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面進入二次城市化時代,三線以下城市未來命運何去何從?

2019-07-22     山川網


山川網:2019年上半年,中國整體GDP增速創下了6.3%的新低。但與此同時,部分城市的GDP增速依舊保持相對的高速增長勢頭不減,例如如南京和武漢都保持了8.1%的經濟增速。

那麼為什麼一方面是中國整體經濟的增幅持續回落,進入所謂的經濟新常態區間。而部分區域的經濟增速,卻似乎完全沒有受到整體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反而「逆勢」上揚了呢?

想要弄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好好了解一個概念——二次城市化。


什麼是二次城市化?


關注山川網的朋友們,應該對城鎮化的概念再清楚不過了。畢竟,這是長期以來我們研究和討論的一個最重要的主題。

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市化的概念也不盡相同。人口學把城市化定義為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地理學角度來看城市化是農村地區或者自然區域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經濟學上從經濟模式和生產方式的角度來定義城市化,生態學認為城市化過程就是生態系統的演變過程,社會學家從社會關係與組織變遷的角度定義城市化。

城市化是多維的概念,城市化內涵包括人口城市化、經濟城市化(主要是產業結構的城市化)、地理空間城市化和社會文明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社會組織關係等的城市化)。

以上關於城鎮化(城市化)的官方定義中,事實上是比較宏觀層面的,即站在大背景下,按照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角度看待城鎮化。

而具體到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事實上的確也鮮明地劃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其中前半段可以叫做「城鎮化」,後半段則可以稱為「城市化」。而這其中的分水嶺,我個人認為正是在全國整體城鎮化率達到60%的臨界點這個時間點。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此前曾經提到過一個問題:在中國為什麼叫「城鎮化」 而不是叫「城市化」?李鐵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事實上正好解釋了以上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

首先,中國的設市城市當時就是五六百個,而且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後,設市審批已經被嚴格限制。

其次,提出「城鎮化」,更要顧及到廣大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需要有一個與他們的就業能力、受教育水平以及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過渡空間。

再次,提出「城鎮化」也反映出黨對農村工作的重視。

更為重要的是,提出「城鎮化」也是基於吸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盲目進入大城市的經驗教訓的必要選擇。

當然,提出「城鎮化」更是要考慮到中國的城鎮管理的特點。

李鐵所講到的五六百個城市,事實上還是地級市+縣級市的全部。而在多數財經媒體討論中國城市時,事實上經常僅僅指的是地級市,其總量進一步下降為僅有不到三百座。而中國的建制鎮,總量卻多達有兩萬個左右,建制鎮的鎮區人口則從幾千人到幾十萬人不等。

所以中國的「城鎮化」,大家同樣可以將之理解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方式與進程。

一言以蔽之,初次城市化是從無到有,而二次城市化則是從普到優。


安全區間:2/3的城市命運會改變


和初次城鎮化進程的泥沙俱下,幾乎所有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不同,二次城市化作為初次城鎮化的升階進程,其影響到的人群總數明顯會有所下降。

初次城鎮化進程之所以波及者眾,在於放眼整個中國,從一線城市到鄉村縣鎮,全都位於這一時代洪流的進程之中。換而言之,只要你原來生活在鄉村,現在只要進城了,不論是進的北京還是村旁邊的縣城,統統都被算入完成初次城鎮化。在這一時期中,人們被劃分為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兩個陣營。

而二次城市化進程的範圍,很大程度上會被收緊。參與此次行動的人群陣營,也被進一步細分為一二三線城市和其他城市。那麼現階段中國一二三線城市的總量有多少呢?寬泛一些講,總量大約有一百座城市,占目前中國地級以上城市數量的2/3左右。

那麼那些已經完成初次城鎮化的低線城市居民(生活在小鎮、縣城、四五線小城市的居民),為什麼其中會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會進一步向更高級別城市移動,進而完成二次城市化呢?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三線城市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分水嶺。

在昨天我安排推送的,由獵豹全球智庫發布的《新線城市人群生活與消費形態研究報告》中,正好有對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相關定義介紹(眾所周知的四座一線城市這裡沒有必要再多做介紹)。

二線城市多為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東部地區的經濟強市或經濟發達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二線城市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商業活躍度相對較強,對大公司、大品牌和優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正在或者即將成為未來幾年大公司布局的重點。

三線城市一般多為東部地區的經濟較發達的地級市,中部地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區域中心城市或經濟強市,西部地區的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或經濟強市;城市基礎設施、商業配套設施和交通設施相對比較完善,居民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相對比較富裕,城市擁有一定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相對比較合理 ,對某些行業的大型企業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城市綜合競爭力,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過上述對二三線城市的定義介紹,特別是三線城市的定義中,我們其實可以相對清楚地看到一個答案,就是如果一個國民不想要到大城市中參與激烈的競爭,追求現世安穩的生活,那麼他們可以選擇的城市最低底限,就在三線城市。

長期以來,由於中國區域經濟本身的複雜性,導致人們對於中國城市的劃分標準始終沒能統一。因為如果我們參考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化經驗,那麼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都可以視作大城市,因為中國的人口總量足夠多,許多縣城的人口總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

所以在中國特定的國情下,事實上大、中、小三類城市的標準中,中等城市即三線城市。比中等城市規模更大,經濟更強的,自然就是一二線大城市;比中等城市規模更小,經濟更弱的,其實就可以統稱為小城市。

如果我們對三線城市的基本定義是:「城市基礎設施、商業配套設施和交通設施相對比較完善,居民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相對比較富裕,城市擁有一定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相對比較合理」。

那麼延伸一下,比三線城市更多的小城市,基本上也就意味著:城市基礎設施、商業配套設施和交通設計還不完善,居民缺乏相應的消費能力,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並不富裕,城市缺乏相應的支柱產業,產業結構失衡。

那麼這樣的區域,如果我們按照過去城鎮化進程的中國特色標準的話,那麼它們是符合中國城鎮一般標準的(已經不是農村)。但是如果我們按照現代文明的城市化進程一般標準,這些區域事實上還並不能被稱之為「城市」,它們更多僅僅是鄉村向城市過渡發展的一個「半成品」。

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其中提到的「放寬落戶」「城市群」「都市圈」等關鍵詞都曾刷屏朋友圈;文件還首次提到了「收縮型城市」,也引發了相應的網絡熱議。

為什麼國家發改委會選擇2019年這個中國整體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分水嶺的時間點,推出全新的國家層面的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方向指導性文件?

顯而易見,國家層面一方面已經對過去三四十年間,中國城鎮化1.0版本(主要特徵是就地城鎮化)時代,做了相應的總結陳詞;另一方面,也宣告了中國城鎮化2.0版本(二次城市化)的全面開啟。

2019年,可以稱之為中國二次城市化元年。


由小到大,由北向南


《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提到的「收縮型城市」概念本身並不新奇,只不過在不同的城鎮化發展時期,其對應的城市類型不盡相同。

在城鎮化1.0版本時代(初次城鎮化),收縮型城市事實上絕大多數僅出現在資源型城市資源出現枯竭狀態時,城市的收縮現象才得以為人所關注。此類城市的人口流失與收縮,事實上是由於當地居民如果繼續選擇留在當地,已經無法繼續得以存活的被動行為。

而在城鎮化2.0版本時代(二次城市化),收縮型城市的規模會全面升級,許多並非資源型城市,本身經濟也還處於正常的緩步發展階段的城市,也會出現明顯的人口流失情況。而流失的人口,正是當地整體受教育情況較好,年齡整體矯情的城市最「優質」人口資源。他們之所以選擇離開,是為了尋求更好、更長遠的發展。

對比初次城鎮化和二次城市化兩個階段,我們能夠非常情況地發現,二次城市化進程中,參與人群的主動性明顯更高。相比於初次城鎮化時期,許多人們並不清楚城鎮化對於他們個人與家庭命運的巨大推動作用,很多人是在完成城鎮化進程後反過頭來思考時才發現其中緣由。二次城市化進程,規則更透明,但競爭也更激烈。

過去國內代表性大中城市戶籍政策的開放,可以視作是中國二次城市化進程「戰爭」號角的全面吹響。我們為什麼說規則更透明了?因為當下的年輕人,已經可以通過像山川網這樣的平台,較為容易地獲取到全國各代表性大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數據詳情。有數據做支撐的判斷與抉擇,才是理性客觀不盲目的。

但與此同時,競爭勢必也更加激烈。因為數據信息是開放的,你能夠看得到的同時,其他人也完全可以看得到。過去幾年看上去是中國的大中城市在同台競技,紛紛向年輕人拋出了橄欖枝。但事實上,如果你足夠冷靜理智,就能夠清楚看到,自己能夠夠得著的城市,有幾個,在哪裡。

越高維度的城市,其附帶的城市資源和能夠提供的成長平台自然也就越大。但與此同時,想要分享這杯羹的人也就越多。而更多的人口快速、持續性流入,又勢必造成對應城市生存成本的不斷提升,進而反向再影響城市的吸引力。這是一個自行運轉的機器,並且會在運轉的過程中自行矯正。

《三體》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

那麼在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居民之間,究竟誰是森林,誰是獵人,其角色定位本身就不是必然的。你在選擇城市的同時,城市也在選擇你。這是非常典型的雙向選擇效應,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一廂情願,單憑自身的感性去做選擇,而非綜合考量自身的能力與極限。

不過排除了同級別城市競爭時的「神仙打架」,我們很難說它們之中究竟誰更勝一籌,因為原本就是各有千秋。但是從整體格局上來看,經過過去幾十年的中國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的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現狀大格局已成,基本不會再出現大的逆轉與變化。

由於在初次城鎮化階段中,中國南方地區崛起了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的一二三線城市,這也為接下來的二次城市化階段,南方地區競爭的綜合優勢奠定了基礎。

不同於初次城鎮化階段的就地城鎮化大方向,二次城市化階段地理空間對於人的約束力會越來越低。從小城市到大中城市,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的城市化升階,將成為未來十年甚至更久時間內,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最核心的底層邏輯。

在此之前,我曾談到過一個觀點:未來十年,會是北方人口加速向南方流動的十年。其背後的時代背景,也正是今天我們講到的,中國二次城市化進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PDMGWwBmyVoG_1Z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