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漢宣團隊(小明同學)無授權禁止轉載
縱觀李自成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一個放羊娃,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登基做了皇帝。但他做皇帝時間相當短,可惜了沒能成為像劉邦、朱元璋這種歷史帝王人物,也沒能完成從農民起義到建立穩定政權的轉型,最終成了一場悲劇。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自成的死。他的死因更為神奇,是被一位老農民給誤殺了,可以說,當時歷史的走向,是被一位老農民給改變了。就像蝴蝶效應一般,後續影響越來越大,也間接影響了清朝的歷史走向,讓其坐收漁翁之利。
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占領西安,並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僅僅過了兩個月,李自成就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大明滅亡。這個過程看著都挺順利,但是李自成與明軍對抗十多年而成大事,不料卻在入主北京後迅速失敗,這確實與其進京後的政策有很大關係。在京城對明朝官員發泄私憤,打劫無辜百姓等,都使得李自成的政權不得民心。影響最大的就是李自成的軍隊俘虜了吳三桂的父親,並奪走其愛妻陳圓圓,讓本來要歸順李自成的吳三桂氣憤不已,於是改變初衷,後與清軍聯合對抗李自成。
李自成攻入北京不久,就與吳三桂和清軍組成的盟軍在山海關進行大戰,吳三桂軍隊打敗,無奈率兵撤退,並離開北京,從進京到離開前後僅僅42天。在逃至西安之後,李自成軍隊元氣大傷,基本上沒有大動作,後來清軍一步步逼近,無奈李自成又得往南逃跑,在逃跑過程中又經歷了數次大戰,軍隊數量僅剩數萬人。
後來他們行軍至湖北通城九宮山,因連年戰亂,當地糧食非常短缺。當時左良玉已經把此地洗劫一空,所以當地農民都很警惕軍隊來搶糧食,每次一聽到有軍隊路過,就備好傢夥,做好隨時戰鬥的準備。
李自成來到此地,也是餓得實在不行了,就命屬下去搶鄉民的糧食。但這些農民毫不膽怯,組織成了一個武裝小隊,在頭領李筠庵的帶領下,把搶奪糧食的士兵打得丟盔卸甲,而且在打鬥過程中,還把他們的主帥給打死了。
後來打鬥結束之後,從一名逃跑的士兵口中才得知,那名被打死的主帥竟然是闖王李自成。李筠庵作為組織此次戰鬥的農民頭目,自知闖下大禍,為了不牽連鄉里鄉親,就舉族搬遷到了德化縣白鶴鄉,而他本人則上東林寺出家為僧了,法號山鐸,終成一代名僧----真在禪師。
李自成突然被誤殺,是誰都沒有料到的,讓大順政權措手不及。當時大順的軍隊,除了主力軍數萬人之外,散落各地的抗清大順軍還有十幾萬人。但由於政權失去了主心骨,這些散落在各地的抗清軍隊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投降清朝還是聯合南明。但這兩者對大順政權的人來說,都曾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前者將大順軍逼入絕境,而後者的前身皇帝則是被大順軍給逼死的。
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這些軍隊一部分選擇了原地解散,還有一部分經過深思熟慮,選擇擁立南明,共同抵抗清軍入侵。大順政權就徹底垮塌了,清軍少了一個重要的敵人,之後南下統一中國就勢如破竹。導致這種歷史走向,最讓人意料不到的,最大的變數,就是李自成被誤殺,一個小人物,一個普通的農民,真的就改變了歷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