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 變化的是時代 不變的是精神

2019-10-04     眉山東坡文化

一直以來,因為有岷江和青衣江貫穿境內,每到夏季雨水多發時期,眉山便面臨著洪水的危害。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眉山各個方面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片熱土的舊貌新顏,可謂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但在與洪水的「較量」中,仍然時刻不敢鬆懈。

從歷史記載來看,在每一次洪水來臨之際,眉山都上下合力,干群一心,共同對抗著大自然的「邪惡力量」,譜寫著無私救援的動人讚歌。

1984年抗洪救災。(東坡區檔案館供圖)

搶救人民生命財產。(東坡區檔案館供圖)

1984年:天災無情人有情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八日二十一時至三十日凌晨,全縣連續暴雨,雨量平均二百毫米以上,局部地區三百六十五毫米,海珠、鄭軍鄉一帶高達五百一十三毫米。岷江洪峰期過水一萬三千五百個流量,水位海拔四百二十八點六六米,均為歷史之冠。」在東坡區檔案館的《眉山縣一九八四年嚴重洪澇災害圖片前言》里,記錄著當時的情形:「岷江大堤斷裂、沉陷、決口垮塌四十餘處,長五千多米,同時,山洪爆發,塘、庫、埝、溪猛漲,鄉鄉遭災,醴泉江兩岸尤為嚴重,多悅鄉的石馬、會龍、紅岩村,悅興鄉的英勇、金光村,象耳鄉的紅剛、快樂村,鮮灘鄉的齊心村,松江鄉的新八、野渡村,以及沿岷江的張坎鄉尚埧、三埧村等,共三百九十六個村、二千二百四十九個村民組、一萬多農戶浸泡在洪水中,沖毀、淹倒房屋三萬三千六百多間,沖毀和淹沒農田四十萬零一百多畝,砸、淹死豬牛一千零六十四頭,沖毀趟、埝、電灌站、公路、橋涵等公共建築、郵電設施五百八十三處(座),還衝毀學校、商店、醫院多處。」

天災無情人有情,從當時保存的照片來看,處處都是守望相助的團結畫面。在齊腰深的水裡,兩個人合力抬著年邁的老人逃離險境;在積水路上,大貨車正在運送救援物資;在靠近水邊的淺灘處,一個人接一個人地搶救和傳遞著群眾的財產;在被淹沒的房前屋後,搶險的官兵抱出一隻只大肥豬……

在災難面前,救援官兵沒有退縮和恐懼,他們不顧自身安危深入搶險第一線,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總是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危難群眾面前,總是在第一時間到達最危險的前沿。

洪澇災害給當時的眉山造成重創,但大家風雨同舟,守望相助,在抗災中鑄就了不屈的品格,再一次凝聚了重建家園的信心和力量。

1984年抗洪救災。(東坡區檔案館供圖)

1984年抗洪救災。(東坡區檔案館供圖)

2013年:眾志成城齊抗洪

2013年7月8日至10日,眉山市仁壽縣遭遇大範圍區域性暴雨,其中,禾加鎮降雨量186.7毫米,汪洋鎮降雨量175.5毫米,河口鄉降雨量170.0毫米。

「我們汪洋鎮的富民街被淹了,最嚴重的工商巷,裡面有近百名群眾被困……」7月10日下午2點左右,接到報告後,縣應急辦、縣防汛辦、縣水務局等縣級相關部門及20餘名消防官兵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積極開展搶險救援工作。水深3米的汪洋鎮一片「汪洋」,上百戶居民被困洪水中。

災情發生後,當時的仁壽縣公安消防大隊政治教導員唐友勇、大隊長鬍光西立即帶領20名官兵於當日下午3點20分趕到現場。唐友勇立即安排:「分成兩個救援小組,從兩個巷道口進入住宅區,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迅速將被困人員解救出來。」與此同時,當地黨委政府、城管人員、派出所民警、醫務人員、各村(社)幹部等也迅速投入到抗洪搶險中。救生圈、橡皮艇、內輪胎、導向繩……一場搶險救援的戰役迅速打響。

通過近4個小時努力,救援人員成功救出被困群眾100餘名。「當時,屋裡都進了1米多深的水,家具全都浮起來了。」「感謝黨委政府和救援人員及時趕來,不然,我們真不知道怎麼辦。」脫險後,居民紛紛感激道。

當地居民伍莉紅說,暴雨是從10日早上10點開始下的,中午12點以後比較大,下午2點以後多條街道被淹。由於街道地勢低,加上僅有一條小河溝排洪,突如其來的暴雨讓街上的居民猝不及防。

據當時參加了救援的人員回憶,在當天的救援過程中,還湧現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2013年7月8日至10日,仁壽縣遭遇大範圍區域性暴雨。(資料圖片)

在救援現場,41歲的周速光自暴雨淹沒街道起,一直忙碌著幫助當地群眾。一個、兩個、三個……4個小時下來,周速光共救出被困群眾8人。「這條街道我熟悉,哪些人家裡有老人和小孩,我一清二楚。」周速光說,「大家都是汪洋人,有苦有難就要互相幫助嘛,我倒不覺得累。」

雖然是沿著街道的台階行走,10歲的小男孩雖然顯得很吃力,但依然衝鋒在前。「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水。」洪水到來時,他還在家裡睡覺,是奶奶將他叫醒了。「我先把爺爺奶奶送了出去,現在我和弟弟再走出去。」小男孩勇敢地說。

在洪水來襲時,汪洋鎮全體人員從最初的驚慌失措到後來的冷靜救援,反映了勇敢的眉山人民遇到困難時堅韌的心智與果斷的行動力。災情遠去,但在抗洪搶險救災中留下的那些感動卻未曾遠去,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永遠銘記。

2019年7月22日,丹棱組織救援力量轉移安置群眾。(資料圖片)

2019年:萬眾一心保家園

2019年7月21日晚20時,眉山各區縣遭遇持續強降雨天氣。來自市氣象部門消息,截至7月22日12時,全市202個雨量監測點中累計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共有8站,最大降雨量在丹棱縣張場鎮大田坎村,為243.3毫米,達到今年統計最高。

災情發生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全市干群勠力同心,大力發揚「忠於職責、不畏艱難」的抗洪救災精神,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雨越下越大,7月22日,丹棱縣雙橋鎮場鎮街道被淹,沿街商鋪幾乎全部進水,從凌晨兩點開始,當地政府就組織救援力量轉移安置群眾。接到任務後,黨員幹部們立馬投入到救災工作中,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當時,一名工作人員將被困村民解救到安全地點後,讓朋友去幫他看看自己的車,結果朋友告訴他車的發動機被淹了,不能點火啟動了。「救人比救車重要。」他說,「既然自己的車已經不能動了,就讓它繼續停在水裡,我還是先去幫助其他人。」

7月21日,那天並不該丹棱縣公安局雙橋派出所副所長文德明值班,但當接到抗洪搶險指令後,他義無反顧,迅速到崗到位,與所里民警深入洪水圍困的地帶救助群眾。熬了一個通宵後,22日,他沒有休息又繼續投入抗洪搶險,忍著腹部疼痛,連續出警4次。直到23日9點交班後,文德明才匆匆趕往市人民醫院檢查,結果被查出急性闌尾炎,需要馬上手術。

在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幫助下,當時,丹棱縣的群眾也不等不靠,在第一時間開展自救,盡最大努力彌補損失。

仁美鎮小橋村村民馬開明的四個葡萄田塊被淹了三個,眼看成熟的果實馬上就可以售賣了,誰料會遭遇暴雨。7月22日早上9點,看著積水越漲越快,越漲越多,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大家一起說干就干,立即開始挖排水溝。經過兩個小時的艱苦奮鬥,積水終於被排了出去。

在這場抗洪救災中,丹棱縣各級幹部群眾眾志成城,用實幹和擔當,築起了一道自強不息的銅牆鐵壁,展現出了眉山人民無畏無懼的英雄氣概。

翻看歲月的年輪,我們不難發現,時代在變化,但面對困難,齊心救援的精神卻是永恆的,每一次與自然的抗爭中所具有的堅毅、勇敢、互助、團結等美好品質,都助力著眉山向更好的明天邁進,就像一場接力跑,只有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個「過去」才能為下一個「現在」跑出好成績而努力拚搏。

每當困境來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能砥礪奮進,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創造出獨屬於眉山的新的更大奇蹟。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郭僑

編輯:蔣萍

設計:李紅利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jVgmm0BMH2_cNUg5I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