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騙了多久?《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2020-05-17     煮酒君

原標題:你被騙了多久?《登鸛雀樓》作者根本就不是王之渙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8期:《登鸛雀樓》作者之謎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首著名的唐詩,其中的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小就時常被長輩們拿來激勵我們好好學習,好好奮鬥。

在我們今天能看到的絕大多數的唐詩選集,特別是唐詩啟蒙讀物和教科書里,這首詩的名字都是《登鸛雀樓》,作者都是王之渙,但實際上,這首詩的名字,可能並不是《登鸛雀樓》,作者也並非王之渙。

今天,我們能找到的,最早收錄這首詩的唐詩選本,是唐代文人芮挺章在唐玄宗天寶三年(744)編撰的《國秀集》,在《國秀集》中,這首詩的名字不是《登鸛雀樓》,而是《登樓》。作者不是王之渙,而是朱斌。

朱斌是何許人也?芮挺章在《國秀集》中介紹的極為簡略:朱斌,字佐日,唐吳郡人。曾兩登制科,三為御史,後辭宵隱居山林。

朱斌的生平,今人已無法詳細考證了,但在唐代,這個人的名氣似乎很大,有許多人知道這首詩是他寫的,連一代女皇武則天,都非常喜歡這首詩。

根據唐代張著《翰林盛事》記載:相傳,武則天掌朝時,曾吟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重樓。"問左右此詩是誰所作?天官侍郎李嶠對曰:"御史朱佐日詩也。"武后即賜李嶠彩百匹,轉侍御史。

李嶠是唐代極其有名氣的文學家,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為"文章宿老"。

這樣一個人物出來作證,朱斌做《登樓》詩這件事想來可信度是很高的。

《國秀集》編撰的時間,距離王之渙去世只有兩年,王之渙在當時已經是頗有名望的詩人,他的詩歌在《國秀集》中選錄三篇,但並無《登鸛雀樓》一是。

除了《國秀集》外,還有許多其他唐代的典籍,記載這首詩的作者是朱斌或者朱佐日。如《輿地紀勝》、記纂淵海》卷二十四、《吳郡志》卷二十二、《翰林盛事》等等。《翰林盛事》為唐人張著撰,約成書於大曆、貞元間,今已佚,《郡齋讀書志》卷二、《直齋書錄解題》卷五均著錄。

在河南省的千唐志齋博物館,收錄過一塊《朱佐日墓誌》,墓誌稱"官武強縣尉,待物人,天寶十三載卒,年四十九。"

這個朱佐日,會不會就是《登樓》的作者呢?根據墓誌記載,這個朱佐日生於公元706年,死於公元754年,而之前提到過的李嶠,死於公元714年,也就是說,李嶠去世的那一年,朱佐日只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孩子。

更為關鍵的是,女皇武則天早在公元705年就已經去世了,當時,墓主的主人"朱佐日"還沒有出生,因此,這個"朱佐日"並非寫"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朱佐日。

將這首詩稱為《登鸛雀樓》並記在王之渙名下,最早始於宋代。

太宗時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奉敕編選的詩文集《文苑英華》。該書共有1000卷,收集了南朝梁末至唐代詩文。在《文苑英華》中,這首詩第一次被記名為《登鸛雀樓》,作者記為王之渙。

北宋中期,有兩位著名的大人物,在各自的筆記里,提到了這首《登鸛雀樓》詩,但有意思的是,兩個人記載的作者名字還不太一樣。

第一個大人物,是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司馬光的《溫公續詩話》中,稱《登鸛雀樓》的作者是王之美,

第二個大人物,是著名的科學奇才沈括,沈括的《夢溪筆談》中,稱鸛雀樓"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稱《登鸛雀樓》作者是王文煥。

其實王之美也好,王文煥也罷,大概都是"王之渙"在傳抄過程中出現的筆誤。

到了清代,這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被許多重要的唐詩選本收錄:比如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孫洙的《唐詩三百首》等等,這首詩的名字,就基本上被"欽定"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了,並且一直傳誦至今。

也就是說,這首千古傳誦的唐詩,作者可能並非王之渙,而是朱斌,這首詩里所寫的樓,也不一定是位於今天山西永濟縣黃河邊上的"黃河第一名樓"鸛雀樓。

不過,無論這首詩的名字到底叫什麼,作者到底是何方神聖,都不影響"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那字裡行間傳遞出的那份屬於盛唐的豪情和洒脫。

煮酒君「詩詞雜談」系列文章第8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EFeI3IBiuFnsJQV9t_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