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我平日騎共享單車路過衡山路時,最忽略的一條馬路,這短短500米桃江路,居然卻內藏乾坤,有那麼多被我因為懶得下車而差點錯過的美好。前幾天自仔細把這條路走了一遍,總算把這些給補上了。
桃江路,一半詩意,一半情懷。一頭是那4幢有著拱形挑檐的聯排花園住宅,德國風格,1920年竣工。另一頭是濃密樹蔭下的普金希廣場又讓這條路多了幾分詩意,而那200米長的彈硌路,讓這條馬路賦予更有深度的歷史意義。
桃江路東端起始於它與汾陽路、岳陽路以及東平路交匯的三角花園,西頭止於烏魯木齊南路,其間還要跨越衡山路。自三角花園至衡山路的桃江路兩邊種植著法國梧桐,而自衡山路至烏魯木齊路則種植了烏桕樹。以法國軍官名命名恩利和路(Route Henri Riviere)。民國32年改名靖江路。因與京江路諧音,1980年以湖南桃江改今名。沿路多花園住宅,為永不拓寬64條道路之一。
桃江路25號
這是一棟德國式的折中主義大花園洋房,建於1927年,最早的主人是德國駐滬領事。解放後這幢住宅由中國科學院華東分院接收,後通過房屋交換,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周仁夫婦的住宅。周仁的太太聶其璧,曾國藩的外孫女, 其父親是聶緝槼,晚清上海道台,相當於現在的上海市市長。母親曾紀芬,是曾國藩的女兒。
2009年,曾國藩的外孫女住了半輩子之久的桃江路25號的一部分華麗轉身,成了聞名滬上的老麥咖啡館,成了上海最有氣質的咖啡店。老麥咖啡館的門口沒有店名,只在一樓綠色門檐上寫著「桃江路25號甲」,但來的人幾乎都知道它叫老麥咖啡館。
站在路對面看老麥咖啡館,有一種歐洲鄉村小鎮的感覺。整體門店呈威尼斯綠色,那是一種綠得徹底卻又內斂的綠,在質感強烈的外牆襯托下十分顯眼。聽說這家店的老闆非常的會享受生活,而且在上海的文藝圈非常的有名,他的咖啡館裡的一物一景都是經過精心布置的,很有意思,《小時代》曾經在這裡取過景。是一個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好去處。
桃江路39
這是一幢帶有英國安妮女王時代建築風格的獨立式花園住宅,建於1923年。假三層磚木結構,南立面中軸對稱,豎向三段式劃分,中間入口內凹,左、右兩側牆面作弧形外凸。二層為嵌入式陽台,寶瓶欄杆,房屋頂層中部開大尺度圓弧形老虎窗。紅瓦坡頂中部陡峭,出檐部分則稍作反翹,兀立高聳的灰色磚砌煙囪上有水泥裝飾的幾何圖案。有浮雕的水泥拉毛外牆用黃色或白色粉刷,牆角有的用紅磚鑲嵌,半露的木屋架和陽台的木欄杆用天藍色,顯得色彩豐富。
住宅內部使用了中式屏風或窗欞,通過這種分隔方式,展現出家居的層次之美。住宅有較大的花園,花園內綠茵鋪地,優雅別致,南端一直延伸到東平路上。花園的圍牆是竹籬笆製作的,上面塗著黑色柏油,更顯得庭院深深。當年主人沿東平路的花園一側進入,可一路領略花園的旖旎風景,位於桃江路的則是輔助入口。
該宅最早的主人名為橫竹,系日本駐滬總領事館商業顧問。後為國民黨高官俞濟時的上海寓所。俞濟時(1904-1990年),浙江奉化人,黃埔一期畢業,是蔣介石的外甥,歷任總統府第三局中將局長、總統府軍務局局長、蔣介石的侍從室主任。抗戰時期,任58軍軍長,參加淞滬會戰等多次抗日作戰。俞濟時與蔣介石關係十分親密,選擇在此處居住,主要是為與蔣聯繫便利(蔣的上海寓所為東平路9號)。新中國成立後,該宅曾由徐匯區財政局等使用,現正在改建為餐廳。
桃江路45號
桃江路45號,宋慶齡故居。建於1920年,是一幢帶有英國都鐸風格特徵的2層獨立花園住宅。紅瓦砌築的自由屋頂,對應於各個不同空間組成的平面,高低錯落的雙摺屋面相互交疊、組合,使得整幢建築的形態有機而生動。高高的壁爐煙囪,陡峭的跌檐式坡頂,清水紅磚外牆,菱形的花格窗欞,處處顯示出建築的歐陸風情。
在這幢住宅的南面,有連續3個開間形成的雙層拱形大敞廊,與花園連接,而這一部分的屋頂則由3個並置的披檐組合而成,在兩側有坡度更陡的披檐,形成八字形對跌山牆,檐下有仿半露木架裝飾,外牆立面小窗台上有石刻裝飾。住宅室內布局疏朗,門窗扇上有罕見的菱形花格,全木雕花樓梯,樓梯欄杆呈麻花狀旋擰攀升造型,系採用整塊木頭精雕細琢而成,低調中暗藏華美。200米「彈格路」,是宋慶齡在此地居住時最喜歡的漫步小道。
1945年11月宋慶齡從重慶返回上海,因莫利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寓所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國民政府中央信託局房產處便為宋慶齡準備了該處房子供其居住。不久,宋慶齡決定江莫利哀路29號寓所捐贈給國民政府,作為孫中山永久紀念地,國民政府遂將該處撥給宋慶齡居住。居住期間,宋慶齡繼續從事中國福利基金會的各項工作,致力於抗戰創傷的恢復和建設工作。
現在桃江路、東平路還有岳陽路是不少文青必打卡的地標,也有很多人來這裡拍婚紗。但是看到更多的是許多朋友騎著共享單車在這幾條馬路來回的穿梭,以車代步,感受屬於這個城市的獨有文化。