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村:庵埠薛隴村

2020-03-06     大潮汕灣視點

原創 :盧順滿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鳴謝,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早就聽潮安庵埠一帶的人說過,「一青窗、二石鼓、三老虎」,原來這句話已是流傳了幾百年的俗語,所指的是潮安庵埠一帶祠堂。人們所說的「一青窗」指的是寶隴村林氏家廟,因祠堂門前石牌坊兩側各安有青色通花窗而得名。


「二石鼓」指的是外文村楊氏家廟,它也因門前兩側安有一對精美石鼓而得名。至於「三老虎」,指仙溪村王氏大宋祠,它氣勢宏偉,嚴肅優雅,被時人稱為「老虎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這三座祠堂歷史悠久,人文氣息濃郁,盛譽於當地。因此,一直以來對這三座祠堂念念不忘,總想到現場參觀,一直沒有機會,剛好陪喜兄和澤鎧弟在周六有空,我們再次相約往潮安庵埠參觀這三座盛傳中的祠堂,我們從汕頭的潮汕公路進入潮安縣安埠鎮寶隴村,直往「林氏家廟」。


來到青窗祠前因祠門關著,我們無法進去裡面進行參觀,只能在外面粗略看一下整座祠堂的外觀,並拍幾張照片作為留念,心中非常失落。


我們帶著遺憾離開了「青窗祠」,我只得通過電話聯繫了潮安金石的旭斌兄,我們約好在莊隴的鄭龍田府遺址相遇。旭斌兄為了不讓我們的願望再次落空,他勸我們參觀其他二祠要等重大節日時再來參觀,那時祠門才開,現在也只有如此,放棄繼續前往參觀另外二祠的念頭了,等以後擇機再來。


旭斌兄為不讓我們盛興而來,敗興而歸,他提出要帶我們去參觀庵埠鎮另一處人文氣息濃郁的古村落--薛隴村,這裡是潮州名賢薛侃的故里,村內保存著大量的文物古蹟,如薛氏家廟和薛侃故居以及一批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自從上次旭斌兄帶我在他家鄉塔下村參觀宗山書院和中離溪等文物古蹟之後,我就一直想走進名賢故里,探訪追尋一代大儒薛侃的足跡強烈願望,旭斌兄的推薦,正合我意,決定跟他走一走薛隴村。


薛隴村位於梅林湖之東,西與揭陽地都鎮毗鄰,鳳庵公路、潮汕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我們輾轉來到了在薛氏家廟前,祠堂門也是關著,我心裡嘀咕著,難道這次又要落空了嗎?


但我還是認真打量這座薛氏家廟,坐南向北,為貝灰、土木、花崗岩石結構,前座為花崗岩石牌坊式三門四柱格局,中門正面門牌陽刻著「薛氏家廟」的石匾,兩側分別是「累朝科甲」、「奕世名賢」、「尚書濟美」、「青史標香」的楷書石刻,門外是兩隻圓型石鼓,祠堂前埕有4對旗杆石,這是薛氏宗族先祖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祠堂屋頂屋脊上是精湛潮汕嵌瓷藝術雙鳳朝牡丹題材,以及一些象徵寓意吉祥題材的圖案和內容,真是美輪美奐,整座祠體除了部分瓦蓋進行了翻新以外,石板、石柱、木屐、木載、碑匾、雕刻等都是原建之物。


當我正在欣賞整座薛氏家廟外觀時,旭斌兄和陪喜兄他們發現在薛氏家廟左邊的火巷的側門沒有關們,可以從側門進入到祠堂裡面,我也跟隨其後而進。一進入祠堂裡面,這是一個三進式的家廟,祠堂顯得格外寬敞明亮,納氣採光都非常好。



祠堂中廳有六、七位族老圍著茶几正在喝茶,他們馬上迎上並熱情的和我們打招呼,我們一行自報家門並說明來意,他們一聽說是來自揭陽和潮陽遠方的客人,顯得格外高興,馬上重新泡上濃濃的潮汕工夫茶熱情的招待我們,他們其中一位老者馬上起身,開起薛氏家廟的中門,表示對我們一行遠道而來的客人最隆重、最熱情地接待。


此時的我感到一股熱流直涌心田,不由暗暗稱讚,薛隴古村不愧文化氣息濃厚,這幾位長者也不愧為名賢后裔,在這個古村中無處不傳承著理學儒宗,詩禮傳家美德和優良傳統。


置身於薛氏家廟內,只見整座祠堂保存極為完整,其中大門背面陰刻著:「正氣正學,落款:後學夏宏題。」據說夏宏是聞名於潮州府的夏雨來祖父。


首進左右兩廊共立著4塊石碑,其中3塊為明清時期之物。由於碑文內容過多,當時無法一一詳讀,只能粗略看一下,碑記中大概記載了開基始祖薛伯肇於宋浮熙年間(約1180)由福建之福安市甘棠鎮廉村遷潮之鳳隴,創鄉興業為薛隴村。


薛氏一門人才輩出:二世薛洪鼎登宋末趙建大榜進士,七世薛松山,經明科授山東陽穀縣知縣,十三世靖軒擢國子監博士,十三世進士薛侃(薛中離)授行人司司正,贈河南道監察御史,十三世進士,薛竹居(薛喬)授東宮右眷坊司右司直。兼翰林院檢討,十四世進士薛宗鎧授貴溪縣縣令,贈光祿寺卿;十四世進士薛溪授工部主事;十五世薛呂陽(薛宗鎧之子)選武,定同知……,


內堂后座正上方懸掛著一塊「愛敬堂」木匾,據說也是明清時期留傳下來的。祠堂內部雖然不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但是木樑上面的花牙裝飾精美細膩、不見殘損,倒也顯得古樸典雅。



祠中仍保存著夏宏、夏言、翁萬達、海瑞等歷代名人的手跡、贈聯,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最引起我注意的掛在中廳的「金馬玉堂」、「紫誥重封」、「正氣長存」、「進士」和「魁元」等牌匾。這些牌匾都有一定的歷史出處和人文故事。中間最前面的「紫誥重封」是明隆慶元年,即丁卯年皇帝御賜給承事郎河南監察御使薛侃和奉議大夫光祿少卿薛宗鎧叔侄的牌匾。


後面的「金馬玉堂」匾額,據介紹,南京通政史司右通瓊山海瑞與薛侃是好友,在嘉靖十年,即辛卯年,他請潮州府唯一文狀元林大欽手書「金馬玉堂」贈給揭陽龍溪都鳳隴薛氏家廟。左邊前面的「正氣長存」是贊賜進士第忠鯁之臣承事郎河南道監察御史薛侃,隆慶元年臘月初二立。左邊第一塊「進士」匾是宋寧宗末趙建大榜總裁為辛未科進士薛洪鼎所題寫的,落款嘉定四年辛未立。第二塊「進士」匾是督學使林石川為丙辰科諸大緩榜進士薛守經所題,落款嘉靖三十五年立。右邊前面的「魁元」是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守仁為玉山教渝薛俊所書,正德十年已亥立。右邊的第一塊「進士」匾是賜進士第資政大夫吏部尚書湛若水為癸未科姚淶榜進士薛宗鎧所書,落款嘉靖六年丁亥立。第二塊「進士」匾是賜進士第奉政大夫、兵部尚書翁萬達為癸未科姚淶榜進士薛喬所書,落款嘉靖戊一十七年立。祠內牆壁上掛著歷史上薛姓的名人畫像,供後人瞻仰。整座宗祠都透著濃濃地人文氣息。


旭斌兄還告訴我,在薛隴村除了薛氏家廟之外的古建築,還有一座建於明代,樣式古樸的「進士第」,是明嘉靖三十五年中進士,官至工部主事薛守經的府邸。


我們對明代的古建築饒有興趣,讓他帶我們前往觀看,大約在走了距離薛氏家廟相隔約50米處,看到整個門面均由大石板砌成,門樓正上方陽刻、油漆著綠底金字的「進士」兩隻大字。由於年代久遠,進士第內部結構經過重修,已經改變了,但原建的石門樓仍然保留著,它依然是該村明代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據地方志書記載,這座進士第創建於明代中期,是薛隴村明代進士薛守經的居所。薛守經生於明嘉靖年間,20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相傳有過目不忘之才,可惜27歲便英年早逝,史書對他的記載相當少,薛隴村後人為紀念才子薛守經,對這座進士第十分愛護。有一年刮颱風,進士第石門樓的頂蓋崩塌,族人不遺餘力將崩塌的頂蓋重新修好,並用一條石托進行加固,做到修舊如舊,所以我們今天才能看到明代當年的進士第風貌。


薛隴村歷代人才輩出,自宋代以來共出過5位進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明代的薛侃。薛侃生於書香世家,明正德丁丑科為正德十二年(1517)與蕭與成、陳大器、薛侃、蘇信建同科中進士, 在原潮州大街四進士亭巷口有座四進士坊,上坊鐫上「為翰林院修撰蕭與成.陝西道御史蘇信。河南道御史陳大器.行人司正薛侃立。」左鐫「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黃洪.范惟恭,推官秦撰建」。這坊就是為他們四人所立的。薛侃(1480~1540),字尚謙,號中離,明代揭陽龍溪都鳳里(今潮安縣庵埠鎮薛隴村)人。師從理學名家王陽明於贛州,歸語其兄薛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往從學,自是王學盛於嶺南。靖元年(1522)授官行人(官名,掌傳旨、冊封等事)。嘉靖三年接母喪訃告,哀痛昏倒。後於桑埔華岩宗山,創建宗山書院(屬桑浦山系),興辦宗山院,與其侄薛宗鎧在院講學,傳播王陽明學說,宣傳「知行合一」觀點與造福社會主張,時人稱其為中離先生,是明代嶺南大儒。


薛侃能文能詩,著述頗多,有《研幾錄》、《圖書質疑》、《經傳論義》、《答問諸事》等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時與王養明一併齊名的學者湛若水更為撰《宗山祠堂記》,對作為「陽明先生之入室弟子」的薛侃,大加褒揚,說是「中離子行義在鄉里,名節在朝野」,「所著《研幾錄》《圖書質疑》,皆以發明師之的指,無後來毫釐之差也;然則其所得必不可量矣」;「行人尚謙,遭大獄於朝,明目張胆於天子之廷,義氣沖空,百折不撓,若有之死而不可回者,則其中之存,與平素之所養,一念真切,浩然剛大之氣,無愧於天地,無愧於日月,無愧於鬼神,是宜其在潮感潮,在惠感惠,聞於諸司感諸司。」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據揭陽縣誌記載,嘉靖七年,他倡議浚溪。海陽(今潮安縣)、海陽、揭陽二縣七都民眾,於一月動工,三月後竣工。溪起自龍溪,經揭陽西淇,至桃山匯入榕江。為紀薛侃倡修之功,遂用其號「中離」為溪名。 民國學者翁輝東有詩曰: 「二水距東西,當中恨隔離」。溝通有薛子,終古姓名題。」贊其疏浚中離溪地功績。嘉靖十年秋,薛侃獨疏請早定皇儲,時嘉靖皇帝正求子嗣,諱談此事,見疏震怒,即下令捕薛侃下獄,追究主使者,薛侃目真 目曰:「明有君父,幽有鬼神,頭可斷,此心不可欺!」薛侃入獄後,備受嚴刑拷打,仍堅持奏疏乃自己所為,無人主使,終不能定案,被削職為民。嘉靖十五年(1536),薛侃遠遊江浙,先與羅洪在青原書院會晤講學,後至羅浮山(在廣東省增城縣東)講學於永福寺,還到過東莞、惠州講學。4年後返回揭邑,卒於家,終年60歲。薛中離的一生,是有成就有影響的一生。他去世後官宦學者,或馳書緘詞致奠,或親抵鳳里哀悼,竟至數年不絕。隆慶元年(1567)追贈御史,入祀鄉賢祠。


懷著對先賢的崇敬,在離開薛隴村之前,旭斌兄特地帶我們來到我們參觀一處已經倒踏了破屋,只剩下一個明代建築風格門框,門框上寫著一副對聯:「理學家聲;忠臣門第。




」宅院日漸荒廢,雖然殘牆斷瓦,雜草叢生,最後一進門被鎖著,已經成為危房,但門面氣派依然。旭斌兄告訴我,這就是薛侃當年的府邸,薛侃他與其弟薛僑、侄薛宗鎧也於明嘉靖年間同中進士,薛侃一家兄弟六人均在朝廷任職,因此有「一門三進士、六子四登科」的美傳。薛侃兄弟發跡以後,在家鄉修築了宅院,其後人遷居外鄉後,如今這座薛侃故居還被後人保留著,雖然是破屋一座,但我還是來過,這裡畢竟是潮州名賢、嶺南大儒的舊居,來到當年薛侃居住的地方。



如今薛隴古村,各處都屹立著建於清雍正年間的駟馬拖車式宅院貢元府、建於清光緒年間規模宏大的家富公祠,以及清末的大夫第等風格不一的古建築,他們與薛氏家廟、進士第、薛侃故居一起形成別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築群,向人們昭示著薛隴古村有著深後人文歷代和宗族曾經的輝煌。



(圖/文 盧順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RChvHABgx9BqZZIGb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