失敗?真是因為西施失去了鬥志嗎?當然不是。

首先,吳國連年對外戰爭 ,窮兵黷武,導致國內經濟崩壞。

《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載, 「七年,吳王夫差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九年,為騶伐魯」,吳國趁機攻伐齊國後還與魯國發生戰爭。


不僅如此,「十年,因伐齊而歸」,「十一年,復北伐齊」,夫差的野心可見一斑,此時的吳王夫差連年對外征戰,不顧國1家內部因戰爭而導致經濟調零,國力已經衰弱。

任何時候,經濟都是一個國1家發展的物質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1治與生產力的相適應。


齊國管仲改革,明確提出「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用之,遂滋民與無財,而敬百姓」的治國原則,積極發展生產,使齊國國力日益強大。

《呂氏春秋·上農》記載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朴,朴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

民為國之本,民生永遠是大事。生產發展必不可少,吳王夫差不重視國內生產發展而一味爭霸,必定因為國內經濟的衰退導致國力下降,給越國的反攻留下隱患。


其次,夫差 「遠賢臣,近小人」。

公元前489年 ,吳王夫差準備興兵攻伐齊國時,伍子胥極力勸阻。

《史記·吳太伯世家》載,「越王句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眾。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而夫差聽了這些, 竟然一點危機感都沒有。

勾踐帶領群臣朝拜吳王,獻上豐厚貢禮,吳王大喜,只有伍子胥「懼」,謂吳王日「是棄吳也」,還苦口婆心的勸諫吳王「越在腹心,今得志於齊,猶石田,無所用。且盤庚之誥有顛越勿遺,商之以興。」


伍子胥意思是:「越國近在腹心之地,現在我國雖能戰勝齊國,好比石頭田地,沒有用處,而越國卻是肘腋之患。

如果夫差善納諫言,歷史可能會是另外一番模樣。

但是夫差怎麼做了?「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一代忠臣就這樣離世。

伍子胥臨死前交代,「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


伍子胥是吳國唯一清醒的人,他的這一句「以觀越之滅吳」包含多少無奈和絕望。夫差失去了這樣一位肱股大臣,吳國距離亡國也就近了。

夫差不但令伍子胥自殺,還聽信太伯嚭的一面之詞。

有記載,「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大宰嚭,日:『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

於是大宰嚭諫吳王夫差曰,」古之代周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好一個「又何求焉」!豈不知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嗎?


大宰嚭被美色誘惑,只顧一己私利便用「服之而已」,勸夫差放過了越國,而夫差竟也「與(越)之成而去」。

如果說大宰嚭是鼠目寸光不顧國1家安危的庸才,那夫差更是沒有一點為君為國長遠謀劃的眼光,因此吳國的滅亡是必然的。

「斬草除根」,不得不除。

夫差輕易地放過敵人,其高傲自大的性格弱點盡顯無疑。

在夫差沾沾自喜之際,臥薪嘗膽的勾踐,完成了逆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TdTYW8BMH2_cNUgZY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