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搪瓷盆、一個暖水壺做為嫁妝就能牽手一生的時代漸漸遠去,當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什麼是「三轉一響」時,我們突然發現,社會的變化實在太快,日常生活的模樣也早已改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歷史長河中,70年就仿佛是彈指一揮間,但這70年,卻是我們無法忘懷的70年,是滄桑巨變的70年。從生活方式的變遷中,我們不難窺探「幸福」的容顏。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養蠶業。(東坡區檔案館供圖)
「三轉一響帶咔嚓」
20世紀60年代開始漸漸流行的「四大件」,也被稱為「三轉一響」,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半導體(收音機),這每每讓上了年歲的人如數家珍的物件,伴隨著當時的人們走過了一段又一段讓人記憶猶新的歷史。
當一個人有了這「三轉一響」,意味著他的家庭已經達到當時的小康水平。「三轉一響」折射的是物質和精神匱乏的年代裡人們的追求與嚮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側影。
保存在東坡區檔案館裡的一張老照片,讓人一眼就能看出那個年代幸福生活的樣子。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照片拍攝於太和鎮名叫肖集瓊的養兔專業戶家中。在照片里,一對年輕的夫妻正帶著笑意忙碌著,不同於傳統的男耕女織,這對夫妻是丈夫在「嘎吱嘎吱」地踩著縫紉機縫製衣服,而妻子在喂養兔子,一隻只兔子活蹦亂跳,生機勃勃;兩個孩子挨在一起,可能是在埋頭寫作業;一隻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仔在空地上啄米;收音機擺在縫紉機前的一個凳子上,自行車停在院壩的角落裡,也許丈夫的衣袖裡還藏著一塊手錶。
雖然現在已經不能知道肖集瓊家裡當時的具體情況,但從照片上的物件和女主人的笑容來看,不難推測他們的幸福指數。
在當時,一輛嶄新的「永久」或「鳳凰」牌自行車飛馳而過,都會吸引周邊行人的目光;袖子不經意一捋露出的手錶,仿佛讓整個人氣質都提升了不少;縫紉機的功能不僅是縫補衣服,還能點綴門面;收音機就更稀罕了,一家幾代人都能靜靜地圍著這個「話匣子」聽歌聽戲和了解國家大事。
「1988年,我們家買了一台『蝴蝶』牌縫紉機,花了255元。」曾經在仁壽縣一家棉紡廠工作的郭菊芬說,當時,她的工資是一個月30元,丈夫的工資是一個月68元,除去日常生活開銷,存了大半年的錢才夠買一台縫紉機。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縫紉機的主要功能並不是做新衣服,而是縫補舊衣服和做簡單的被單、枕套等,因為製作衣服的技術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需要裁縫店的師傅剪裁製作。
通過和廠里的紡織女工交流與借別人的服裝製作教程書來看,有了縫紉機以後,郭菊芬也開始學習簡單的服裝製作。丈夫的背心、女兒的小裙子和父母的長褲……雖然自己做的衣服樣式單一、花色素雅,但穿在家人身上,郭菊芬心裡也像蜜一樣甜。
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裡,「三轉一響」讓一個個小家庭有了闊步向前的經濟底氣,而「咔嚓」的流行,更反映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渴望。
「咔嚓」就是照相機,那是按下快門時的聲音。照相機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江湖地位」,可謂是「至尊」級。那時候絕大部分人照像都是去照相館,工作人員有適合各個年齡階段顧客的布景布,常常是拉下一張布景,照相機閃光燈一亮,因為提前會提醒不要閉眼,顧客還頂著光亮強睜著眼睛,就留下了一本正經的照片。在照相館拍照,不僅程序枯燥無味,拍照場景也相對單一,如今,相同年齡階段的好友聚在一起,往往都能發現從前拍過相同背景的照片。
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個家庭能擁有一台屬於自己的「咔嚓」,絕對是相對富裕且思想開明的家庭。
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照相機也發生了飛躍性的變遷。從手動到「傻瓜」,從膠片到數碼,從黑白到彩色,從120相機到135相機,從國產海鷗到佳能、尼康,現在,一個個小小的手機也能代替照相機,不僅拍照以後能實時傳送給別人,還能進行「美顏」,讓照片趣味性與觀賞性十足。
太和鎮養兔專業戶肖集瓊家的照片。(東坡區檔案館供圖)
汽車樓房後花園
時光荏苒,見證芳華;光陰飛逝,譜寫華章。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的快速發展,歷史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三轉一響」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中國從貧窮落後逐漸走向富強、民主、文明,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從擁有一輛自行車就能讓鄰居羨慕的往日時光,到汽車已經全面普及的現在,斗轉星移里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如今,有房有車幾乎是每個小康家庭的標配。
在仁壽縣水利社區村民聚居點上,一棟棟具有川西風格的「小洋房」有序排開,雅致的木質走廊從一處池塘上跨過,小橋流水,微風習習,樹葉泛黃,秋意漸濃。趁著天氣還不太冷,每天午後,和往常一樣,76歲的張俊英和老伴童學文都會拿著雜誌去涼亭里看書。「子女都在外地,我們年紀大了,回到家鄉生活感覺更加舒適。」張俊英說,在成都雖然有房,但高樓林立的大城市更適合年輕人拼搏奮鬥,她更喜歡閒來可聽花落花開的悠閒「慢生活」。
張俊英和童學文結婚已經50多年了,50年的愛情婚旅,見證的是斑斕的世界,50年的春水悠悠,織就的是五彩的生活。銀髮如雪,兩兩相攜,他們都已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共同歲月。那些風雨相隨的時光里,相知相愛的點滴,柴米油鹽的瑣碎,如今剩下的都是幸福甜蜜的回憶。
「我們那時候沒有談戀愛,沒有婚禮,結婚後就一起努力奮鬥。」張俊英回憶,那時候的願望就是以後能每頓都吃上肉,根本想像不到能過上現在的日子。至今她都還記得,當時買的第一輛自行車,鈴鐺「叮鈴叮鈴」,每次聽到那個聲音,就知道家人已經回來了。空閒時候,會耗費很多精力去擦拭自行車,直到它閃爍出鋥亮的光澤。如今,自行車早已沒使用,家裡子女都有了小轎車,自己也住上了兩層樓的「小洋房」,晚年生活怡然自得。
張俊英說,10多年前,童學文身體狀況就不好,幾乎不能正常走路。自從回到水利社區後,童學文的身體反而一天天好轉,甚至有時候還能跳跳廣場舞。「我們的家就像花園一樣,每天生活在花園裡,心情怎麼能不好呢?」
目前,水利社區正在規劃種植三角梅。因為三角梅花期長,易栽種,造型美觀,大家都期待著過一兩年,水利社區就能變成路邊有花、房前有花、屋後有花的「花園社區」。
和張俊英住在「花園社區」不同,對於不少生活在眉山城區的市民來說,高樓大廈限制了綠地的面積。但隨著東坡區提出「建生態城、文化城、活力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市民為城區生態建設點贊,紛紛感嘆仿佛生活在公園之城裡。
「我喜歡帶著耳機在東坡濕地公園裡面跑步,特別是夏天的夜晚涼風拂面,讓人有種回到年輕時的感覺。」居住在東坡區湖濱路的市民梁德元今年49歲了,聽歌和跑步是他堅持了幾十年的愛好了。梁德元以前在外地工作,買過一個收音機,那時候不僅喜歡聽蔣大為、李谷一、鄧麗君等歌星的歌,也喜歡聽評書,後來,聽歌的「裝備」變化了,從CD到隨聲聽,從有線耳機到藍牙耳機,但喜歡的歌曲卻沒有變,依然陪著他見證著生活的變化。
現在,因為年紀大了,早已不再外出工作,梁德元有更多的時間感受家鄉的發展,他有時候會用手機拍下各種公園的照片,發給外地的朋友,邀請他們前來眉山旅遊。對他來說,城市的公園讓生活的幸福指數高了不少。
輕舟已過萬重山,新時代的浪潮已撲面而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向前邁出的一小步,生活模樣的改變也是滄海桑田的歷史中的一個小插曲,我們期望,晴朗藍天下,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會越來越好。
如今的新農村。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郭僑
編輯:劉寅
設計:李紅利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