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身體好嗎?孩子成績好嗎?親人們原諒自己了嗎?
入獄七年多了,康某雖牽掛親人,卻從未主動聯繫過,這是為何呢。
監獄民警,該如何解開他的心結,修復破碎的親情,築起新生的希望……
服刑七年 從未主動聯繫家裡
2013年,康某因瑣事和弟弟發生爭執,一時情緒失控,掄起鐵鏟砸向弟弟,致其死亡。事後,康某主動到公安機關自首。作為家裡的頂樑柱,一夜之間康某的家垮了,弟弟的死讓母親傷心欲絕,患病的妻子和倆個孩子沒了經濟來源,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服刑七年來,康某一直不敢面對親人,於是從未主動和家裡聯繫,家人也沒到監獄探望過。久而久之,他和家裡斷了聯繫,成了貴州省平壩監獄監區的「三無」人員。
每次分監區民警與康某進行個別教育談話,聊到家人時,他總是低頭不語,習慣性地摘掉眼鏡,用衣袖擦了又擦鏡片,臉上滿是悔恨。
渴望親情,卻又不敢邁出這一步,康某的內心一直壓著一塊大石頭,精神時常恍惚。為讓康某積極投入到改造中,監獄決定對康某進行一次「恢復性司法」家訪幫教活動,嘗試修復康某與家人的親情關係。
破冰之旅 幫教走訪化矛盾
今年11月上旬,平壩監獄的家訪小組驅車翻山越嶺4小時,輾轉了280多公里,到了貴州烏蒙山區的一個鄉村——康某的老家。
下高速,離開國道,沿著蜿蜒曲折的公路,穿過煙霧繚繞的山區。一路上,車外濛濛細雨,車內民警一邊聯繫著康某親屬和當地村委會,一邊思考著如何修復這一破裂的親情關係。
家訪當日下午13時許,家訪小組到達了康某所在地的村委會,雙方經過簡單的溝通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康某家。路途中,民警和村委會工作人員交流了解到,當地政府已根據康某家的實際情況,將他家列為精準貧困戶,為他家援建住房,並幫他患病的妻子辦理了醫療救助,每月可以報銷部分護理費,兩個子女讀書均有貧困補助。
面對民警的到來,康某的母親顯得有點意外,直到一旁的小兒子(康某三弟)介紹了監獄家訪小組的來意,她才反應過來,急忙招呼民警們進屋。
屋內十分簡陋,裡面生著火盆。監獄家訪小組詳細告知了康某在監獄的改造情況,並播放了提前錄製好的視頻。康某在視頻中說道:「媽,三弟,我對不起你們!請你們原諒我,是我一時衝動給你們帶來了痛苦……」。
視頻播放時,康母將凳子往前挪了挪,盡力靠近筆記本電腦,仔細端詳著螢幕里的康某,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對著電腦喃喃自語:「兒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不怨你了!你早點回來了嘛……」
康某的三弟,開始並不願提大哥的事。「他們都是我哥哥,都是一家人……唉!事情都過去了,現在也說不上恨。大哥坐牢後,大嫂生病回娘家住去了,我媽和兩個侄兒(女)由我在照顧,希望大哥努力改造,能早點回家,擔負起一個兒子、丈夫和父親的責任,警官麻煩你們轉告他,我會抽時間去看他的。」
看到蒼老的母親 他潸然淚下
回監後,民警將康某家裡的情況告知了他,並把錄製好的視頻放給他看。
畫面中,康母佝僂著身體,帽沿下露出花白的頭髮,臉上爬滿的皺紋無不在訴說著歲月和生活的無情。「我媽看起來比以前蒼老了好多啊。」康某用手捂住了嘴巴,聲音哽咽,幾欲淚下。
「你在裡頭(監獄)安安心心的,好好改造,早點回家…………」視頻中,康母一句句厚重的叮嚀、一聲聲殷切的期盼,使康某淚遮雙眼,心潮起伏。
看完母親錄製的視頻,得知親人們已原諒了自己,知曉了政府對家裡的幫助,康某摘下了眼鏡,擦拭眼角的淚水,再度啜泣起來。
他希望 在母親有生之年可以盡孝
當初一時衝動犯下大錯,這些年無法在母親跟前陪伴盡孝,照顧家中的病妻幼兒是他最大的遺憾。不過,監獄民警對他服刑改造的關心,以及當地政府對家裡的幫助,讓他十分感激,也有了新生的勇氣。
經過多年的努力改造,康某得到了一次減刑機會。「現在家人都原諒我了……,我現在余刑還有1年多,一定好好改造,爭取減刑早點回家,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彌補我犯下的過錯。」
此次家訪,是平壩監獄落實貴州省監獄管理局關於「恢復性司法」實踐的一次嘗試。在走訪中,為罪犯和親人架起一座溝通、諒解的橋樑,深層次化解矛盾,修復親情關係,從而促使罪犯增強改造動力和信心,達到了良好效果。
來源:平壩監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QWapm4BMH2_cNUguo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