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合肥三大名勝古蹟之一

2019-12-31   xiaoyao游天下

包公祠,顧名思義,就是紀念包公的祠堂。提到包公祠,很多人都會想到位於古都開封包公湖畔的包公祠,殊不知除了開封的包公祠之外,中國還有江西高安包公祠、河北滄州包公祠、廣東肇慶包公祠和安徽合肥包公祠,這五座包公祠中除了合肥包公祠是包公家鄉的人們為了紀念包公修建之外,其他四座包公祠都是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包公曾在那裡為官而建,這五座包公祠中歷史最悠久的就屬合肥的包公祠了。


包公園



合肥包公祠景區


包公祠和逍遙津、明教寺並稱合肥三大名是古蹟,是合肥知名度最大的一個景點。合肥包公祠全名應該叫做包孝肅公祠,簡稱包公祠,位於安徽首府合肥包河區的包公園內。包公園是合肥市區內名氣最大的一個景區,包括包公墓、包公祠、浮莊和清風閣四個景點,這四個景點當中,歷史最悠久的也是包公祠了,因此包公園景區中包公祠也是最有看點的一個景點。


包公祠景區導覽圖




包公祠景區入口


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公祠


九百多年前的北宋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身患重疾,不久就溘然長逝,終年六十四歲。當時的大宋天子仁宗得知包公病逝的消息後,親臨包公府上弔唁,並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包公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包公家鄉的人們得知包公病逝的消息後莫不為之哀痛惋惜,四年後在廬州府的興化寺建了一座祠堂用以祭祀包公,這就是包公祠的前身。

大明弘治元年(1488年),時任廬州太守的宋克明在香花墩興建包公書院,此後這裡成為了包家後裔及城內一些有聲望的貴族子弟讀書的場所,大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御史楊瞻重修包公書院,並定名為包公祠,從此之後,包公祠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明清兩代的官吏以及賢人聖士都對包公祠進行過修繕、增制,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曾一度毀於戰火,清光緒八年(1882年),晚清重臣、同時也是合肥人士的李鴻章捐資對包公祠加以重建,規模依舊,增添了東西兩廂房,我們現在看到的包公祠基本上是李鴻章捐資重建後的樣子。





四合院風格建築——包公祠正殿


現在的包公祠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門票20元,如果購買包公園4個景點聯票的話,每人50元。包公祠內保存著包公及其家族大量珍貴的文物、史料,祠內包括一座古典四合院風格的正殿、李鴻章捐資新建的東西兩個廂房以及廉泉井、流芳亭、包公故事蠟像館、回瀾軒等建築。

包公祠正殿內的正中間是金黃色的包公雕像,兩旁分別站著影視劇中的人物張龍、趙虎和王朝、馬漢,同樣也是鮮艷的金黃色,這應該是為了開發旅遊吸引遊客而設置的虛擬人物,與之相對應的是大殿旁邊居然安放著嶄新的三口鍘刀,似乎每一個遊客都對這三口明晃晃的鍘刀耳熟能詳,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我在網上看到的關於這三口鍘刀的圖片中,遊客還可以親手去觸摸一下,當我去遊覽包公祠的時候,這三口鍘刀已經被放到了玻璃罩中了。



包公塑像


王朝、馬漢雕像


張龍、趙虎雕像


雕像是新修的,鍘刀是為了開發旅遊而新做的,只有雕像上面的匾額上書寫的漢字算是文物,色正芒寒四個大字是時任湖廣總督李瀚章所題,李瀚章正是清朝末年的重臣李鴻章的兄長。在色正芒寒匾的兩側還有兩個匾額,左匾上的節亮風清四字是清乾隆年間廬州知府肖登山所題,右匾上的廬陽正氣四字是光緒年間的書法家左錫旋所題。




網上找的的三口鍘刀圖片


在包公祠看到的三口鍘刀圖片


在包公塑像右側牆壁上鑲嵌著一塊質地黑亮的石刻,上面刻有「宋包孝肅公遺像」,這方石刻是清光緒十九年書畫家徐琪請工匠以包公在開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畫像為藍本雕刻而成,據說上面的畫像就是包公的真實容貌,這的確和我們從小看到的電視劇《包青天》中的大黑臉白月牙的包公形象有很大的差異。


宋包孝肅公遺像


包公祠正殿東邊就是祠內著名的廉泉亭,因為亭內有一口名為廉泉的古井而得名,據說廉泉井是包公生前所建,原來井上並沒有亭子,這口井也只是為了滿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水井,由於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後人敬仰包公,於是便把這口普通的水井賦予神秘的傳說。據傳說廉泉井水清官和好人喝了沒有任何問題,而贓官和一些不肖子孫喝了就會頭痛、鬧肚子。明朝嘉靖年間重修包公祠時,在井上建設了一個亭子,並把這口水井稱作廉泉,井上的亭子叫做廉泉亭,從此井亭作為包公祠內的一個景點留存至今。





廉泉


流芳亭


包公祠的最東邊和最西邊分別是包公故事蠟像館和包公文化長廊,這也是最近幾年包公祠內最新建設的兩個景點,包公故事蠟像館為遊客再現了包公判案的故事,而遊客最熟悉的莫過於裡面的《鍘美案》了,蠟像館中的蠟像製作的還算比較精美,這裡也成為眾多遊客拍照打卡的好地方。







包公故事蠟像館


位於回瀾軒內的包公歷史文化長廊以包公生活的時代為背景,採用浮雕工藝將包公的生平事跡濃縮成為20餘幅彩肅,向遊客形象生動的介紹了包公不平凡的一生,是遊客了解真實的包公生平事跡比較好的方式。


回瀾軒



包公歷史文化長廊




包公歷史文化長廊


在遊覽包公祠的時候,想起了包公留存於世的唯一一首詩作《書端州郡齋壁》: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

在詩中包公塑造了一位清正廉潔的官員形象,這又何嘗不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他一直把清心治本當做自己的座右銘,一心為民,大公無私,不畏權貴,秉公執法,才贏得了百姓口中「包青天」的美名。九百多年的包公為我們現在的黨員幹部做了一個好榜樣,希望更多的黨員幹部能夠以包公為標杆,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做一點實事。


包公仕履表


包公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